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结婚嫁妆只有一个自制挎包,毛泽东笑着说要用它打败蒋介石

缘史记 2025-03-08 11:25:18
前言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在经过三湾改编之后,就到了江西省宁冈县的古城。

在这儿,前敌委员会开了个会,把起义的经验教训给总结了一下,然后决定让起义部队顺着罗霄山脉往南走,到井冈山那块儿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处于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的地方。早在大革命时期,这儿就已经建立起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了,还有一支农民自卫军,是由共产党员袁文才以及农民武装的首领王佐带领的。

【一、】

在毛泽东到井冈山之前,这儿就有一个看起来柔弱却很美丽的人在活跃着,这个人就是贺子珍。

这位女杰1909年生于江西永新,在大革命时期就入了党。她18岁的时候就参与组织了“”,然后和兄长贺敏学一起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时候,她跟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道,被大家叫做“永新三贺”。贺子珍,因为才貌特别出众,还被赞誉为“永新一枝花”。

贺子珍原名贺桂圆,1909年在江西省永新县黄竹岭村的一个书香家庭出生。她年少的时候,永新县城开了一所新式小学,这所小学分男生部和女生部,还教授数学、国文、历史、地理这些新课程。

贺子珍被她的父亲贺焕文送到这所小学的女生部去学习了。

进了学校之后,贺子珍就把自己的名字从“贺桂圆”改成“贺自珍”了,这是为了告诫自己,哪怕是女子,也得好好珍重自己,珍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贺子珍”这个名字是后来在中央苏区改的)

贺子珍16岁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加入了共青团。她还带头剪头发,鼓励妇女把裹着的脚放开,特别积极地去宣传、推动妇女解放。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搞了个“4.12”反革命政变。这事儿一出,永新的国民党那边马上就动手了,抓了80多个共产党员,贺子珍她大哥贺敏学也在里头。还好,贺子珍运气不错,躲过了这一劫。

后来,贺子珍就想法子和被关在监狱里的贺敏学联系上了。贺敏学,把一张写着“速找袁文才营救”的字条让人转交到了贺子珍手上。

哥哥下达指示后,贺子珍马上就奔往宁冈茅坪,找到了贺敏学的同学袁文才。袁文才立马带着队伍去攻打永新县城,把被捕的同志给救出来了。接着,贺子珍和贺敏学就跟着袁文才上了井冈山,成了井冈山上的首位女战士。

【二、】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了永新县的三湾村。这时候,袁文才对这支不知从哪来的部队有了些警惕。他想知道来的到底是什么部队,于是就派贺子珍装作村姑,去三湾村探探情况。

贺子珍到了三湾村以后,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模样,跟几个士兵聊了聊。知道这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后,她可高兴坏了。为了能让袁文才相信,她还扯下几张工农革命军贴在农民墙上的标语,带回井冈山去,这下袁文才就相信这确实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了。

过了几天,毛泽东让人给袁文才送去了一封他的亲笔信。在贺子珍极力劝说下,袁文才最终打算和毛泽东联系。

1927年10月7日晚上,袁文才领着贺子珍等十几位农民军首领到茅坪去拜访毛泽东。在毛泽东住的地方,贺子珍头一回见到那个让国民党一听就害怕的“毛委员”。

贺子珍头一回见到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穿着一身破破旧旧的灰布中山装,脖子上扎着条红带子。他个子高高的,人很瘦,颧骨都有点凸出来了,头发从中间往两边分着,皮肤被晒得黑黑的。

人挺清瘦的,不过那双眼睛可有神了,能看出他的睿智、温和还有毅力。

贺子珍发现毛泽东当时走路有点瘸。咋回事?原来,毛泽东长途行军的时候把脚磨伤了,又没及时治,伤口化脓了,就成这样了。

袁文才给毛泽东介绍自己手底下的人时,毛泽东一开始没怎么留意年轻又清秀的贺子珍,还以为这姑娘是袁文才的闺女。没成想袁文才跟毛泽东说:“她叫贺子珍,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

毛泽东听完后,上上下下打量了贺子珍好几眼,一个劲儿地说:“真看不出来,真看不出来!我还以为她是你的女儿!”紧接着,毛泽东赶忙握住贺子珍的手说道:“很棒,很棒,以后咱们一块儿战斗吧!”

毛泽东问了贺子珍的姓名后,特意把这名字反复念了好几遍,说道:“哟,‘贺’是祝贺的‘贺’,‘自珍’,就是善自珍重的‘自珍’,我可记住!”

这一次见面之后,贺子珍可高兴坏了。她跟袁文才讲:“我觉着革命高潮马上就要到,有毛委员带着咱们,往后能有好多事儿干!”

