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父亲卖豆腐时,在一店家歇脚,只吃了一碗面,把我的婚事定了

九申侃篮球 2025-03-06 04:17:34

注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老杨放下碗筷,望着桌对面的郑家小伙子,眼中闪过一丝笃定。

"小郑啊,我看你跟我闺女挺般配。"小伙子腼腆地低下头,碗里的荷包蛋映着他微红的脸。

"爸,您怎么能因为一碗面就把我终身大事定了!"芸气得浑身发抖。

孙杨放下碗筷,神色坚定:"闺女,善良比什么都重要。那碗带荷包蛋的面后面藏着你一辈子的幸福,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芸转身离去,不知这碗面里暗藏的缘分将如何改变她的命运。

01

我叫孙芸,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们村子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家家户户生活都很艰难。我出生在1968年,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我们家的院子不大,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是黑色的瓦片,雨天总有几处漏水。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和一些蔬菜,这是我们改善生活的小小来源。

父亲叫孙杨,是个朴实的农民,母亲李雪梅则是个勤劳的家庭主妇。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亲总是在忙碌,从天不亮就起床,直到深夜才休息。尽管如此,家里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芸啊,你是老大,要照顾好弟弟们。"这是我父亲常对我说的话。我点头应下,心里却想着如何帮家里减轻些负担。

我们家贫困到什么程度呢?鸡蛋都舍不得吃。母亲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下的蛋都要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攒够一定数量后拿到集市上换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

"妈,我想吃个鸡蛋。"有一次弟弟小声地请求。

母亲叹了口气,摸了摸他的头:"等下个月,等咱们换了油回来,妈给你煎一个,好不好?"

那时候,我们小村里的孩子能上学已经是件幸事,而我家三个孩子都要念书,家里的经济负担可想而知。

为了供我们读书,父亲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那年冬天,他去了邻村一个远房亲戚家,学习了磨豆腐的手艺。

"杨哥,这手艺不难学,就是辛苦些。"那位亲戚教导父亲,"豆子要泡得够时间,石磨要推得均匀,火候要掌握好,这豆腐才能又嫩又香。"

父亲天没亮就出发,晚上很晚才回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学了一个多月。回来后,他把家里的一间小屋改造成了豆腐坊,用积蓄买来了石磨和各种工具。

"雪梅,等豆腐坊开起来,孩子们的学费就有着落了。"父亲对母亲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起初,父亲的豆腐坊生意并不好。村里人大多自给自足,很少购买这些东西。父亲思索再三,决定扩大销售范围。他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绑上木架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磨豆腐,做好后装在木架上,骑车到附近的村子叫卖。

"豆腐嘞,新鲜豆腐嘞!"父亲洪亮的叫卖声在村间回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父亲的豆腐因为质量好,价格公道,逐渐有了固定的客户。虽然收入不多,但总算能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和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了。

父亲为人实在善良,常常会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免费送豆腐。有时候遇到实在困难的人家,他甚至会以物换物,用豆腐换些蔬菜或者粮食。

"杨哥,你这样做,家里的日子怎么过啊?"隔壁王大爷曾经这样问他。

父亲憨厚地笑笑:"日子苦点没关系,做人要厚道。这世上的情分比钱财重要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善良的父亲,却在我十八岁那年,因为一碗面条,做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决定。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卖豆腐的日子总是和辛劳联系在一起。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出发,挨家挨户地叫卖。

有时候,我会在放学后帮父亲一起卖豆腐。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有一个特制的木架,可以放六板豆腐。每板豆腐都用竹叶包好,保持新鲜。

"爸,今天咱们去哪个村子卖啊?"我有时会问。

"先去东边的李家村,再绕到北边的张家庄,最后看看时间,如果还早就去趟西边的郑家湾。"父亲总是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路线。

父亲总是很珍惜客户,每次卖豆腐都会仔细称量,生怕短了别人的分量。如果有人家反映上次的豆腐不够嫩,他会主动少收钱或者下次多给一些。

"孙师傅的豆腐就是好吃,又嫩又香。"村民们常这样夸奖。

父亲也不单纯是卖豆腐,有时候也会换豆腐。那些没有现钱的人家,会用鸡蛋、蔬菜或者粮食来换。父亲从不计较这些物品的价值,总是大方地多给些豆腐。

为了多挣些钱,父亲不断扩大卖豆腐的范围。从最初的几个邻村,到后来方圆十几里的村庄都有他的身影。有时候,他甚至会骑车去二十多里外的大村子叫卖。

1986年的一天,这个日期我记得格外清楚,因为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父亲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我起床时,看到他已经做好了六板,正在装车。

