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国有化运动后的媒体发展

青一说 2025-01-20 17:35:20

在独立初期,报刊和广播持续关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引导人民拥护新生的国家。1967年后,《阿鲁沙宣言》发表后,随着国家开始推行自力更生的发展政策和政府完成对媒体的垄断,私人报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府拥有了更大的意愿和能力推动国有媒体发展。政府利用媒体宣传乌贾马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传授农民生产知识,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报刊和广播持续地执行国语政策和宣传民族文化促进了语言同化和民族同化,为坦桑尼亚的国家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报的国有化与发展

尼雷尔一方面想利用媒体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另一方面,独立之后,坦噶尼喀所有的日报,包括《坦噶尼喀旗帜报》(TanganyikaStandard)、《国家时报》(DailyNation)、《非洲人》(Mwafrika)、《呐喊》(Ngurumo)都是私营企业所有。虽然1964年坦盟的官方媒体《自由报》周报也建立了一份日报,同年《民族主义者》日报也开始发行,但到1965年,坦噶尼喀市场份额前两位的报纸仍然是《呐喊》和《坦噶尼喀旗帜报》。此外,坦噶尼喀广播公司控制着全国唯一的广播电台。

尼雷尔1967年在结束内地巡视后发表了著名的《阿鲁沙宣言》,以这份宣言为标志,坦桑尼亚正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宣言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和维护社会主义,必须要使本国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交换资料,通过政府机构和合作社,掌握和控制在农民和工人手里。主要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森林、矿藏、水源、石油和电力;新闻媒体、通讯;银行、保险、进出口贸易、批发业;钢铁、机床、武器、汽车、水泥、化肥和纺织工业......”作为实现《阿鲁沙宣言》的第一步,政府逐步对各个行业推进国有化,媒体业也在其中。

1969年,政府开始对英国罗荷公司(LONRHO)拥有的《坦噶尼喀旗帜报》及其星期日刊《星期日新闻》(SundayNews)进行国有化,在原有报纸雇员的原有合同期满最后,重新开始招聘非洲记者并且英国招聘社会主义倾向的记者,这两份报纸完成国有化之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尼雷尔是名义上的总编辑,具体编辑工作由他任命的新编辑弗瑞·金瓦拉(FreneGinwala)负责,弗瑞·金瓦拉上任后改变报纸的新闻来源,不再主要依赖路透社取国际新闻,从拉美国家通讯社(PrensaLatina)、中国新华社、苏联塔斯社(TASS)获得更多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

同时,新的《坦噶尼喀旗帜报》也开始向首都之外的地方发展,报社在首都之外的其他重要区域任命记者,在当地获取新闻,报纸版面上关于姆万扎(Mwanza)和阿鲁沙等其他城市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

1972年,政府决定合并《坦噶尼喀旗帜报》和《民族主义者报》这两份日报,合并后的新报纸改名为《每日新闻》(DailyNews),合并后的日报采取新的编辑政策,即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集体动员,集体教育的作用。日报的发刊词指出,“像所有真正的革命活动一样,媒体的这一任务不需要自由主义。”同年,坦盟的党报《自由报》的周日版《爱国者》(Mzalendo)开始发行,“在1992年实行多党制之前,《爱国者》的发行量达到了10万份,是坦桑尼亚销量最大的报纸。”

1972年以后,政府已经完成了报纸的国有化和集中化,《自由报》和其周日版《爱国者》两份斯瓦希里语报纸作为执政党——坦噶尼喀民族联盟的党刊,负责向人民提供新闻信息;《每日新闻》和《星期日新闻》两份英语报纸作为政府的官方报纸,向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和国外提供新闻信息。由于执政党和政府集中力量发展官方媒体,其他日报很快就衰落下去,1976年,最后一份私人日报《呐喊》(Ngurumo)停刊,尼雷尔政府实现了其媒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控制主要的大众媒体。从1976年开始到1992年,坦桑尼亚只有《每日新闻》和《自由报》两份日报。

日报以外的媒体发展

政府推动坦桑尼亚媒体格局重构的另一举措是鼓励发展本土化的媒体,在完成日报国有化的同时,政府积极鼓励各种工会协会,学校和研究机构创办自己的期刊,让工会和研究机构有自己的发声渠道,逐步抵消私营媒体的影响力。

坦桑尼亚科学教师协会1963年创办了期刊《新闻公报》,1965年,姆万扎的成人教育研究所(IAE)开始出版《学生杂志》,坦桑尼亚图书馆协会1968年了创办的《阅读》(Someni),1976年坦桑尼亚报纸法案实施以后,私人注册报刊的可行性非常小,团体组织注册报刊也受到严格的监管,1976年后,只有部分报刊获准注册,例如1979年,由中国援建的达累斯萨拉姆的友谊纺织厂创办的《友谊之声》(SautiyaUrafiki)。

