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在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走进教室,发现小明正忙着整理自己的笔记本,那笔记整齐到令人发指,每一页的边缘都像是拿尺子量过一样规整。
但令人疑惑的是,小明的考试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王老师开始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一定在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学生,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错题本做得工工整整,总是表现得特别用功,但成绩始终不上不下。
难道努力就只是表面功夫吗?
在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了“假努力”这个词,它揭示了成绩平平背后的真相。
什么是“假努力”的学习?
所谓“假努力”其实指的是那些看上去非常努力,但效率低下的学习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化和反思,尽管表面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并没有实质性地掌握知识。
就如之前提到的小明,他记了无数笔记,刷了无数题库,但从未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这种“假努力”不是没有付出,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见的“假努力”学习行为生活中有不少学生看似非常用功,但殊不知自己其实是在做“假努力”:
1. **缺乏规划盲目刷题**
孩子们常常陷入题海战术,却没有针对性,做题不追求质只求量。
这样盲目地刷题,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2. **牺牲睡眠无效熬夜**
熬夜看书、赶作业,似乎是努力的体现,但实际上,缺乏睡眠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反而影响学习效率。
3. **重笔记、错题本却轻思考**
有些学生喜欢把笔记和错题本写得整整齐齐,却不认真思考,机械地抄写,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4. **计划很多却多落实不了**
制定了一堆学习计划,但却没有实际落实。
计划再完美,不去执行也是徒劳。
5. **一心二用,学习时开小差**
学习的时候开小差,玩手机、分心,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6. **被动依赖补课**
严重依赖补课,感觉自己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7. **消极应付学习**
学习只是为了交差,没有真正的兴趣和主动性,缺乏深度思考和总结。
8. **在自己舒适区重复练习**
总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反复练习,不敢挑战新的知识,缺乏进步的动力。
为什么孩子会选择“假努力”?
孩子们选择“假努力”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为对学习任务感到困难,不得不应付;有的是想获得父母、老师的表扬,装作很用功的样子;还有的是因为缺乏对有效学习方法的了解。
正如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所说,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有两种互相竞争的动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即便有时学习的目的是避免失败,但缺乏正确的方法依然会导致“假努力”。
父母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避免“假努力”?
“假努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进步,作为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1. **观察了解孩子的成就动机**
要了解孩子对学习的成就动机。
是为了追求成功,还是为了避免失败?
孩子倾向于追求成功时,会愿意挑战更难的学习任务;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则倾向于重复练习熟悉的内容。
父母要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教给孩子具体的学习顺序和听课方法**
有效的学习循环包括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检查。
预习不仅是为老师做准备,而是要找出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听讲的效率。
上课时要主动思考,集中精力跟上老师的讲解,而不是机械地记笔记。
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而是要在复习后认真完成并自查。
3. **关注写笔记和错题本的方法**
笔记应简明扼要,有条理,有思考,并且经常归纳总结。
错题本不仅要记录错题,还要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甚至找到类似题目反复练习。
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鼓励孩子大胆挑战,提升学习兴趣**
孩子们往往会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反复练习,缺乏挑战精神。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新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尾有效的学习需要孩子主动思考和内化,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
家长们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孩子的努力是真实有效的吗?
还是只是停留在表面?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当孩子能够理解为什么学习,掌握如何学习时,他们才能真正走出“假努力”的误区,成为玩得好又学得好的真学霸。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他们的学习之道,避免“假努力”,在学海中真正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