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新能源正前方”公号,这里有更多新能源行业热门话题深度剖析,记得关注哦~

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100篇原创文章
相信很多朋友都关注到了小米汽车这两天的“翻车”大新闻,该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呢?
先简单说一下事故的经过。
2025年3月29日,3名女大学生去外地考公,夜间行车启用了NOA辅助驾驶,车速超过110km,半路因施工路段改道需避让路障转向逆行车道,辅助驾驶系统检测到异常后发出警告的同时开始减速,随即司机接管车辆,但很快汽车还是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碰撞时速97km,随后车辆起火,最终导致车内3名女性乘员死亡。

事故发生后,有人在网上发帖,声称为其中一位遇难者的母亲,质疑碰撞后电池为什么会燃烧、车门为什么没有打开,以及小米公司为什么没有在事发后没有联系和慰问她 ?
但小米官方给出了回应,声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断电可手动开启),后面雷军也发了微博表示会负责到底。
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客观讲,汽车出现车祸太正常不过了,新能源汽车出现车祸同样不奇怪,包括电车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也可以理解,虽然动力电池技术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激烈碰撞导致短路爆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遇难者母亲质疑车门没有解锁的问题还有待官方披露,但即使没解锁也是正常的,虽然现在很多电车都已经具备碰撞后自动解锁的功能,但因为激烈碰撞导致结构变形,自动解锁功能失灵也很正常。
至于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没有联系遇难者家属,说实话也很正常,企业不是搞慈善的,在事故没有弄清楚之前,有时候也不方便发声。
因为有三个人遇难,小米公司承受了比较大的舆论压力,但还是要客观看待一些网上的评论,如果客观地看待,就这次事故,很多事情也是正常的。但这不是为小米开脱,相反,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次事故中小米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从小米官方发言人的微博上来看事故发生时车速高达116km/h,但从NOA识别到障碍物发出风险提示到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留给司机的反应时间只有2秒时间。
不得不说这个时间太短了,如此高的车速,如此短的提醒时间,说实话,就是再厉害的老司机都很难幸免于难,事实上,从发出预警后的一秒司机就接管车辆来看,司机还是在状态的,只是可惜人脑有一个反应时间,而小米NOA留的时间太短,车速又太快,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很明显,车辆对障碍物的识别有问题。从网上的信息来看,发生事故的小米SU7车型为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夜间识别能力受限,这也就合理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个没有激光雷达的标准版产品,夜间识别能力有限的产品,用户却敢在半夜用近120的时速让NOA来开?
除了用户自己胆子大,不时时刻刻把命让自己来把握之外,小米汽车的宣传有没有问题?或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宣传有没有问题?
智能驾驶宣传的规范问题老朋友都知道,新能源正前方非常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对无人驾驶技术也是非常推崇,坚信这是改变行业商业模式的根本,对行业这几年的技术进步也是感到非常欣喜,但是在当下,对于很多企业的宣传也是颇有微词,一直觉得他们的说法太绝对了,太容易给用户造成一种“智能驾驶技术已经进化到足够安全的地步”的错觉。
就像小米汽车,小米董事长雷军在一年前的发布会上称小米SU7的高速NOA功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算法,可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然而结果却是NOA系统留给系统和司机的制动时间太短了,而且通过网友的分析,很可能在这起事故中,小米su7的AEB功能并未被触发。

此外,小米此前给动力电池还做过大力宣传:
小米全系汽车采用全新CTB电芯倒置技术,可以实现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根据说明,这款电池拥有3层顶部支撑、3层侧碰防护、8层底部防护结构,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最高可抵抗1000°C的高温,在电池结构安全上,最难应付的是侧碰和刮底。小米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拥有总计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面对2倍载荷振动、3.6倍冲击、48倍泡水的最严苛的叠加测试之后仍能完成IP6K9K的密封测试。
这也给人一种小米汽车怎么样都不会起火的错觉。
但实际上,小米汽车的软硬件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尤其足够成熟到像官方宣传的那样,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新能源正前方还在网上看到一些声称业内技术人士的说法。

关于这些疑问,小米其实应该做一些回应的。
当然了,不只是小米,行业里甚至有一些更夸张的宣传,小米这件悲剧发生之后大家应该好好收敛收敛一下,或者相关部门是不是也要规范一下此类宣传,辅助驾驶就是辅助驾驶,不是什么智能驾驶,更不是无人驾驶!

另外,这两天事情发生后,一度在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但经过了一天后,好像网上相关的讨论迅速少了,而且据网上很多博主的爆料,他们都被投诉了,不得不说小米的能量也是很强大的,跟某军有的一比了。
但还是希望小米不要过分热衷于利用自己的能力意图把声量压制下来,其实反过来想,小米的成功不就是米粉群体带来的吗,所谓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发生一些事故都可以理解的,关键小米汽车的质量是否真的可靠,又是否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该赔偿赔偿,该改进改进,我想,用户还是会愿意给信任的。
包括遇难者妈妈发声说的“小米集团没有人联系”,从汽车行业传统做法来看,其实事故责任没有确定清楚之前不联系很正常,只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小米就是靠把米粉当亲人博的用户好感和订单,那么发生这种事故后,联系亲属表示慰问也是应当的,毕竟咱不能光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最后,有些人会担心,这次事件是否会对小米产生根本性影响?
最开始,个人还是担心小米会不会这次被流量反噬,从目前来看还好,问题不大。
那么这次事件, 对小米的影响也就不会太大了。现在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出现事故已经能理解了,看看其他厂商发生了多少事故,还不是照样大卖。另外,新能源正前方相信,这次事件发生后,小米内部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宣传规范性等问题,只要产品没问题,就不愁销量。最后,也是相信雷军会对此事件负责到此,真正给米粉们一个交代。
当然了,这次事件也不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的发展。
如果大家对leo调研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资料库,里面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以及宏观政策、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投资有用的,我们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
又不是一次提醒,前后三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