1981年,姆万扎专门培训记者的社会培训中心(NSTC)出版的当地《新闻周刊》获得了政府的注册许可,因为它是新闻系学生的实习刊物。其他通过注册的报刊基本都属于政府,例如1982年达累斯萨拉姆的劳工和青年部的斯瓦西里语月刊《工作的权力》(NguvuKazi)。

1967年《阿鲁沙宣言》发表后,桑给巴尔也执行了国有化运动,外国公司被国有化,印度裔为代表的亚洲移民受到排挤,在亚洲移民失去经济地位后,其建立的报刊也逐渐消失。桑给巴尔的国有化运动执行地较为彻底,除了来自首都的官方报纸之外,桑给巴尔本地没有任何报刊。

1971年,桑给巴尔政府拨款建立了桑给巴尔电视台(TVZ),这也是坦桑尼亚第一家电视台。时任桑给巴尔总统阿布德·琼布(AboudJumbe)指出:“桑给巴尔的电视台是对发展的一种投资,是我们人民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工具。我们致力于通过电视进行教育。”①教育成为桑给巴尔电视台的优先发展方向,电视台为学校和扫盲运动制作教育节目、农业节目和卫生健康节目。1974年,12名电视台的工程师被派往英国普利茅斯理工学院接受为期6个月的培训。

达累斯萨拉姆电台的发展

1968年的坦桑尼亚,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很多国外广播,例如肯尼亚之声(TheVoiceofKenya)、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gu)、美国之声(VoiceofAmerica)、德国之声(DeutscheWelle)等。国外的广播电台内容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坦桑尼亚听众,“报告显示,20岁以下的人中有60%收听外国广播,20-29岁的人中有87%,30-39岁的人中有96.4%,40岁以上的人中有100%。”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收听国外广播。

国有化后的广播电台第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更多听众,1967年,达累斯萨拉姆电台设立了专门的商业广播频道,提供斯瓦希里语、英语、法语、诗歌、政治等广播节目。1970年,坦桑尼亚的信息与广播部制定了新的广播发展政策,新政策指出,广播电台是党和政府的工具。因此,它的首要任务是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政策。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达累斯萨拉姆电台的节目制作朝着更加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达累斯萨拉姆电台大力发展学校广播,向学生们广播文学、科学、历史和地理等学校授课内容。1973年3月,政府在北部城市阿鲁沙和边境城市姆贝亚建立了无线电发射台,进一步扩大广播信号对农村的覆盖范围,60%的农村人口拥有收音机,广播成为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媒介。

政府媒体发展项目

政府将无线电作为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关键工具,因为大部分坦桑尼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经济来源有限,无法经常购买和阅读报刊。因此,“政府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将基础教育带给农村的成年人口。”1967年至1975年间,坦桑尼亚政府发起了多个无线电运动,旨在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广播,使人们通过无线电参与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扫盲,学习生产生活技能,提高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度和参与度,号召人们拥护和建设国家。

坦桑尼亚政府对于媒体相关的印刷行业的发展采取大量小规模的投资的方式,让坦桑尼亚的印刷行业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是降低媒体和教育成本的重要方式。“让许许多多的小型工厂在我们不同的城镇中运作起来,还是仅仅让一家大工厂在大城市运作,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印刷工人成为工薪族,当地人民也可以便捷地得到书籍和报刊,这种分散在各地的印刷工厂给当地市场提供了就业和获取信息的方式。1965年,坦桑尼亚北部的梅鲁(Meru)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印刷书籍和报刊的工厂,尼雷尔为此专门发表演讲,向国民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坦桑尼亚努力培养我们的年轻人以及刚刚掌握知识的公民阅读的好习惯。”村镇小型印刷厂的建立为政府推动无线电运动和农村新闻项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为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政府推出的两个主要的媒体发展项目之一,1967年至1975年间,“无线电小组”运动在坦桑尼亚蓬勃发展。1962年,政府就通过尚未国有化的坦噶尼喀广播公司播出成人教育节目,1964年,政府成立了成人教育研究所(IAE),开始系统地制定广播实验计划,并在边境城市姆贝亚地区推动无线电成人教育。

“主要的成人教育节目有:针对该地区和各级听众的《农业推广》,面向小学毕业生英语课程的《职业英语》和为在农村地区担任政府官员提供政治指导的《坦桑尼亚政府》。”这一系列的实验促使坦桑尼亚政府决心在更大层面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无线电成人教育计划。

与此同时,1967年后,坦桑尼亚宣布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尼雷尔对坦桑尼亚的成人教育提出了目标:“帮助人们学会改进他们的生活,改进其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技术;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教育政策,确保人们从中受益。”1968年,达累斯萨拉姆广播电台成立了一个成人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了广播电台本身、成人教育研究所(IAE)、学校、军队、警察、农业部、卫生部和农村发展部。”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