"爸,今天天气这么热,您骑车要小心啊。"我递给他一个水壶。

父亲笑着接过:"放心吧,闺女。我这把老骨头可结实着呢。"

父亲带着六板豆腐出发了。按照他的计划,上午会在几个熟悉的村子卖,下午如果还有剩余,就去更远的村子看看。

那天中午,父亲回来吃饭,我问他卖得怎么样。

"还剩两板,下午我打算去郑家湾看看。听说那边有个集市,可能能卖掉。"父亲喝了口水说道。

郑家湾是个大村子,距离我们村有二十多里路。那里的人口比我们村多三倍,经济也更发达一些。

简单吃过午饭,父亲又上路了。他把剩下的两板豆腐小心地放在车后座上,骑着自行车向郑家湾方向驶去。

太阳高悬,道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父亲骑行在乡间小路上,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背。

到达郑家湾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果然,这里正好有个小集市,父亲的豆腐很快就卖完了。但他自己又累又饿,便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再回家。

02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他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槐树,树下摆着几张小桌子,像是个简易的小餐馆。

"这位大哥,请问能在这儿歇歇脚吗?"父亲走过去问道。

一个中年男子从屋里走出来,热情地招呼道:"当然可以!请坐,要不要吃点东西?"

父亲犹豫了一下:"能给我来碗面条吗?简单点就行。"

"没问题,您稍等。"那人爽快地应下,转身进了厨房。

父亲坐在树荫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不一会儿,那人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还卧着两个荷包蛋。

"大哥,我只要普通面条就行,不用加鸡蛋。"父亲连忙说道,心想着鸡蛋可是值钱的东西。

那人摆摆手:"没事,您看着挺辛苦的,多吃点补补。"说完又端来一碗茶水,"歇歇脚,喝口茶。"

父亲感动于这份热情,和那人聊了起来。原来,这家主人姓郑,名叫郑大山,在村里开了这个小饭馆,主要是为了方便过往的行人和赶集的乡亲们。

"郑大哥,你这饭馆生意怎么样啊?"父亲问道。

郑大山笑了笑:"不算好也不算差,够一家人吃饭就行。我有个儿子在镇上高中念书,家里就指望他将来有出息。"

听到这里,父亲来了兴趣:"我也有个闺女,今年十八了,刚高中毕业。"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各自的家庭聊到做生意的不易,又聊到子女的教育问题。父亲发现,郑大山虽然开着小饭馆,但为人诚实厚道,待人真诚。他的儿子郑天明今年二十岁,在镇上高中读高三,学习很用功,还打算考大学。

"郑大哥,你儿子有对象了吗?"聊着聊着,父亲突然问道。

郑大山愣了一下,然后笑着摇摇头:"还没呢,他整天就知道念书,对这些事不怎么上心。"

父亲眼睛一亮,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我女儿今年十八,高中毕业,在县城一家服装厂上班。人长得不错,性格也好,会照顾人。要不..."

郑大山先是一惊,随后笑了起来:"孙大哥,你这是要给咱们孩子做媒啊?"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父亲点点头,"我觉得咱们家庭条件相当,孩子年龄也合适。"

郑大山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这事得问问孩子的意见。我儿子放暑假就回来了,到时候可以见见面。"

父亲高兴地点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回头我也和我闺女商量商量。"

就这样,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因为一碗荷包蛋面条,我的婚事在不知不觉中被父亲给"定"下了。

父亲回到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芸啊,爸爸今天给你找了个好对象!"他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

我正在帮母亲择菜,听到这话,手中的动作顿时停了下来:"爸,您说什么?"

父亲兴致勃勃地把下午在郑家湾的经历告诉了我和母亲。他描述了郑家的小饭馆,郑大山的为人,以及他那个在高中读书的儿子。

"人家给我做了碗荷包蛋面条,又香又好吃。你看啊,能做出这么好吃面条的人家,肯定家风不错!"父亲说得眉飞色舞。

我和母亲面面相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一碗面条就能判断一个家庭的好坏吗?

"老孙,你这也太草率了吧?"母亲忍不住说道,"闺女的终身大事,怎么能因为一碗面条就定下来呢?"

