你是否了解《辛丑条约》与当前美国国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昔日,清朝为求生存,在外来势力的重压下,无奈签订了沉重的赔偿条约。现今,这一“历史债务”似乎被美国媒体重新提及,甚至提议用它来抵消高达8600亿美元的国债,这一说法着实令人啼笑皆非。那么,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复杂背景?
【《辛丑条约》与美债】
1901年,中国正值清朝末期,刚刚遭受了八国联军入侵的重创。面对国土沦丧的严峻形势,清政府无奈之下,只能向侵略者低头求和,签订了《辛丑和约》。根据条约条款,清政府需向八国联军赔付4.5亿两白银,这一数额惊人地相当于当时中国百年税收的总额。
时至今日,《辛丑条约》的相关议题依旧被探讨。2019年,美国某媒体特意发表文章提及该条约涉及的债务问题,甚至隐晦地提出用这笔旧债来冲抵8600亿美元的国债,这着实令人震惊。然而,不少人迅速洞察到这则报道的不妥之处,美国媒体似乎有意忽略了1943年中美双方签订的协议,即放弃《辛丑条约》下剩余赔款的索赔权。
中美两国为了联手抵御日本侵略,达成了《中美联合协议》。协议条款清晰指出,中国正式豁免了对美国的赔款要求,以往一切债务均告终结。依据协议,美国获得了相当于3293万两白银的赔偿,换算成现代货币约为1165万美元。早在1908年,罗斯福总统便已决定,将超额收取的约1078万美元归还给中国。对于当时的美国财政而言,这笔返还款项并不算重大。
从现今的视角审视这笔债务,其数额堪称庞大。据专家估算,《辛丑条约》下我国尚未清偿的赔款,本息合计已高达1万亿美元之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此外,美债作为美国政府发行的金融工具,历来被视为稳健的投资选择,美国政府历史上从未有过违约记录。
【减持美债】
近年来,中美关系趋于紧张,促使我国加快减持美国国债的步伐。据统计,截至2024年,我国所持美债总量已减少至7900亿美元。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继续下降至7590亿美元,减持幅度相当显著。与此同时,日本的行动截然不同,它正持续增加美债持有量,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跃居全球美债持有国之首。
中国加速缩减美国国债持有量的行为,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瞩目的焦点。鉴于美国国债历来被视为避险资产,中国此举若迅速实施,无疑将引发市场的显著动荡,且此类动荡已初现端倪。美元汇率因此承压,而债券的回报率则持续上扬。
有人将此现象描述为“中国利用减持美债来制衡美元”,尽管此表述略显夸大,但不可否认,中国减少持有美债确实对美国构成了显著压力。有美国媒体报道过一项估算,假设中国维持当前的减持速率,至2025年,其所持美债或将缩减至7600亿美元;进一步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能仅为5000亿美元。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它预示着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因此进一步膨胀。美债作为美国政府填补财政赤字的关键手段,一旦失去了我国这一最大债权国的支持,美国将会陷入一个极为困难的境地。
【特斯拉与全球供应链】
另一方面,美国对我国合作抱有浓厚兴趣。特斯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亲自前往美国国会进行游说活动,意在促使议员们不支持对与我国技术合作的限制措施。特斯拉位于上海的工厂已经成功制造了超过百万辆电动汽车,这一产量凸显了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倘若此市场不复存在,受影响的不仅限于特斯拉,整个美国的汽车工业或将面临困境。专业人士分析,若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合作设限,最终受损的可能是美国自身利益。技术封锁并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市场防护网。相反,持续的自我隔绝可能会导致美国逐渐丧失其技术领先地位。
从《辛丑条约》带来的历史警示,到当前我国逐步调整美债持有的现状,映射出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这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深刻省思,也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警醒。历史上的《辛丑条约》让我们意识到国际交往中的不平等与风险,而今我国减持美债的举动,则反映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策略的调整。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汲取,也预示着对未来挑战的审慎应对。它们不仅是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道路的一种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