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全球航天关注的焦点。据央视新闻报道,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火箭船箭组合体当天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开始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这一关键节点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与应用发展阶段的新一轮载人飞行任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上午9时许,搭载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火箭组合体在特制转运平台的承载下缓缓移动。火箭顶部整流罩内包裹着即将护送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神舟二十号飞船,银白色的箭体在戈壁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垂直转运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技术人员全程监测各项参数,确保这个高达58.34米的"庞然大物"平稳抵达1.5公里外的发射塔架。当船箭组合体与发射塔架精准对接后,标志着发射任务正式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此次转运采用的传统垂直转运方式,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熟技术路线。与水平转运相比,垂直转运能减少火箭在发射前的测试环节,提高可靠性。据现场专家介绍,转运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及风速,转运轨道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严苛条件都得到了完美执行。
根据任务安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在完成最终状态确认后,于近日择机发射。这将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第20次载人飞行任务,该型火箭素有"神箭"美誉,此前19次发射均取得圆满成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务距离神舟十九号发射仅过去5个多月,创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最短任务间隔纪录。
回顾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神舟十九号任务团队刚刚书写了新的辉煌篇章。2024年10月30日04时27分,搭载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作为指令长的蔡旭哲曾执行过神舟十四号任务,此次带领两名新航天员再征太空。在轨驻留期间,乘组先后于2024年12月17日、2025年1月21日和3月21日完成三次出舱活动,累计舱外作业时间超过25小时,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任务出舱次数新纪录。
其中,首次出舱持续9小时,实现了空间站太阳翼修复和扩展泵组安装;第二次出舱约8.5小时,完成了舱外暴露实验材料回收;最近一次出舱则重点进行了舱外设备巡检和维护。这些高难度操作不仅验证了新一代舱外服的性能,更积累了宝贵的长期在轨驻留经验。值得关注的是,神舟十九号乘组还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航天医学等领域的80余项实验。
随着神舟二十号任务的临近,中国空间站将再次迎来"换班时刻"。按照计划,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交接约一周时间,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后标准的工作模式。两批航天员将共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完成工作交接后,神舟十九号乘组将返回东风着陆场。
航天专家指出,神舟二十号任务具有多重重要意义。首先,这将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模式下快速任务转换能力;其次,任务可能涉及新一批实验舱段的对接准备;更重要的是,此次任务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太空实验奠定基础。据透露,神舟二十号乘组计划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的上百项实验。
从神舟十九号到神舟二十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以稳健步伐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按照规划,中国空间站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所有舱段组装,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届时,这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每年将接待2批航天员乘组,成为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技术试验和太空观测的重要平台。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人员正在24小时不间断地对神舟二十号船箭组合体进行最后检测。发射场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等各大系统协同配合,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与此同时,着陆场系统也已完成准备工作,随时待命迎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凯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2022年空间站全面建成,再到如今常态化运营,中国航天人用三十余年的接续奋斗,在浩瀚太空搭建起了属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神舟二十号即将启程,不仅承载着三名航天员的飞天梦想,更寄托着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永恒追求。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每一个稳健的步伐都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