父亲不以为然:"雪梅,你不懂。我看人很准的。那郑家人实在,孩子又上进,绝对是门好亲事!"

我低着头,心里五味杂陈。十八岁的我,虽然已经工作,但对婚姻还没有什么概念。父亲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我既惊讶又困惑。

"爸,我还没想好要结婚呢。"我小声地说。

"芸啊,爸不是让你马上嫁人,只是先认识认识。"父亲放缓了语气,"那郑家小伙子名叫郑天明,今年二十岁,在镇高中读高三,准备考大学呢。人家学习好,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依然犹豫:"可是我们连面都没见过,怎么知道合不合适?"

"下个月他放暑假回家,咱们可以去见见面。"父亲说,"如果你们互相看不上,那就算了,爸不会勉强你。"

看着父亲期待的眼神,我最终点了点头,答应至少去见一面。

接下来的日子里,父亲时不时就会提起郑家,仿佛他们已经是我们的亲戚一般。他甚至专门去了趟郑家湾,和郑大山商量了见面的事宜。

"郑大哥说了,他儿子七月十号放假回家,咱们十二号过去。"父亲回来后告诉我们。

母亲依然有些不放心:"老孙,你这么着急干什么?芸还年轻呢。"

"好亲事不等人啊!"父亲笑着说,"再说了,又不是让他们马上结婚,先认识认识也没坏处。"

七月十二日很快就到了。那天,父亲早早地就把自行车擦得锃亮,还特意穿上了他那件略显陈旧的蓝色中山装。

"芸,快点,别让人家等久了。"父亲催促道。

我穿了一条简单的碎花裙子,扎了个马尾辫,化了淡淡的妆。说实话,我心里忐忑不安,但又带着一丝好奇。

"妈,我去了。"我向母亲道别。

母亲拉着我的手,低声说:"别有压力,看不上就算了,妈支持你。"

我点点头,跟着父亲出发了。

03

郑家湾离我们村有二十多里路,父亲骑车带着我,一路上不停地给我介绍郑家的情况。

"郑大哥人很好,做的饭菜味道一流。他媳妇叫张巧云,也是个勤快人。他们就这一个儿子,从小就听话懂事。"

我半信半疑地听着,心想父亲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细节的。毕竟,他只是在那儿吃了一碗面条而已。

到了郑家湾,父亲轻车熟路地找到了郑家的小饭馆。院子里那棵大槐树依然郁郁葱葱,树下几张桌子已经摆好,看起来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

"孙大哥,你们来啦!"郑大山热情地迎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女,想必就是他的妻子张巧云。

父亲下车,笑着和他们打招呼:"郑大哥,嫂子,这是我闺女芸。"

我有些拘谨地叫了声"郑叔叔、张阿姨"。

张巧云上前拉住我的手,亲切地说:"好闺女,长得真俊。来,快进屋歇歇。"

我们被领进了屋内。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整洁。桌上已经摆好了几盘家常菜,看起来很是丰盛。

"天明还在屋里,我去叫他。"郑大山说着,走向里屋。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男子跟着郑大山走了出来。他身高约一米七五,体格匀称,皮肤有些黑,但五官端正,看起来老实稳重。

"叔叔好,阿姨好。"他有些腼腆地向我父母打招呼,然后目光转向我,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这是我儿子天明。"郑大山介绍道,"今年高三,准备考西安交通大学呢。"

我偷偷打量着郑天明。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黑裤子,虽然衣着朴素,但整洁干净。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来,都别站着了,坐下吃饭吧。"张巧云招呼大家入座。

饭桌上,两家人有些拘谨地聊着天。郑大山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父亲则对郑天明的学习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天明,听说你想考西安交通大学?"父亲问道。

郑天明点点头:"是的,我想学机械工程。"

"好啊,有志气!"父亲赞叹道,"现在国家正在发展,这样的专业前景很好。"

我注意到,郑天明虽然不善言辞,但谈到学习和未来时,眼睛里会闪烁着光芒。他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喜欢拆装东西,对机械特别感兴趣。

"我想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他认真地说。

这句话让我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变。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都希望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贫穷的家乡。

吃完饭,张巧云提议:"天明,你带孙姑娘去村子里走走吧。"

郑天明有些局促地看了我一眼,我也感到一丝尴尬。但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下,我们还是一起出了门。

