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圈被"二手房又涨价了"的截图刷屏时,这个春天终究变得不同寻常。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市场调整后,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正率先划出上扬曲线,这场姗姗来迟的楼市复苏,正在以"核心资产价值回归"的方式拉开帷幕。

杭州楼市永远是最早感知春江水暖的"报春鸟"。西湖区之江板块的东方苑别墅群,一套稀缺独栋房源调价940万的消息引爆市场。
这个现象级案例背后,藏着杭州高端市场的独特密码——自2015年起停供的别墅用地,让现存156套独栋成为绝版资产,十年间367%的增值神话仍在续写。
更值得关注的是,豪宅市场的躁动正在向普通住宅传导:钱塘区龙湖春江天越单价月涨2000元,西湖文鼎苑30天跳涨45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改善客群入场引发的连锁反应。
市场数据揭示着更深刻的转变:3月前半月二手房成交突破5000套,日均带看量激增40%,降价房源与涨价房源的比例从9.6:1收窄至7.2:1。
这组数字的微妙变化,恰似冰层下涌动的春潮,预示着杭州楼市正在经历从"以价换量"到"量价互动"的关键转折。

当上海陆家嘴的金融精英们开始讨论"核心资产再配置"时,浦东的豪宅市场已悄然启动。
花木绿城锦绣兰庭128平户型两个月溢价165万,张江汇智湖畔90平刚需房跳涨60万,连徐汇南丹路的老破小都上演了单价飙升1.2万的逆袭。
这些个案拼凑出的市场图谱,清晰勾勒出资金流向——具备稀缺属性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资金避险的港湾。
在北京望京西园,一套99平两居半年净增66万的成交案例,撕开了改善市场复苏的缺口。
朝阳国风北京84平户型8个月上涨38万的事实,则印证了"次新房价值回归"的市场逻辑。
值得玩味的是,西城学区房与海淀科技住宅的带看量同比激增200%,这种结构性回暖正在重塑市场预期。

成都楼市正在上演"双城记"的精彩戏码。
高新区凯德世纪名邸东庭91平户型半年增值46万,锦江人居东湖长岛单价涨幅超21%的惊艳表现,与远郊楼盘的持续阴跌形成强烈反差。
这座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新一线城市,用市场分化诠释着"地段为王"的永恒定律。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二手房价环比上涨8.7%,印证了产城融合区域的价值爆发力。
在广州,看似平静的市场下暗流涌动。
海珠海富花园单日超百组的带看量,天河珠江新城二手成交周期缩短至45天,这些细节暴露了改善客群的焦虑心态。
当核心区优质房源去化周期降至5.8个月,价格筑底回升已成必然趋势。


黄奇帆"中国楼市无危机基因"的判断正在被市场验证。
当前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2亿平方米的表面数据下,隐藏着更深刻的结构性真相:30个重点城市核心板块去化周期已降至8.3个月,而远郊区域库存消化需要62个月。这种两极分化揭示了本轮复苏的本质——不是普涨狂欢,而是价值重估。
土地市场的信号同样明确:2023年重点城市核心区宅地供应同比减少37%,但溢价率回升至15.6%。这种"量缩价升"的供地格局,预示着未来三年核心区新房供应将持续收紧。
当供需天平发生倾斜,优质二手房的价值回归便成为必然。

站在新旧周期交替的十字路口,楼市正在用残酷的分化完成自我革新。
上海前滩二手房成交价突破18万/㎡与金山新房滞销并存,杭州未来科技城月成交破百套与临安库存高企同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图景,实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对购房者而言,这个春天需要更清醒的认知:不是所有房子都值得持有,但真正占据城市核心资源的优质资产,终将在分化中彰显价值。
当一线城市核心区二手房成交占比突破68%,当新一线城市改善需求占比升至53%,市场早已用脚投票做出了选择。

这个春天,楼市用分化的方式开启新周期。那些占据稀缺资源、拥有不可复制价值的房产,正在完成从居住载体到财富容器的蜕变。
这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涨价故事,而是一场关于城市价值、资产配置和财富逻辑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读懂分化逻辑的人,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