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西汉使节,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和使团成员被匈奴扣留在贝尔加湖畔长达十九年,不得不以牧羊为生。
在这十九年里,无论匈奴怎么威逼利诱,苏武都丝毫没有动过投降的念头,这让他成为了忠诚与坚韧的代名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后来汉朝解救苏武时,顺手带回来当时和他一起被囚的一位小随从,而这位小随从在回到中原之后,立马摇身一变成为了匈奴的可怕对手,甚至在后来“暴揍”了匈奴,让匈奴提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头疼,他就是后来的光禄大夫、长罗侯常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位不起眼的小随从的故事。

说起“匈奴”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地侵扰中原内陆,给当时的政权造成了不少麻烦。
“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河内南经》以及《战国策·燕策》上都曾出现,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当时活跃在东亚草原上的多个氏族部落和部族,其势力已经覆盖到了现在的俄罗斯贝尔加湖区域,并开始以部落联盟作为根基,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到了西周时期,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阳,西周灭亡。等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不断骚扰赵国的林胡和楼烦驱逐回了蒙古草原,而这两支部落则快速融入到了当地的匈奴部落,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

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东周周慎靓王时期,当时正处在战国时期,随着以中央王庭、左右贤王为主体的政治结构的形成,匈奴控制了当时现在的中国东北、蒙古国、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北部等地区的巨大疆域,并开始不断骚扰中原地带。
虽然在赵国末期和秦统一天下后遭受过李牧和蒙恬的两次严重打压让匈奴损失惨重,“不敢南下而牧马”。但是对于这种游牧民族而言,打是永远不会被打服的,他们往往会在输掉战争之后找一个地方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然后伺机待动。
不久后,冒顿单于杀死父亲头曼单于,匈奴在他的治下迎来了一波野蛮生长,接连吞并了多个部落,收复了河套之地,兵锋直指燕、代之地。
而它的继任者老上单于也是不遑多让,破月氏、服丁零、降浑庾、屈射、鬲昆、薪犁,使得匈奴逐渐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来去飘忽,行踪较难捕捉,再加上汉朝文景两帝一个重文轻武,一个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消耗巨大,因此对于匈奴一直报以和亲为主,打击为辅的政治策略。这也让匈奴越发地嚣张起来。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铁律,到了汉武帝时期,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励精图治之后,汉朝逐渐将之前的策略转变为和亲为辅,打击为主。
在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独掌大权之后,先后对匈奴发动过十余场大型战役,终于在经历了河南、河西和漠北三场大捷之后,汉朝军队一路追击,直到将驱赶到了贝加尔湖附近才因为人困马乏消耗巨大收兵,卫青、霍去病将领也正是在这些战役中得以名留青史。

在输掉了和汉朝的战争之后,匈奴确实消停了一段时间,在“无穷之泽”旁放马牧羊休养生息,这期间恰逢西汉战神霍去病去世,汉朝一时间在对匈奴的战事中再次处于不利局面,给了他们恢复元气的机会。
在这段时间,汉朝不断地向匈奴派出使者,对其进行威慑。但是匈奴根本不吃这一套,虽然打不过你汉朝,但是你也别想靠着些使者来吓唬我,因此很多使者不是被杀就是被扣留在匈奴,一时间汉使成为了高危职业。
直到公元前101年,匈奴新的大单于且鞮侯单于上位,可能是因为连年战争让匈奴也有点吃不消了,于是这位大单于向汉武帝提出,“咱们不打了,和平相处吧,从此之后我尊你为老丈人”。

为了表示诚意,且鞮侯单于除了献上牛羊珠宝等礼物之外,还下令放回了之前被扣留的使臣。
而汉朝这边,在霍去病死后其实在对匈奴的战争上一直没有占到便宜,就连赵破奴这样的名将都没逃过兵败被俘的命运。
听到这个消息,汉武帝不禁大悦。这感情好啊,反正这么多年仗打下来,钱没少花,但是便宜却没咋沾。瞌睡碰到枕头,人家台阶都递过来了,咱也就坡下驴吧,不打了,咱不打了。
于是,汉武帝以苏武为中郎将,张胜为副中郎将,带着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带着大量的赏赐之物出使匈奴,展示上邦之姿。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常惠就在这个出使队伍里,他的职务当时是“假吏”,在当时可以理解为代理吏员,有点像现在的临时工或者外包。
在出发前,无论是苏武、常惠,或者是匈奴都不会想到,他们三方的命运都将发生惊天的变化。而这一切的的起因,都是因为使团二把手张胜的一次愚蠢行动。