村子里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玩耍。我们并排走着,谁都没有说话,气氛有些尴尬。

"你...在县城工作吗?"终于,郑天明打破了沉默。

我点点头:"嗯,在一家服装厂。"

"工作辛苦吗?"他又问。

"还行吧,就是有时候加班比较多。"我回答。

就这样,我们一问一答,渐渐熟络起来。郑天明告诉我,他从小家境不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考上高中的。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设计出能帮助农村发展的机器。

"我爸妈一辈子都在做小买卖,很辛苦。我想让他们晚年能过上好日子。"他真诚地说。

这份孝心让我很是感动。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村边的一条小河旁。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

"你知道吗?"郑天明突然说道,"我爸跟我说,你爸是因为一碗面条才想到让我们见面的。"

我有些尴尬:"是啊,我爸就是这样,想法比较简单。"

郑天明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我觉得挺好的。有时候,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往往来自于最简单的契机。"

我惊讶于他话中的哲理,不禁多看了他一眼。阳光下,他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

"你真的想回农村工作吗?"我问,"大学毕业后,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他认真地点头:"我是农村长大的,我了解这里的困难。如果我有能力改变一些什么,为什么不呢?"

这一刻,我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眼前这个朴实的年轻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在当时的农村青年中并不常见。

回去的路上,我们聊得更多了。他告诉我他喜欢的书籍,他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向他分享了我的工作经历,我的家庭,以及我对生活的期望。

当我们回到郑家时,两家人都在院子里等着。看到我们有说有笑地回来,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怎么样,聊得还愉快吗?"父亲问我。

我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告别时,郑天明悄悄地问我:"可以给我写信吗?"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告诉了他厂里的地址。

回家的路上,父亲不停地问我对郑天明的印象如何。

"还行吧,挺踏实的一个人。"我简单地回答。

"我就说吧,郑家小伙子很不错!"父亲得意地说,"爸爸的眼光准吧?"

我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想着今天的经历。或许,父亲因为一碗面条而定下的这门亲事,真的不是那么荒谬。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收到了郑天明的来信。他的字迹工整,内容朴实,主要讲述他的学习情况和对未来的规划。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想学好知识,将来为家乡做些实事..."

读着他的信,我能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我也给他回了信,告诉他我的工作和生活。

渐渐地,我们的通信越来越频繁。通过书信,我对郑天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虽然出身农村,但思想开明,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重要的是,他为人诚恳,心地善良。

04

"爸,我觉得郑天明人还不错。"一天晚上,我对父亲说。

父亲笑得合不拢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他!一碗面条没白吃。"

母亲在一旁摇摇头,但脸上也带着笑意:"你们年轻人的事,自己拿主意就好。"

1987年夏天,郑天明如愿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他特意来我家报喜,带来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叔叔阿姨,我考上了!"他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父亲拍着他的肩膀,激动地说:"好样的!我就知道你能行!"

母亲也笑着说:"天明,真为你高兴。大学四年,好好学习。"

郑天明看着我,眼神中带着几分不舍:"我...我要去西安了,可能很长时间不能见面。"

"没关系,我们可以写信。"我安慰他,心里却也有些失落。

在郑天明离开前,我们约定互相等待。他说,大学四年,他会努力学习,毕业后就回来找工作,然后我们就可以结婚了。

"芸,你愿意等我吗?"他认真地问。

面对这份真挚的感情,我点了点头:"我等你。"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异地恋。通过书信,我们分享彼此的生活,述说对未来的期待。有时候,郑天明会寄来一些小礼物,比如他自己折的纸鹤,或者一本他觉得不错的书。

1991年夏天,郑天明大学毕业了。按照约定,他回到了家乡,在县城的一家农机厂找到了工作。

"芸,我回来了。"他站在服装厂门口,手里捧着一束野花,脸上带着笑容。

四年没见,郑天明变了很多。他不再是那个腼腆的乡村少年,而是成长为一个自信、成熟的年轻人。但他的眼神依然清澈,笑容依然温暖。

我们的婚礼在1991年冬天举行。按照当地的习俗,新郎要到新娘家迎亲。那天,郑天明穿着崭新的西装,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带着迎亲队伍来到了我家。

"女婿来了!快开门!"院子外传来阵阵欢呼声。

父亲笑呵呵地开了门,看着风尘仆仆的郑天明,眼中满是欣慰:"好女婿,准时到啊!"

