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民党市长,抗战期间改造了一座城,如今已是中国网红城市

砚田文化人 2025-04-16 18:40:37

重庆,牛人潘文华,当年他是国民党市长,改造重庆那叫一个绝。

1929年那会儿,城墙围得死死的,城里挤得要命,两人并排走都得侧身。

潘文华一上任,直接来个“三再”铁令,拆城墙、修马路、迁祖坟。这迁祖坟可是大事一桩啊,他带着测绘队就往袍哥堂口闯,拍着桌子说重庆要抗日,得容下百万军民,死人得给活人让路。这魄力,一般人真没有。

拆城墙的时候,他搞了个“以工代赈”,劳工拆一丈城墙能换三斗米,半年就拆了九座城门,石料还用来修防空洞。修马路遇到山挡路,他直接引入德国炸药技术,硬是在歌乐山炸出中国首条穿山公路。到1936年,重庆城区面积从12平方公里扩到45平方公里,这为后来接纳200万内迁人口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的自来水厂,1932年建成的时候,三万挑夫围堵市政府,潘文华没慌,直接打开粮仓,说愿进厂当工人的,月发六块大洋;想继续挑水的,政府划出专营区。他还不嫌麻烦,把官邸水管接到贫民窟,成了首位和市民共饮自来水的市长。这刚柔并济的手段,让重庆在抗战前就实现70%城区通水,比南京还早三年。

最牛的是他1935年的地铁计划,考察柏林回来,他就力主修地下轨道交通。虽然因为抗战爆发没实现,但挖的17公里试验隧道在日军大轰炸时救了数万百姓。德国工程师汉斯·克劳森都服了,说潘市长早就预见战争阴云。

迁坟这事儿更绝,潘文华任命郭勋祺为迁坟局长,配发500支步枪实弹执勤。面对袍哥的威胁,他直接夜闯坟场,当众砸碎自家祖坟石碑,说要索命就冲他来。这下全城都服了,三个月迁坟八万座,腾出土地建抗战物资仓库和难民收容所。

可他也不是铁石心肠,发现孤寡老人无力迁坟,就私掏腰包成立“义冢基金”,对古墓遗址还特批建巴蜀文化保护区。

这种“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让重庆从江湖码头变成现代都市,1936年电话装机量突破700部,是成都的三倍。

蒋介石当年考察重庆,看到朝天门新建的万吨级码头和江北兵工厂,惊叹不已。这些全是潘文华的功劳,他引进上海企业家卢作孚打造长江航运网,说服刘湘拨款建西南首个重型机械厂。

南京沦陷后,重庆能承接沿海工业转移,民生公司40天就把10万吨设备运到重庆,创下“东方敦刻尔克”奇迹。

成都因为川军派系林立被排除在外,刘湘密电潘文华,绝不容老蒋染指成都,却对重庆建设大开绿灯。这种微妙平衡,让蒋介石感叹重庆已成第二个南京,不选此地何以抗日。

1939年5月3日,日军轰炸机群扑向重庆,市民涌入潘文华当年修的防空隧道。这些深达30米、有通风系统的工事,让重庆成为二战期间全球唯一未被炸毁的首都级城市。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说,当伦敦地铁挤满避难者时,重庆人早已在地下城市生活。潘文华未竟的地铁蓝图,在八十年代终成现实。如今轻轨穿楼而过的奇观,就源自他1935年规划的“地下环线”。

历史学者发现,轨道2号线较场口站的位置,和当年试验隧道重合。这位“铁腕市长”的超前眼光,在半个世纪后还在滋养山城,让重庆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网红城市之一。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迈大步向前走

0 阅读:0

砚田文化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