经过长途跋涉,苏武一行人终于到了匈奴的地盘,见到了且鞮侯单于。后面的流程大概就是宣读汉武帝圣旨和恩赐的礼单,然后听匈奴单于对汉武帝的谢恩之词了,估计无非就是汉朝皇帝怎么这么英明,汉朝怎么怎么强大,我们以后和平共处,不打了,大家都是朋友嘛。
然而,且鞮侯单于虽然表面上对苏武的使团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对于使团提出的要求却一直是顾左右而言他,最后甚至直接把他们晾到了一边,不再搭理了。
眼看着和匈奴“睦邻友好”大计难以实现,苏武等人就决定返回了,且鞮侯单于也把苏武他们回程要务安排好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张胜却正好从曾经的老铁虞常(早先被扣押的汉使)嘴里得知了匈奴缑王正在和他一起密谋劫持且鞮侯单于的母亲为人质,发动政变的消息,张胜这个愣头青当即决定,他要帮自己的老铁虞常一把。

于是,张胜私底下为虞常提供了不少资助,当然他所做的一切苏武等人是一无所知的。拿到钱的虞常可是秘密地招兵买马,可是聪明人都应该明白,政变这种事情最好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匈奴才多大,你虞常就是做的在隐秘,也难保不被其他人知道。
果不其然,就在虞常他们趁着且鞮侯单于外出打猎准备动手的时候,队伍里面出现了“大聪明”,这个人秘密离开了队伍,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且鞮侯单于。
匈奴的骑兵什么水平?我打不过你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但是我可是能和李广打得有来有回的,你区区一队连正规军都算不上的乌合之众,也配?
这场闹剧很快就被镇压,挑起事端的缑王和虞常,一个被杀,一个被活捉,但是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事情败露后,匈奴这边认定这个事情多多少少会和汉朝有关系,因此就把苏武和他的整个团队都扣了下来,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了再另行处置。
话说这个虞常,心理素质也着实一般,刚一受审就把张胜做过“赞助商”的事情给拱了出来。
这下且鞮侯单于一下就炸锅了,心想“我出于礼貌叫你当亲老丈人,你真把我当儿子耍啊”,当即就下令要把苏武和他带过来的一百多口子人全都杀光。好在身边的大臣及时劝阻,又搬出了之前中行说投降后为单于出谋划策的例子力主劝降,这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但是苏武苦啊,这件事发生前他完全是不知情的,完全就是被张胜给坑了,现在事情发生了,匈奴这边又怀疑自己也参与了这次事件,甚至怀疑他才是幕后策划的主脑,这口“支持匈奴内部叛乱”的锅,苏武是不想背也得背了,真的是比本泽马还冤枉。

苏武不仅是个把名节看得比命还重的人,还是个硬骨头,一看匈奴这边要招降自己,直接拔刀就抹了自己的脖子。
他这个举动吓坏了前来招降的匈奴大臣,赶忙叫来了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苏武救了过来。
苏武宁死不降的气节也让单于佩服,但是毕竟谋反是大事儿,何况已经认定了苏武是嫌疑人,事已至此是说什么也不会放他回去了。
于是单于一拍椅子,得,既然你不投降,那放羊去吧,等到什么时候公羊能生崽产奶,我什么时候放你回去。

