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一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这自然离不开各位老师的精心栽培以及孜孜不倦的教诲。
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共有24位老师,其中有8位是他的启蒙老师,他们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
第一位:文正莹
毛泽东从两岁多开始直至1902年春进南岸私塾读书,一直是寄养在外婆家,他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这个小山村度过的。
毛泽东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姐妹们一块嬉笑,一道去放牛、打猪草等,并帮助大人在田间劳动。
当时,毛泽东只有几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只能自己玩耍。
外婆怕心爱的小外孙出什么意外,便让文正莹的三子、比毛泽东大三岁的文南松,把毛泽东带到文正莹的学堂里去玩耍。
可是,谁也没料到,这个稚童竟能安然地坐下来听课,跟着学生们一起念书。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居然也能把《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背下来。看到毛泽东读书这样有天赋,文正莹心里特别高兴,充满爱意地称他为“小小陪读郎”。
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亲二舅,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文正莹虽然是一个没有求得任何功名的“布衣”,但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常自叹命运不济,此生壮志未酬,故而把满腔的热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常教导子侄、外甥们从小要树雄心,立大志,学得真才实学,将来建功立业。
文正莹的言行举止,深深的影响了毛泽东,在他幼小的心灵,隐隐萌生了为国为民的想法,触动了他心底的涟漪。
他的表哥文南松后来回忆说:那时父亲(文正莹)对毛泽东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之心也太切,有时甚至忘了表弟还是个小孩,常常教一些超出幼儿年龄范围的东西。
为了教育毛泽东等子侄们学着“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文正莹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依此要求,必须好好学习。
八舅父对他的有意栽培,使毛泽东终生难忘。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八舅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

韶山冲
第二位:邹春培
1902年春,毛泽东在结束了唐家圫的幼年寄养生活,告别八舅文正莹和外婆以及表兄弟、姐妹等亲人回到韶山冲后,开始正式拜师求学了。
毛泽东就读的学堂,就坐落在上屋场西侧不足百米远的南岸。塾师是邹春培,也是毛泽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
平时话语不多的邹春培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平日里,在私塾敢冒犯先生的学生几乎没有过,而毛泽东刚入学便冲犯了先生,这令邹春培很是窝火。同时他过于顽皮,经常带领同学们捣乱,气得先生欲哭无泪。
他感到毛泽东是个不肯循规蹈矩、不大好管教的学生,但他同时也看到了毛泽东那独特的个性,以及在顽皮之中显露出的灵性和机智、聪明。
毛泽东的天资聪明,让邹春培倍加喜爱,他用更多的时间去教诲他。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教不了毛泽东,更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
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常想起自己这位严厉的启蒙老师。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正如古书所言: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韶山冲
第三位:毛宇居
在毛泽东众多的老师之中,他的塾师毛宇居,是颇值得一提的。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有“韶山一支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读书,毛宇居同与井湾里主人郭伯勋在这里当塾师,给学生们讲授《春秋》、《左传》等经书。
由于他与毛泽东的这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毛宇居对毛泽东这个堂弟自然特殊看待,对他的管束、教育也比其他学生严厉得多。
尽管这样,毛泽东还是经常违反课堂规矩,给先生和堂兄“捣蛋”。
毛宇居毕竟是个“明白人”,他从毛泽东的“反抗”行动中体会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这个聪明而顽皮的少年的求知欲,更不能“降服”他;只能因人施教,严宽相济,方可奏效。此后,他改变了对毛泽东死板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让他自学,尽量扩大毛泽东的视野。
在他的指点下,毛泽东读了许多他喜欢的书籍,才学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方面,更是打下了较厚实的基础。及至后来,他写著作或作演说,往往博古通今而用典贴切,妙语连珠,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毛宇居这位“大哥”无关。

影视剧中的毛宇居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好几次要让他休学去当学徒,父亲想让他学会经商本领,准备继承和发扬家业。
而毛宇居觉得毛泽东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能立足于天地之间,能改变世界的人。
因此,每次毛贻昌要毛泽东休学时,毛宇居极力劝说,并开导毛贻昌。
由于毛宇居独具慧眼,鼎力相助,毛泽东才得以走出大山,日后果真如他的老师所愿,有了“大的出息”——成为震撼中国和世界的伟人!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以说:毛宇居是毛泽东真正的伯乐!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故乡,他宴请了父老乡亲。席间,毛泽东与毛宇居等人在一桌。
毛泽东一面招呼大家吃菜,一面举杯把盏,他端起酒杯向毛宇居敬酒,白发飘逸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连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边扶老人坐下,边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第四位:李漱清
李漱清博学多才,思想开明,较早接受了维新思想,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
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
在乡间,李漱清常给人们讲述外地见闻,劝说乡亲们不要求神拜佛,并大胆地提出了“弃庙兴学”的主张。也就是说,要把寺庙和宗祠的田地房产,拿出来兴办学堂,让农家子弟都能进学校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开发民智。
而且,他要办的不是过去那种私塾,而是新型的“洋学堂”,在这种学堂里,学生不拜“孔圣人”,不读四书五经,学的是时兴的天文、地理、生物、算术等新学。
李漱清被毛泽东称之为“过激派老师”。

