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种植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每月确定一天设为劳动日,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劳动课程,养成基本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
1.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能力,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劳技训练培养学生“生存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的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以社会实践为主,共分3部分。
(一)志愿服务(36学时2学分)
1.校内卫生值日。校园卫生值日每班一周,高一高二轮流,每学期每班约一次。教室内卫生值日由班主任负责安排。
2. 志愿服务活动由德育工作部负责安排和检查,各班主任依据检查情况酌情赋分,并给与学分
(二)校本课程一(36学时2学分)
1. 与实践基地汶河颐养院合作,完成义务劳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除草施肥等一系列种植活动。完成颐养院对应时节的户外劳动和与老人交流谈心等活动。
2.与实践基地合作由德育工作部和后勤保障部负责联系,学生表现情况由班主任负责汇总。
(三)校本课程二(36学时2学分)
家校合作以完成一次传统美食的烹饪与制作为主要内容,以视频形式上传,班主任负责核实,并给与学分。
三、课程评价
在本课程中,我们应摆脱原来一节课要完成一件作品必须有一样外显成果的思想。不应只盯着结果,看有没有学生的作品出来,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积极性、劳动技术操作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表现。
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评价主要依据参与情况评价,同时参考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
日常家庭劳动以照、视频、课内交流汇报为评价依据。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