在苏武硬刚匈奴招降使者和单于这段时间里,咱们今天的主人公,也就是“假吏”常惠这个使团临时工一直陪在苏武身边,苏武自杀被救过来之后也是他把苏武送回营帐的。
但是自从苏武还是当“羊倌”开始,单于就把常惠以及使团其他成员和苏武分开了,苏武一个人在北海牧羊,常惠则和其他随从一起被囚禁在了其他地方。
话说苏武牧羊的日子苦啊,除了风餐露宿之外,还要与黄沙为伴,天长日久,他所持的旄节都变秃了。
而另一边常惠的情况要略好于苏武,虽然也失去了自由,但住的地方的环境肯定是好于贝加尔湖的;另外,苏武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种折磨其实是非常要命的,而常惠这边是和其他使臣一起被囚,平常至少还有人能够说话,排解排解心情。

但是,常惠这个人注定不是池中之物。在其他使臣自怨自艾的时候,他却利用自己“临时工”的身份频繁和当地人接触,学会了当地语言,熟悉了周边环境,甚至“攀”上了匈奴贵族,经常与他们饮酒谈笑,将自己伪装成了“匈奴人”,积攒了不少情报。
时光一晃19年,此时汉武帝已经去世,汉昭帝即位,他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再次与匈奴和亲,同时提出希望匈奴能够放了苏武等人。
却不料匈奴这边却以苏武已死的理由搪塞,一时间汉使也是无计可施。正在此时,常惠凭借多年积攒的人脉成功见到了汉使,并告诉汉使,苏武还活着,这会儿正在贝加尔湖旁边放羊呢。
为了让匈奴痛快放人,常惠献计,等到汉使再见单于的时候,告诉他汉昭帝打猎时射中了一只鸿雁,而鸿雁腿上绑着一封写有苏武在北海牧羊的红绸,匈奴人向来迷信,这种说法他们是不会反驳的。
果不其然,当汉使将“鸿雁传书”一事讲给匈奴单于之后,匈奴终于答应让汉使和常惠一起前往北海接回苏武。就这样,被囚19年的苏武和使团其他人终于可以回归汉室,但原本百余人的团队,仅存10人。

回国之后,所有人都获得了封赏,常惠被封中郎将,随后又被封为光禄大夫,但在汉昭帝时期却始终没有被重用。
直到汉宣帝时期,被匈奴围攻的乌孙国向汉朝求救,汉宣帝发兵15万,分五路救援乌孙国,常惠则因为会说匈奴语,熟悉匈奴地形和打仗用兵习惯,率领300重装驰刑士(囚徒兵)星夜赶往乌孙国,配合汉朝军队的行动。
常惠深知乌孙骑兵有多能打,只是不会打,于是他在到了乌孙国之后提出了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的战略,为乌孙国国王昆弥制定了一条合围匈奴的计划。
这场仗让常惠一战成名,他与五万乌孙骑兵一起对躲避汉军主力的匈奴部队设伏,将他们围在了沙漠里。
战斗结果可想而知,疲惫不堪的匈奴部队被以逸待劳的联军部队打得溃不成军,根据历史记载,这场战斗中光是俘获的匈奴父辈、嫂辈、还有王、将及以下的兵士就将近4万,牛、羊、战马、各类牲畜共计六十多万,重创了匈奴,让他们彻底打消了染指西域的念头。

这次对匈奴的胜利是卫青和霍去病之后,汉朝对匈奴用兵最成功的一次,其战略意义重大。
此战在西域引发了震动,西域各国无不对汉朝敬畏有加,纷纷归附,而之前建立的丝绸之路也因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得到了进一步疏通加固。
其实在战斗结束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乌孙国把全部战利品据为己有的同时,还把常惠出征时所带的官印、节杖和绶带这些代表皇权的信物给偷走了,这让常惠在归途中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回去受到重罚。
但汉宣帝丝毫没有追究这些,对常惠的战绩褒奖有加,册封他为长罗侯。

在此之后,常惠全权负责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伐工作,稳固了汉朝在西域权威的同时,也有效断绝了匈奴在西域的扩张计划,强烈冲击了匈奴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西域的稳定,丝绸之路得以蓬勃发展,汉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异常顺畅,大大促进了汉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或许在被俘的那一刻,汉朝和匈奴都不会想到,一个出身微末的小人物竟会给双方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常惠无愧为英雄也。
参考文献: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常惠——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史志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
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