李漱清
虽然,李漱清没有在学校里教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被他先进的思想所感染,经常去学校请教他,了解外面的世界。
为了帮助毛泽东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李漱清特地给他讲解了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勉学》篇,用古人读书治学的典型事例教育毛泽东勤奋学习,希望他以古时圣贤为榜样,勤学博习,修身利行,学成一艺,得以自资。
毛泽东和李漱清一起,度过了近两年半耕半读的时光。这一阶段,正是他面临失学、苦闷彷徨的时候,如果没有李先生的关心和教育,他的学业就很可能荒废,也许会像他的父辈和祖辈一样,做一个“好把式”的庄稼汉,或是一个生意人,最后终老山林,自行湮灭。
因之,毛泽东始终感激李先生的知遇之恩,始终铭记着这位“过激派”老师对自己整个人生的重大影响。在日后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师生之间友谊笃深,堪称相敬相携的范例,并留下许多尊师爱生的佳话。
第五位: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1909年,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毛麓钟,在韶山东茅塘开办了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招收韶山冲毛姓族人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少年入学。私塾设在东茅塘的面山楼,一共只有10多个学生,但大都是韶山农家子弟中的佼佼者。
1910年正月,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也感到毛泽东天分极高,对他格外看重。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之墓
毛麓钟不但精心给毛泽东点读诗书,而且还教给他怎样去求取真知。老先生是位见过大世面、有一定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大搞读死书和满堂灌那一套教育方法,而主张让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真知灼见。
平时,他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私塾后面的龙头山上游览踏青,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奇观,领悟人生的真谛。
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位:徐特立
1913年秋,就在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不久,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他,就是徐特立。
徐特立的到来,在四师学生中引起了轰动。不少同学早就风闻,这位徐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又曾担任过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在社会上颇有名气。

徐特立
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18岁开始在蒙馆授徒,执教10年间亲手创办了多所新式高等小学堂和长沙师范,门生遍及整个长沙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长沙教育王”的美誉。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从一师时期起,毛泽东养成的手中无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后来他几十年坚持不废。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保存的他阅读过的大量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这些琳琅满目的、由毛泽东亲笔批注的书籍及批注的文字,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它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感谢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是他当年教给了他的学生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

建国之初,有一次毛泽东宴请徐特立。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 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
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第七位:杨昌济
杨昌济,字华生,又名怀中,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
杨昌济,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乃“长沙大儒”,先后在日本和英国留学长达近十年。归国后,多次辞谢为官从政之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杨昌济
杨昌济归国之初,应聘在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任教。这时,结束了定王台半年自学生活的毛泽东,也刚好考入该校。不久后四师与一师合并,杨昌济便到一师任修身教师,毛泽东也转入合并后的一师范继续学习。
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
杨昌济还特别提倡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很注重意志的锻炼。
据说杨昌济每天都用冷水来洗澡,无论是春夏秋冬。毛泽东洗冷水澡的习惯应该是受到了杨昌济的影响。
杨昌济,成为了毛泽东进步思想的领路人,更成为他人生的一位长辈,成为了他的岳父。

第八位:李大钊
1918年8月,毛泽东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
10月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

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毛泽东每月薪金只有八元。但这个工作对他来说是相当称心的,可以阅读各种新出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校长蔡元培“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新文化运动渐渐进入高潮。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桌子
他既在李大钊手下工作,李大钊的言论和行谊自然更给他以最直接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学说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李大钊是在古老中国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1918年11月,毛泽东到天安门广场亲耳听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说。15日,李大钊的这篇演说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面。从而使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就是毛泽东青春岁月里的一道光,他道德高尚,宅心仁厚,光明磊落,为了革命理想信念奋不顾身,高擎着真理的火炬,照亮了来自湖南的进步青年毛泽东,指引他沿着共产主义道路前进。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他深深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结束语
老师就像是毛泽东人生路上的灯塔,总是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他们不仅教会他知识,更教会他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