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土德精华”的白术,了解它的养生价值

文化养生谈 2025-04-15 07:04:34

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各禀其性。草木之中,有默默守护中土之德者,白术是也。此物不似参芪之显赫,不类桂附之热烈,却以淳厚温和之性,绵长持久之力,成为养生家不可或缺的良伴。

白术生于山野,得天地中和之气,色白味甘,性温而缓,专入脾胃二经,犹如一位忠厚长者,不急不躁,缓缓调理,使生机渐复,元气渐充。

今人追逐养生之道,往往求奇好异,殊不知最上乘的养生法门,正在这寻常草木的平和性情之中。

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江南丘陵的向阳处,皆有白术的身影。此物喜温暖湿润,却又耐寒耐旱,一如它所调理的脾胃功能,既恶湿又恶燥,具有双向调节之妙。

采药人皆知,优质白术当以浙江於潜所产为最,质地坚实,断面油润,香气清幽,此乃"於术"之谓。明代李时珍曾言:"术,山之精也。"

白术生长缓慢,需三至五年方可采收,正因这漫长的积累,使其蕴含了厚重的土性精华。每当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烘干,原本朴实的根茎便成了养生至宝。

观其形态,蜷曲如拳,质坚体重,正是其药力沉着的象征。

白术之性,温而不燥,守而不滞,最得中和之道。其味甘中带苦,苦能燥湿,甘能补益,二者相得益彰。古人将白术归为"补气药",实则其功不止于此。

它像一位勤劳的园丁,不仅能培土施肥(补益),更能疏通水渠(除湿),使生机得以顺畅运行。

与其他药材配伍,白术更显其包容之德:与人参同用则补气之力倍增,与茯苓配合则利湿之效更彰,与枳实同行则消胀之功尤著。这种不争不抢、甘当配角的品性,恰是白术最可贵之处。

在浮躁的世风中,白术提醒我们:真正的养生不在于一时之效,而在于持久调和。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白术对此中土之脏,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它不似某些补药之峻烈,而是如春风化雨,渐渗渐入。

《本草备要》称其"健脾强胃",实则其功更在"运"字——运化水谷,运输精微,运转气机。现代人饮食无度,思虑过度,最易伤脾。脾伤则湿聚,湿聚则气滞,百病由此而生。

白术之妙,在于能预防此种状态的形成。它如同一位高明的调度员,使脾胃的升降出入保持有序,既不壅塞,也不涣散。

这种调节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顺应性的,故无副作用之虞。养生之要,在于防微杜渐,白术正是此道的杰出代表。

历代文人雅士对白术多有赞誉。苏轼在《与章质夫》书中写道:"术,久服轻身,益气力。"这位大文豪一生坎坷,却得享高寿,其养生之道中,便有白术的一席之地。

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更是直言:"白术为补脾正药。"文人墨客爱其质朴无华,医家重其功效卓著,百姓则喜其价格亲民。

在江南一带,至今仍有将白术切片泡茶饮用的习惯,谓之"术茶",清香微苦,回味甘醇。更有巧手厨娘,以白术与老鸭、山药同炖,既为药膳,又是美味。

这些生活智慧,将一味药材融入了日常,使养生不再是刻意为之的事,而成为生活自然的一部分。

今人养生,多有误区。或追求速效,贪图一时之快;或迷信珍稀,不惜重金求购海外奇药;或机械照搬古人方剂,不明就里。白术的存在,恰是对这些误区的温和否定。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是顺应身体节奏的,是持久而温和的,是不分贵贱的。

将十克白术置于杯中,沸水冲泡,晨起空腹饮之,日复一日,其效自见。

或者以白术粉与粳米同煮为粥,早晚食之,其功更著。这些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理论知识,不需要昂贵的花费,只需要一份坚持的耐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白术之德,亦复如是。它不言不语,却以自身的性质诠释着养生的真谛——平衡、持久、顺应。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习白术的品质:不急于求成,不张扬自我,只是默默地做着最本分的事,最终却能收获最坚实的健康。

养生之道,归根到底是生活之道。当我们学会像白术一样守住中土,调和四方,那么不仅身体会感谢我们,心灵也会因此而安宁。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