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狭义上的“岭南地区”:
1.现代狭义上的“岭南地区”:
今天的“岭南地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地区,或者说并不是历史上的岭南地区。今天的“岭南地区”其实只能算是狭义上的岭南地区,具体为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而所谓的“五岭”,即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
因而今天的“岭南地区”,即狭义上的岭南地区,大体分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地区,至广东省的东部地区,以及这些地区和湖南省、江西省的交界处、边界处。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横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省区的“岭南地区”已然不算小了,甚至可算是极为广阔了,根本就不是“狭义上的岭南地区”了。
2.现代更加狭义上的“岭南地区”:
因此很多现代人,以及不少的广东人认为:“岭南地区”没有那么大,“岭南地区”还要更小,才是真正的“岭南地区”。即“岭南地区”,只是广东省北部地区至珠三角地区的北翼,这一小部分而已。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岭南地区”则又被再次“缩小”了,可怜的“岭南地区”真的只有那么一点儿地方大吗?
岭南地区的雏形
二.“岭南地区”中“岭”的起源:
1.秦朝“岭南三郡”时期重要的关隘:
我们都知道现代人的观点,大多是认为“岭南地区”即“五岭以南的地区”。其实“岭南地区”也的确是源自于“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当时的“横浦关”、“阳山关”、“ 湟溪关”,皆是位于“五岭”之中。“横浦关”、“阳山关”、“ 湟溪关”是秦朝“岭南三郡”时期最早的关隘,同时也是秦朝“岭南三郡”时期最重要的关隘。
2.“横浦关”、 “阳山关”、 “ 湟溪关”是 “岭南地区”中“岭”的起源:
可见秦朝末期的“横浦关”、 “阳山关”、 “ 湟溪关”,皆是“岭南三郡”的边缘地区。而“横浦关”一般认为是在今广东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地区;“阳山关” 一般认为是在今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以北地区;“ 湟溪关” 一般认为是在湘粤交界处的古湟水驿道上。因此“横浦关”、 “阳山关”、 “ 湟溪关”这三关,可认为是“岭南地区”中的“岭”的起源之地。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岭南地区”就只是“五岭以南的地区”而已。
西汉南越国
三.中国百越部族与中国百越地区:
1.中国百越部族:
谈到中国古代的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邹形、岭南地区的起源,就应该先谈一下古代中国的“百越部族”和“百越地区”。其实所谓的"百越",并不是“百越族”,而是“百越部族”。即“百越”是一个统称、泛称,而不是一个单独称谓,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多如牛毛的各个部族的统称,谓之为“百越”。因而“百越部族”非要称为一个大的族群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古越部族”、“ 古越族”、或者“越族”。
中国百越部族的部族、部落非常的多,单是分支的话就有扬越、吴越、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滇越等等众多大的分支。而中国百越部族的大的“系别”的话,又主要有东越系(主要扬越、吴越、闽越、东瓯)、南越系(主要南越、西瓯、骆越)、西越系(主要滇越)。
2.中国百越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史书关于中国百越地区分布的明文记载,具体为今江苏省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香港、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以及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三省的部分地区。这就是中国百越诸部族的分布,也是中国百越地区的分布区。
中国百越地区
三.南越国的前身“岭南三郡”,是岭南地区的“雏形”:
1.“岭南三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以屠睢为主帅,发兵五十万,发动第一次南征百越之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以任嚣为主将、以赵佗为副将,发动第二次南征百越之战。这一次百越部族中的南越部族、西越部族(西瓯部族)、骆越部族,被秦军迅速征服。秦始皇于这些地区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秦汉时期并称该地区为“岭南三郡”。
五岭
2.岭南地区的“雏形”: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历史上把西汉初期的南越国称为“岭南地区”,同时也把“岭南地区”称为南越国。据此可知,“岭南地区”这一地区名称是在西汉南越国时期正式被公开使用的。因而秦朝时期,秦始皇南征百越胜利后,所设立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实就是岭南地区的最初的形态、“原形”。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建立“南越国”的设想,其实并非是源自于南越国的第一任国王赵佗,而是最早源自于南海郡第一任郡尉任嚣。任嚣认为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岭南三郡”北有崇峻山岭天险、南有天然屏障南海,是个建国称王的好地方,即建立“南越国”。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秦朝正式灭亡、救无可救后,赵佗立即就攻占、兼并了桂林郡、象郡。统一、整合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三个郡的赵佗,据此地盘(“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建立了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而自赵佗正式成立南越国后,就被当时和后世认为,南越国是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自此“岭南地区”这一地区称呼正式流行。可见南越国的前身“岭南三郡”,正是岭南地区的“雏形”,是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三个郡最终形成了正式的岭南地区。
灵渠水系总览图
四.南越国的前身“岭南三郡”,也是岭南文化的“雏形”:
1.岭南文化的“雏形”都有哪些?
南越国的正式成立,也是“岭南地区”的正式形成。而随着“岭南地区”的正式形成,也同时是“岭南文化”的初步形成。南越国的前身“岭南三郡”是“岭南地区”的邹形,那么岭南文化的“雏形”又是什么呢,都有哪些文化元素呢?其实岭南文化的“雏形”在岭南文化的初步形成之前,也是早已有之,且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孕育。
2.第二次南征百越,秦军开凿广西灵渠:
秦朝的第一次南征百越其实是以失败为告终的,主帅屠睢战死,士兵死伤数十万人。而第二次南征百越秦军的主将任嚣、副将赵佗,却是聪明懂得变通之辈,不然任嚣后来也不会节制“岭南三郡”、赵佗后来也不会一统“岭南三郡”成立南越国。第二次南征百越之初任嚣和赵佗发动了大批的秦朝民夫,在西越部族(西瓯部族)的北部地区开凿灵渠。将今桂林市兴安县东部的海洋河(是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部的大溶江(是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凿通相连,以保障秦军的粮道和后勤。“灵渠”的开凿是岭南文化的“雏形”,是中原文化、文明、技术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和运用。
五岭
3.从中原地区向百越地区迁徙“徙民”,与百越杂处: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秦始皇在平定百越地区的南越部族、西越部族(西瓯部族)、骆越部族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三个郡进行管理。并任命原南征百越秦军主将任嚣,为南海郡郡尉,同时节制桂林郡、象郡。任命原南征百越秦军副将任嚣,为南海郡龙川县令。与此同时,秦始皇从中原地区迁徙了大批的罪徒、囚犯、寡妇、女性等中原百姓到“岭南三郡”,与当地的百越部族进行杂居、通婚,以及与就地戍守的秦军将士进行通婚。通过连续十三年的 “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中原百姓与取百越部族的杂居、同化,取得较为显著的的效果,这也是岭南文化的“雏形”。
4.秦朝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派遣官员治理,是岭南文化最大的“雏形”:
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地方文化、地域文化,但是却历史悠久、多元融合、丰富多彩。其中向南迁徙的中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与原有的百越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岭南文化显著的特点。而岭南文明史的开端,就是始于秦朝统一百越地区,中原地区的移民大规模的迁入了百越地区。秦始皇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派遣秦朝官员进行有效治理,正是岭南文化最大的“雏形”。
其是赵佗成立的南越国,这既是“中国岭南地区”的正式形成,也是“中国岭南文化”的初步形成。可以说,正是赵佗成立的南越国,大力推动了中国岭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而作为西汉藩属国南越国的第一任国王——南越武王赵佗,也被后世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岭南开发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