【三、】

毛泽东想建立革命根据地,于是就安排秋收起义部队前往莲花、攸县、茶陵这些地方打土豪、筹钱款。毛泽东脚受伤了,所以他没跟着部队出去,而是住进茅坪村有个八角楼的地方养伤。

巧了,就在这个时候贺子珍得了疟疾,由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陪着到茅坪养病去了。

养伤的时候,毛泽东还常常跟袁文才他们聊天,一起商量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大事。有时候,毛泽东也会去找贺子珍,向她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当地党团活动、群众工作的情况,也听听贺子珍有啥看法和建议。

毛泽东在跟贺子珍聊天的时候,发觉贺子珍不但模样俊俏,还特别有想法。贺子珍病好以后,毛泽东就把她安排到前委去当秘书了。这样一来,贺子珍就能帮着毛泽东处理些日常的事儿,还能陪着毛泽东在宁冈、永新这些地方搞社会调查。

贺子珍发动群众可有一套,那能力相当强,而且她字写得特别好,又娟秀又端正。工作起来那是风风火火的,特别泼辣干练;闲下来的时候,说话优雅,又温柔又贤淑。就这种刚柔并济的气质,使得毛泽东越来越看重她、喜欢她。

接触多了,贺子珍慢慢就被毛泽东那广博的知识、深邃的目光、超凡的胆略还有刚毅的性格给吸引住了,心里隐隐觉得自己已经对毛泽东有了好感。

1928年2月下旬,毛泽东和贺子珍来到茅坪的象山庵,把前几天在宁冈、永新这两个县做的社会调查拿来整理。他俩一个负责修改,一个负责誉写,忙了好些日子,弄出了一份被毛泽东叫做“比丢掉任何东西都痛心”的《井冈山调查》。

整理文稿的那段时间,两个人忙里偷闲的时候,也聊过对革命的想法,还聊过各自的出身和家庭。有时候,他俩还会一块儿到田里捉泥鳅,上山捡松菇回来做饭,日子过得紧张又温馨。

在象山庵的白果树下,毛泽东跟贺子珍说起了自己的杨开慧和几个孩子,还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与牵挂。

多年以后,贺子珍讲过这样一番话:“当时,他没骗我,把杨开慧和几个孩子的情况都跟我说了。听了他和杨开慧的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被他的真诚狠狠撞击了一下,一下子就有了激动和怜爱的感觉。”

虽然不管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当中,两个人相处起来都特别融洽,可是在这个时候,他俩谁也没动过要在一起的念头。对毛泽东而言,他跟杨开慧感情深得很,怎么可能抛弃杨开慧;再说了,当时的贺子珍心里也有自己喜欢的人。

有个人叫欧阳洛,他可是永新县党组织的重要创始人,并且是贺子珍入党的介绍人。后来,他在湖北被抓然后牺牲了,不过当时贺子珍还不知道欧阳洛已经牺牲。

【四、】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秘书,她主动揽下为毛泽东搜集报纸的事儿。为了把这事儿干好,贺子珍可没少动脑筋。

那时候,有一些小商贩在井冈山下的村子里到处跑着做生意。贺子珍就跟他们说,来的时候带些报纸过来,把这些报纸当成包裹货物的包装纸带进来就行,她会出高价买的。

就这么着,贺子珍费了好大劲儿,给毛泽东弄来了不少报纸。

这些报纸到毛泽东手上的时候就已经过了期,还包过东西,好多报纸上都沾满了油污。可毛泽东却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老是让人仔细地把报纸抚平,再按照时间顺序叠好,方便毛泽东查阅。

井冈山斗争那时候,毛泽东给杨开慧写过信,想问问她和孩子过得咋样,可杨开慧没回信。这之后,毛泽东就派地下交通员吴福寿到长沙去打听杨开慧的消息了。

吴福寿从长沙回到茅坪后,对毛泽东说:“毛委员,瞅这情况,你们怕是很难再见面。”毛泽东一听,眼泪不由自主地就流了下来。

他站起来,走到窗户跟前,拿起毛笔写了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林花谢了春红,真的太匆忙。早上有寒雨,晚上有冷风,真是没办法。那带着胭脂的泪水,相互留醉,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唉,人生就像那江水一直往东流,满是遗憾!”

后来才知道,吴福寿带回来杨开慧被敌人杀害的消息是个误会。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所有人都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了。所以,后来才有王佐和袁文才使劲儿促成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一起的事儿。

自打毛泽东带着部队到茅坪之后,王佐和袁文才就觉着毛泽东那可是百年难遇的大才,特别想把他长时间留在井冈山。

两人商量后觉得:要是贺子珍能嫁给毛泽东,毛泽东就成了井冈山的女婿,这样就能长久地留在井冈山,领着大家跟国民党斗争了。

于是,这两个人就跟毛泽东说:杨开慧都已经牺牲了,他们想给毛泽东和贺子珍牵线做媒,好让他俩结成夫妻。

毛泽东和贺子珍共事好长时间了,他俩都有一样的革命理想,还天天一块儿工作,心里早就对彼此有好感了。毛泽东心里明白,要想在井冈山站住脚,就得团结王佐和袁文才,这样才能一直斗争下去。于是,毛泽东权衡之后,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五、】

1928年5月下旬的一天,袁文才帮忙操持,35岁的毛泽东和19岁的贺子珍办了婚礼。

袁文才拎了两壶老酒,又拿了些花生过来,朱德、陈毅、宛希先、龙超清他们几个凑到一块儿热闹热闹,这婚礼就算是办了。

毛泽东跟贺子珍的婚礼特别简单,他俩总共就只有身上穿着的那几件衣服。可婚礼上,贺子珍给毛泽东送了一份“嫁妆”,这是她在婚礼之前,花了足足12个昼夜,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一个多用挎包。

