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多发射一轮喀秋莎,陈赓:败家子

温醒醒 2025-03-14 15:31:36

1952年秋,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二二师二零九团火箭炮阵地激战。指战员们英勇抗击美军,却因多发一轮火箭弹遭陈赓怒斥“败家子”,军长秦基伟心痛称“几百两黄金没了”,背后故事引人深思。

喀秋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即其前世今生,涵盖了从诞生背景到现今影响的全过程。

1938年深秋,莫斯科郊外武器研究所内,苏联军事工程师安德烈·科斯季科夫率队秘密研发代号“喀秋莎”的项目,灵感源自流行的民歌,歌中喀秋莎河畔盼郎归,而实验室中则孕育着新“喀秋莎”。

1939年,BM-13火箭炮样机在莫斯科郊外试验场首试,16根发射管齐射火箭弹。该武器优势显著,能迅速向目标区倾泻大量火箭弹,实现高密度火力覆盖。

1941年6月,德国以闪电战攻入苏联西部。危急中,“喀秋莎”火箭炮于7月14日首次实战亮相于奥尔沙车站,摧毁德军物资,时冯·克劳赫茨将军在场,德军深受震撼。

苏联军方为保密新式武器,战后速移火箭炮阵地,伪装发射车为普通卡车,夜间造假目标迷惑侦察。德军因其发射声似恐怖交响,称其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战争进程中,"喀秋莎"持续改良。1943年,BM-13N改进型启用,射程与精度大增。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大规模运用火箭炮,重创德军装甲集群。至1945年,"喀秋莎"成苏军标志武器。

此武器威力不仅在于物理伤害,更在于心理震慑。火箭弹掠过战场,独特声响致敌军士气崩溃。朝鲜战场上,美军闻“喀秋莎”声即寻掩体躲避。

二、志愿军火箭炮部队成立,该部队的组建旨在增强志愿军火力,通过精确部署与高效作战,确保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1950年深秋,东北某军事基地正紧锣密鼓组建一支特殊部队:炮兵第21师,即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支火箭炮部队。军事指挥部认为,朝鲜战场亟需能与美军匹敌的重火力支援。

组建时,第21师源自四野第143步兵师,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改编为火箭炮部队面临技术人才匮乏,军方遂从全国调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含众多苏联留学归来的专家。

1950年12月,沈阳军区某基地,第21师进行首次实弹训练,使用自研488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基于苏联BM-13改良。首轮试射中,火箭弹轨迹不稳,部分偏离目标数百米。

经反复试验,技术人员确定火箭弹尾翼设计有误。因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工艺不精密,火箭弹飞行偏差大。1951年2月,第21师在苏联专家建议下换装苏式BM-13火箭炮。

随后成立的201至203、207及208火箭炮团,各配24门炮。为增强战力,部队采用特别训练:日间无弹演练架设瞄准,夜间则实弹射击,以适应夜间作战。

1951年春,第21师获特殊任务:探究朝鲜半岛复杂地形中火箭炮运用。部队选东北类似山区演练,总结出利用山谷掩护、山坡设阵、发射即转移的战法。

该部队建立时显著注重技术创新,如技术人员设计了夜视瞄准装置解决夜间瞄准难题,并改装车辆传动系统,提升机动性,使其更适应山地作战。

1951年9月,第21师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火箭炮部队亮相朝鲜战场,被美军情报部门誉为“移动的火力风暴”。实战中,该师以“喀秋莎”火箭炮重创敌军,证实其称号不虚。

三、火箭炮部队实施战术革新,注重提升作战效能,通过优化火力配置与协同作战方式,确保战术运用精准高效。

1951年10月,朝鲜半岛北部山区,第21师207团遭遇战中意识到固定阵地发射易受美军空袭。一次齐射后,该团发射连即遭美军战机轰炸,促使部队探索新作战方式。

火箭炮部队经实践形成“游击式”战术:无固定阵地,分散部署,快速机动。各发射单元含2-3门炮,保持距离策应,按计划占临时阵地,发射后迅速撤离。

为适应新战术,部队改装装备:火箭炮车增设液压支撑,3分钟内可展收;传动装置升级,增强山地机动性。改装后,火箭炮部队实现快速机动,“打一轮、转一次”。

夜间作战成为关键创新。美军空中优势限于白日,故火箭炮部队采取昼隐夜动的战术,日匿于山洞或密林,夜则行动。并研发夜视瞄准器,加装荧光标线于发射管,确保夜间精准射击。

