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的政治舞台上,台海议题始终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当记者追问特朗普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时,这位惯于直言的前总统罕见地选择了沉默。这一微妙态度背后,折射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权衡。
特朗普的"不评论"策略,延续了美国数十年来的"战略模糊"传统,却又增添了鲜明的个人色彩。他在闭门会议中多次将台海局势比作"商业谈判",强调"必须让对手猜不透底牌"。这种思维模式,与国务卿鲁比奥的强硬路线形成对比——后者近期提出强化印太军事联盟、重建国内产业链等具体方案,试图编织对华遏制的立体网络。
五角大楼的内部推演暴露出残酷现实:在西太平洋1600公里半径内,美军已丧失绝对优势。中国航母战斗群与陆基反舰导弹构成的"拒止体系",加上每年下水10艘主力舰的造舰速度,正改写区域力量平衡。更令美方焦虑的是,关岛与日韩基地的脆弱性——这些关键节点均在中国中程导弹覆盖范围内。
鲁比奥推动的"制造业回流"计划,直指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美国近期通过的《芯片与科技法案》,意图在半导体等战略产业重建主导权。然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占据90%份额,光伏组件产量超全球七成,这种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优势,非短期政策可逆转。
台海局势的未来,或将长期处于"斗而不破"的微妙状态。美军舰机穿越台湾海峡的频率同比增加23%,而解放军绕岛巡航的机型也从歼-16升级至歼-20。这种渐进式博弈背后,是双方对风险管控的共同需求——毕竟,全球半导体产能的65%集中于台海周边200海里范围。
特朗普的沉默策略,恰似走钢丝者的平衡术。在遏华与避战之间,在盟友期待与实力局限之间,美国正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支点。而台海这片波涛汹涌的水域,终将成为检验大国智慧与定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