郑天明恭敬地给父母鞠躬:"爸,妈,我来接芸回家了。"

这一声"爸妈",让父母欣喜不已。母亲甚至红了眼眶,拉着郑天明的手说:"天明啊,以后芸就交给你了,你们要好好过日子。"

按照习俗,我穿着红色的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在几个姐妹的搀扶下走出房门。郑天明接过我的手,小声说:"芸,从今天起,我会一辈子照顾你。"

婚礼很简朴,但充满了欢声笑语。两家亲友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我们的结合。席间,父亲站起来敬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年前,我在郑家湾吃的那碗面条,是我这辈子吃过最有意义的一顿饭。"父亲举着酒杯说,"那天,我就知道郑家是个好人家,天明是个好孩子。今天,我把女儿交给他,心里踏实啊!"

宾客们哄堂大笑,纷纷举杯庆贺。我偷偷看了郑天明一眼,他正含情脉脉地望着我,眼中满是爱意和承诺。

婚后,我们住在县城里郑天明单位分配的一间小平房里。房子虽小,但收拾得整整齐齐,是我们温馨的小窝。

郑天明在农机厂工作,负责机械设计和改良,我则继续在服装厂上班。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甜蜜和希望。

"芸,我今天给一台插秧机做了改良,效率提高了不少!"郑天明经常兴奋地和我分享他的工作成果。

我会认真地听,虽然不太懂技术,但我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郑天明非常热爱他的工作,他常说:"能为农民兄弟设计出好用的农机,是我最大的心愿。"

婚后第二年,郑天明有了一个好消息。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推荐到镇上的中学教书,教物理和数学。这是个公办教师的职位,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更好的福利。

"芸,你觉得我该去吗?"他征询我的意见。

"当然要去!"我毫不犹豫地说,"你一直喜欢教书育人,这是个好机会。"

就这样,郑天明成为了镇中学的一名老师。他教学认真负责,很快就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重。每当他谈起学生时,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

"有个学生特别有天赋,我打算给他额外补课。"他时常这样说。

我也在半年后通过考试,调到了镇上的一家纺织厂工作。这样,我们终于结束了短暂的两地分居生活,开始了真正的同甘共苦的日子。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郑天明的弟弟郑天宇考上了大学,家里的经济负担突然加重。虽然郑大山夫妇从未开口,但我们知道他们的小饭馆收入有限,供一个大学生很吃力。

"芸,我想帮爸妈分担一些。"郑天明对我说。

我二话不说,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是我这些年存的钱,正好可以帮天宇交学费。"

郑天明感动地看着我:"谢谢你,芸。"

我笑着摇摇头:"说什么谢谢,我们是一家人啊。"

父母知道后,也主动提出要帮忙。父亲还专门去了趟郑家湾,给郑大山送去了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自己做的豆腐。

"郑大哥,咱们是亲家,有困难要一起扛。"父亲拍着郑大山的肩膀说。

就这样,在两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郑天宇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在省城找到了工作,生活渐渐好转。

郑天明对我非常好,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他不仅关心我,还经常惦记着我的父母。每逢周末,他都会骑车带我回娘家看望父母,有时还会帮父亲一起做豆腐。

"爸,这石磨我改良了一下,应该会省力不少。"他会热心地给父亲介绍他的小发明。

父亲总是笑着夸他:"好女婿啊,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郑天明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脑,还考取了高级教师资格证。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职称的提升,我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

1995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们给她取名郑雨晴。有了孩子后,生活虽然更加忙碌,但也更加充实和幸福。

05

郑天明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下班后总会抽时间陪女儿玩耍,教她认字、讲故事。看着他们父女俩亲密的互动,我常常感到无比幸福。

"芸,你说咱们的缘分是不是很奇妙?"一天晚上,郑天明突然问我。

我点点头:"是啊,都是因为父亲那碗面条。"

郑天明笑了:"不只是那碗面条。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珍惜这份缘分,并且愿意为它付出努力。"

我依偎在他怀里,心中满是感激:"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

"傻瓜,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他轻轻吻了我的额头。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和郑天明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

回首这些年,我们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但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从最初的清贫日子,到现在的安稳生活;从年轻时的激情满怀,到如今的温情脉脉,我们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改变。

郑天明现在已经是镇中学的副校长,深受师生爱戴。他坚守教育一线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其中不少人考入了重点大学,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我也从一名普通工人晋升为纺织厂的车间主任,负责管理整个生产线的运作。虽然工作繁忙,但能够为工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充实。

我们的女儿郑雨晴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医生。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回来看望我们,家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父亲和母亲已经年迈,但依然健康。父亲的豆腐坊早已转给了弟弟打理,他和母亲过着安详的晚年生活。每次我们回去看望他们,父亲总会笑呵呵地说:"芸啊,爸爸当年的决定没错吧?"