这个挎包是用江西农村的整幅蓝土布做的,总共四层,每层都有几个口袋,特别实用。最外面那层的几个口袋可大,毛泽东日常用的文房四宝完全能装下。

贺子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时候,就听毛泽东讲过,他8岁上私塾,毛笔字那是爱得不得了,平时起草文件、写文稿都爱用毛笔,对毛笔,还有墨、砚、纸这“文房四宝”可珍视爱护。

他老是跟贺子珍讲,得拿“文房四宝”把国民党给打败。

之前,毛泽东都没个拿得出手的挎包。转移的时候,老是为文房四宝不好带而发愁。贺子珍亲手做的挎包,可巧就把毛泽东的这个难题给解决了。毛泽东能有这么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在身边,心里可高兴了。

他满心欢喜地跟贺子珍讲:“贺子珍,你这个挎包,可比世界上啥嫁妆都实用多了,真的很谢谢你!”

这个充满爱的礼物,到后来就成了毛泽东办公时必不可少的用具。不管是行军的时候,还是作战的时候,他都把这个礼物背在身上。

贺子珍把挎包缝制好以后,蓝土布还剩下了一点。她就用这些土布又缝了个布口袋,好让毛泽东装别的东西。嘿,这条布口袋后来可派上大用场了!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之后,红军人数从原来的一千多人涨到了上万人。井冈山这地方地形比较窄巴,粮食供应就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

当时局面特别严峻,毛泽东、朱德他们领导红军,一边去打倒土豪,把田地分给大家,一边还开办了红色圩场。这么做,就把根据地的贸易交易搞得热热闹闹的。而且,红军还用井冈山的竹子、木头、油、茶这些资源,去换来那些紧缺的物资,就这样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围剿。

那时候,根据地征收的土地税粮,都集中在茅坪、大陇尹和柏路这几个地方。想着粮食放在这儿不安全,得全部运到山上去储存起来,于是红军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挑粮运动。

那时候挑着粮往黄洋界上爬,路程足足20多公里,山还特别陡,运一回粮食可太难了。

英勇的红军什么困难都不怕,朱德军长年纪虽然大了,但他总是一马当先,和战士们一块挑粮上山。

战士们担心朱德的身体受不了,于是就把他挑粮用的扁担给藏起来了。哪知道,朱德又找了一根扁担,还在上面写了“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大伙一看到,就不太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

前委书记毛泽东也参加了好多次挑粮运动。和大家挑着扁担挑粮不一样,毛泽东是用贺子珍专门缝制的那条粗布口袋来装粮食的。那口袋可大,每次都能装下四五十斤谷子。

每次运粮的时候,毛泽东总是抖抖手里的布袋,笑着跟战士们讲:“肩挑背扛没差别,跟你们相比,我还少用一条扁担!”

战士们看到毛泽东、朱德都来挑粮,挑粮的劲儿一下子就更足。很快,粮食就被运到了井冈山,这样就解决了根据地的给养问题,也给井冈山精神添上了特别浓重的一笔。

现在,“朱德的扁担”已经被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好好珍藏起来了。可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毛泽东当年用来背粮食的口袋却在历史的岁月里没了踪迹。但不管啥时候,要是有人去参观“朱德的扁担”,讲解员都会和你说:除了这根扁担,其实还有毛泽东挑粮用的口袋。

不管是扁担,还是口袋,孕育的都是一样的精神:只要一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六、】

刚和贺子珍结婚才两天,毛泽东心里就一直挂念着正在永新给农民分田的红四军的官兵。这不,他马上就告别了贺子珍,动身前往永新了。

和毛泽东在一起之后,贺子珍觉得吧,虽说他俩的物质生活没多好,可自己在精神上却更富足了。她后来回忆的时候说:“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毛泽东工作累了,就会给我讲他看过的故事,还有他写的诗文。他讲的那些,就像把我带到了一个特别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常常就是他讲着,我听着,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新的一天就来了。”

毛泽东和贺子珍有十年的婚姻,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是贺子珍陪伴着毛泽东走过来的。

贺子珍跟毛泽东成婚后,育有六个孩子,可最后只活下来四个。这四个里,有三个留在苏区就没了音信,就只剩下李敏留在身边。对一个母亲来说,那些失散的孩子可是她心里一辈子最难受的事儿。

贺子珍一辈子都深爱着毛泽东。毛泽东逝世后,她有一回来到北京,看着毛主席的遗容,哭得稀里哗的。

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本书里,对贺子珍的这次北京之行是这么描写的:

丈夫就躺在自己眼前,一层透明又冰冷的水晶,把外婆身处的人间和外公所在的真空隔离开来。外婆心想:外公只是睡着了。

外婆被人扶下轮椅后坐进车里,眼睛望着窗外。她眼眶湿湿的,可眼泪就是掉不下来。她看到了远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那可是她一直守望着的地方,守了一辈子的地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