1952年春,长津湖战役中,火箭炮部队首试“多点协同”战术,三连分占不同位置,对同一目标实施交叉火力。此法增强了火力密度,同时迷惑了敌人对发射阵地的辨识。

复杂地形下提升精度面临重大挑战。技术人员发现山区气流与温度变化严重影响火箭弹弹道,因此部队构建独特气象观测网,设多观测点定时收集气温、风向、气压数据,据此修正射击参数。

1952年9月某战斗中,精确制导技术获验证。美军山谷补给站遭火箭炮精确打击,首轮齐射即中弹药库,引发连环爆,摧毁大量物资并中断补给线。

战术创新涉及改进通信联络系统,部队研发了利用地形快速布设有线电话的方法,通讯班能迅速架设并回收,不留痕迹。此外,采用联络员传递命令作为备用,确保通信中断时指挥不断。

四、上甘岭战役中发生了所谓的“败家子”事件,该事件涉及资源不当使用的问题,但具体细节需以历史资料为准,此处仅简述其存在。

1952年10月17日下午,上甘岭战役第三天,志愿军第二十二师二零九团火箭炮阵地发生一事。其时,火箭炮连正攻击美军“三角山”阵地。

下午3时,美军集结装甲车与补给,意图攻占597.9高地。二零九团火箭炮部队接令,对敌集结区实施一轮齐射,遵循常规,以节约火箭弹,每次任务仅限一轮。

首轮齐射后,连长发现敌军装甲未全歼,部分正转移。他根据战场情况,果断命令进行第二轮齐射,此决策战术上无误,但违反了弹药使用规定。

第二轮火箭弹发射之际,陈赓司令员恰在附近视察。闻听两轮轰鸣,他即刻询问。得知为同一连队所为,陈赓严斥:“真是浪费!”

"败家子"称谓背后,隐藏惊人数字:每发火箭弹成本约50两黄金。一个连6-8门炮,每门16发,一轮齐射耗资约6400两。当时,这些火箭弹全依赖苏联进口,需以贵重物资或外汇结算。

军长秦基伟知情后感慨道:“数百两黄金付诸东流。”这凸显了志愿军装备补给之艰难。战争消耗庞大,国内工业薄弱,每枚火箭弹皆珍贵无比。

此次“多余”的齐射却至关重要,第二轮火箭弹精准打击美军装甲集群,摧毁多车并引爆弹药车,连环爆炸致美军进攻受阻,为志愿军加固防御赢得了时间。

战后统计,两轮火箭弹摧毁美军11辆装甲车、8辆补给车,致其约200人伤亡。关键在于,此打击延缓了美军攻势,迫使其突击计划推迟12小时。

该事件记于志愿军火箭炮部队日志。经济上虽显奢侈,军事上却助力上甘岭战役获胜。战争环境下,战术需求与物资节约间的权衡尤为艰难。

五、停战后,火箭炮部队着手技术传承工作,确保知识与技能得以延续,保持部队战斗力,逻辑清晰且有序地进行技术传递。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后,第21师火箭炮部队回国。在沈阳军区训练基地,他们承担起新使命,把战场经验整理成技术文献和训练教材。

1954年初,第21师技术科组织技术总结会,汇聚各火箭炮团技术骨干,系统整理三年战争技术创新。核心成果为“火箭炮快速架设法”,将架设至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

同年4月,华北某军事工程学院内,第21师技术人员为新一代火箭炮人才授课,涵盖理论与实战案例,详述地形选发射阵地、气象条件修正射击诸元等实用技术。

1955年,中国着手自研新型火箭炮,派第21师技术人员至各研究所参与设计。其基于战场经验提出多项改进,如在车载火箭炮稳定支架设计中增液压冗余保护,以应对朝鲜战场常见机械故障。

1956年夏,东北某试验场试射首批国产130毫米火箭炮,采用第21师实战总结的“三步法”:单发试射确认性能,连发试验检验系统可靠性,满载试射验证整体作战能力。

第21师设立“师徒制”培训体系,每名老技术员带3-5名新学员,亲自传授实战技巧,以此保证技术经验的连续性,确保战场经验得以完整传承。

1957年末,全军推进装备现代化,第21师技术人员参与制定《火箭炮作战条例》,总结朝鲜战场战术创新,结合新炮特点提出先进战法,如针对远射程增加“超视距打击”原则。

1958年,第21师技术传承成效显著,培训人员遍及全军火箭炮部队,构成专业队伍。他们后成为中国火箭炮事业的重要力量,部分成为技术专家,部分成为技术教官。

军事科学院档案保存着第21师技术人员手绘的技术图纸及操作图,它们详录技术细节,更蕴含火箭炮部队一代人的实战经验与技术智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