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7号那天,淮安县敌工站的侦察兵李凤岐,接到了上面的任务,让他一个人去淮城里面,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市淮安区,摸摸敌人的底细。
那天,侦查行动进行得挺顺畅,李凤岐摸清敌人的情况后,就赶紧从敌方老窝撤了出来,偷偷地回到了南马厂村。
一路上,李凤岐心里还挺高兴,这次出来侦查挺顺利的,啥麻烦都没碰上。但说实话,他压根儿没想到,就在这当口儿,麻烦说来就来了。
大概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李凤岐正走到徐杨大路口,突然间,从对面冒出来十几个还乡团的士兵。他们背着长枪,从土路弯的地方猛地现身,李凤岐正赶路呢,一下没反应过来,没法躲闪,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那时候,李凤岐特地弯下腰,往路边一闪,心里琢磨着应该不会有人能把他认出来。可没想到,他还没靠近对方呢,那边就突然有人大喊了一声:
李凤岐?逮住他,这家伙以前当过地方安保队的(李凤岐抗战时是那儿的成员)!
“完了!”李凤岐心里咯噔一下,立马转身就想跑,但这时候,两人距离已经很近了,而且对方人多,他这一慌,根本跑不掉。
李凤岐没跑多远,就被后面的敌人追上来,一棍子似的枪托把他砸翻在地。紧接着,一群敌人扑上来,按住他的手脚,把他结结实实地绑了起来。
李凤岐被抓后,敌人押着他往回走。走到张桥小王庄时,天已经黑了。于是,那些还乡团的团员就去了村子西头吴必荣家。吴必荣跟还乡团的小头目是亲戚,小头目就让吴必荣给大家准备点吃的。然后,他们就把李凤岐暂时关到了小丁头的屋子里,那房子盖得很低矮,檐墙也就一两尺高到一米多,门都没法开,只能从山墙上开个门进出。
李凤岐被绑在小黑屋里,门口站着个还乡团的团员,手里端着枪盯着。他心里明白,接下来少不了敌人的一顿严刑拷打,可奇怪的是,没过多久,门外传来的一句话,直接让他心里凉透了。
吃完饭就不用再管这屋子了,靳四刚到家,镇长说了,叫咱们赶紧把屋里头锁的那个人给解决了。王丕和张茂生拿着铁锹出门挖坑去了,等会儿直接把他埋了就行。
说来也巧,敌人正押着李凤岐往回走呢,那边就有一个还乡团的人提前跑到马厂据点去通风报信了。马厂镇的镇长一听抓到李凤岐了,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从这位有名的“顽固分子”嘴里撬不出啥来。他怕夜长梦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赶紧把李凤岐给解决了。
死亡说来就来,李凤岐落到敌人手里后,心里头已经琢磨过自己可能会丢掉性命,但真当死亡猛地砸过来,他还是觉得有点懵,像是做梦一样不真实。
这时候,旁边的院子里,那一帮敌人正喝得欢呢,一个劲地推杯换碗,大吃大喝,而李凤岐自己却只能干等着,眼瞅着那躲不掉的倒霉事儿要来。他下意识地使劲拽了拽绑在胳膊上的绳子,可那绳子紧得很,就像老天爷给定的命一样,压根挣不开,真是没办法......
院子里,吴必荣正忙活着把菜往桌上摆,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回厨房让老婆再给他添一碗饭。端着饭碗,他径直朝小丁头的屋子走去。走到那些还乡团的团丁们面前时,领头的还乡团成员眯着眼睛问他:
“哥,你这是要往哪儿送吃的去?”
去给李老四送点吃的,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们之间那点事儿我也不清楚。要是真有啥过不去的坎儿,好歹也得让他上路前吃顿饱饭吧。吴必荣扭过头,半眯着眼说道。李凤岐是南马厂乡张桥村的,说到底都是自家人,吴必荣这话一出,在场的人谁也没好意思反驳。那还乡团的头儿听完,立马挥了挥手,让他去了。
吴必荣捧着碗,走到小丁头家门口,他先回头朝门口站着的那名看守咧嘴一笑,说:
饭都吃完了,你咋还在那儿忙活呢?我给你在锅里留了饭菜,特意在底下埋了个鸡蛋,吃的时候别忘了翻到底下找。
那守卫一听,立刻就点了头,连声感谢,接着就让开了路。吴必荣端着饭碗,走到李凤岐身边,对他说:
“李老四,肚子咕咕叫了吧,是不是饿了?”
李凤岐现在心里头凉透了,他摆了摆手,小声说:
吴二哥,真心感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真的不需要再吃了。
吴必荣瞅了瞅旁边的守卫,那家伙扛着枪,在不远处站着,正往那边又吃又喝的人群那边瞅呢。
讲啥呢,你听好了,这碗饭你得好好吃,吃饱了再吭声。”说完,他就拽过对方的手,把饭碗塞了过去。
李凤岐刚准备继续开口,突然间手指僵住了,碗底传来一股怪怪的感觉,让他心里猛地一紧,摸上去好像是个小铲子似的玩意儿。
李凤岐硬着头皮接过饭碗,顺手就把小刀铲塞进了袖子里。接着,他转过身去,装模作样地吃起饭来,实则偷偷用小刀铲一点点磨断手上的绳子。这时候,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外面的视线已经看不清小丁头屋里的情况了。李凤岐趁机悄悄解开了身上的绳索,然后瞅准看守不注意的空档,双手试着托了托头顶的小木屋柴堆,还好,能搬得动。
外面,敌人还在继续大吃大喝,压根没察觉屋里这位“俘虏”有点不对劲,现在逃跑正是时候。
李凤岐瞅准大家都没防备的空档,两手一使劲儿,使劲往上一顶,就听“哐当”一响,屋顶上的柴火和草猛地被掀开好大一片,屋顶直接露出一个大口子。李凤岐瞅准机会,“嗖”地一下,翻身就跳了出去。
门口站着的那个还乡团守卫,瞅着背后的房子,突然发现墙上多了个大窟窿。原本被绑得牢牢的那个俘虏,一眨眼的功夫就没了影儿,逃得无影无踪。这一下子,可把他给惊得愣在了原地,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一回过神,立马大声喊了起来:
大伙儿快瞧瞧,李凤岐不见了!没错,李凤岐逃走了!
还乡团的人一个个站起来,拎起枪就往外面冲。黑漆漆的夜里,村里啥也看不见,李凤岐到底往哪个方向跑了,谁也搞不清。没办法,大家只好分开去找。
但是,在那漆黑一片的夜里,周围尽是土堆和干沟,村子那么大,要想藏个人,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的?大伙儿急急忙忙地在村子里转了好几圈,结果连个人毛都没见着。一直折腾到后半夜,大家才不得不灰心丧气地离开村子。
解放后,李凤岐聊起了那晚他是如何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
那天晚上,我一溜烟地跑了出去,但也没敢跑太远。敌人紧追不舍,我只好跑到村子南边的那片杂草丛生的坟地,躲进了一堆坟墓中间,大气都不敢喘。那群还乡团的人,在坟地里转悠了好几趟,愣是没一个人想到往坟墓堆里瞅瞅,这样我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在黑暗时刻挺身而出,可最后都默默消失在了历史的大潮里。这些被历史大潮淹没的故事,尽管很少有人知道,但它们仍然是当年那场浩大人民战争场景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