我会笑着点头:"是啊,爸爸真有眼光。"

郑大山和张巧云也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他们的小饭馆早已关闭,儿子们轮流赡养他们,日子过得舒适安逸。

一天,我和郑天明、雨晴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饭桌上,父亲突然说起了往事。

"你们知道吗?当年我为什么会想到让芸和天明见面?"父亲放下筷子,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我们都好奇地看着他,等待他的解答。

"那天,我在郑家湾卖完豆腐,又累又饿。进了郑家的小饭馆,本来只想随便吃点东西。郑大哥不但给我做了一碗面条,还在上面放了两个荷包蛋。"

父亲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那年头,鸡蛋多金贵啊!咱家连自己都舍不得吃。可郑大哥二话不说就给我加了两个荷包蛋,还不多收钱。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郑家肯定是个善良厚道的人家。"

郑天明插嘴道:"我爸经常这样,看谁辛苦了,都会多给点吃的。"

父亲点点头:"就是!善良的人家教出来的孩子,品性不会差。所以我当时就有了让你们见面的想法。"

"爸,你这眼光也太独特了。"我笑着说。

父亲摆摆手:"芸啊,你别笑话爸。在我们那个年代,找对象看的就是人品和家风。一个人怎么对待陌生人,最能体现他的为人。郑大哥对我这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对家人肯定更好。"

我和郑天明相视一笑,心中充满感慨。是啊,善良的人往往会有好运气,好的家风也确实能够成就幸福的婚姻。

"这些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你们过得好。"父亲真诚地说,"感谢老天让我在那天遇到了郑家,也感谢郑大哥的那碗面条。"

母亲在一旁笑着说:"老孙啊,你那会儿真是让我捏了一把汗。谁能想到,你因为一碗面条做的决定,竟然这么正确。"

我们都笑了起来,笑声中满是幸福和感激。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和郑天明牵着手,默默地走在月光下。

"芸,这些年辛苦你了。"郑天明突然说道。

我摇摇头:"有什么辛苦的,能和你在一起,我很幸福。"

郑天明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我:"谢谢你当年愿意听你父亲的话,愿意等我四年,愿意和我一起经历这些风风雨雨。"

我靠在他肩膀上,轻声说:"缘分真的很奇妙。如果不是父亲那天去郑家湾卖豆腐,如果不是你父亲做的那碗面条,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相遇。"

"但我们遇到了,并且珍惜了这份缘分。"郑天明握紧我的手,"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到家,我翻出了一个旧箱子,里面珍藏着我和郑天明这些年的回忆:泛黄的照片、书信、结婚证、女儿的出生证明...每一样都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和情感。

我想起郑天明刚上大学时写给我的一封信中的话:"芸,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上天安排的。我们能够相遇,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本就相通。无论相隔多远,我都会记得我们的约定,永远爱你,珍惜你。"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份承诺从未改变。我们的爱情,从一碗面条开始,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沉和牢固。

人生中的很多决定,往往来自于最简单的契机。父亲因为一碗面条而牵线的婚姻,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这或许就是缘分的奇妙之处。

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缘分的牵引,更需要双方的用心经营。好的家风和相互理解,是婚姻长久保鲜的秘诀。

如今,当我看着郑天明鬓角的白发,皱纹渐增的眼角,我依然能看到当年那个腼腆少年的影子。那个因为一碗面条而与我结缘的少年,如今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大半生。

"父亲的眼光真的很准。"我常常这样想。那碗带着两个荷包蛋的面条,不仅填饱了父亲的肚子,还为我指引了一条幸福的人生道路。

每当有人问起我和郑天明相识的故事,我总会笑着说:"这还得从1986年那碗面条说起..."

而每当说到这里,郑天明总会接着说:"那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一碗面条。"

是啊,缘分就是这样奇妙。谁能想到,一碗普通的面条,竟然成就了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美满姻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但只要心存善良,珍惜眼前人,命运终会给予我们最好的安排。

正如父亲常说的:"善良的人会有好运气。"而我和郑天明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

0 阅读:4

九申侃篮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