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西安的终南山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隐士的栖息地,那些穿着简单衣袍的道士们,在那儿潜心修炼。
比如说姜子牙,大家都知道他爱钓鱼,还有那个在南山脚下种豆子的陶渊明,他俩都觉得人间太闹腾了,就合计着跑到这山上,想过个清净点的后半辈子。
经过好几百年的时光流转,终南山上的那些寺庙,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变多,香火也就慢慢旺盛起来了。
来祈福的人双手握紧放胸前,显得特别真诚,在那有些旧了的佛像前跪拜三次,每次磕三个头,嘴里小声念着佛号,山里头还是一如既往地安静。
一千五百多年时光匆匆流逝,看过这些佛像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仿佛与雕塑融为一体。有人曾亲眼看着佛像的袈裟颜色从鲜艳的红色慢慢褪去,变成了淡淡的粉红;也有人亲眼目睹佛像脸上的金箔,一块一块地掉落下来。
除了那些偶尔心血来潮上山体验生活的有钱人,还有一直住在这儿的村民,还有个人挺引人注目的,那就是自己动手盖了座庙宇的“好心师太”。
她是王芝霞,已经到了中年却选择遁入空门修行佛法。
【明心见性,不矜不伐】
她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农家。1932年秋天刚开始的时候,在西安长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有户人家晚年得了个宝贝女儿,取名叫王芝霞。
她是家里的老幺,爸妈对她那叫一个宠,就盼着她能跟别的小姑娘似的,乖乖地上学,好好工作,将来能找个好婆家。
王芝霞从小就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这事儿让她家里人一直想不明白。
在她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前,她爸妈跑到观音像那儿,点香求能有个孩子。就在他俩跪着祷告的时候,观音像怀里的小娃娃雕像忽然啪嗒一下掉地上了。没一会儿,一个老和尚不知道从哪冒出来,告诉他们,说要不了多久,他们家就会添个男丁。
打从那时候开始,她就和佛教有了很深的联系。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很相信一些老说法。她小的时候老爱哭,家里大人怎么劝怎么哄,就是没办法让她安静下来。
村里的人就跟她爸妈提议,说要不去附近的香积寺一趟,找方丈给瞧瞧,看看是不是这小丫头片子不小心碰上啥不干净的东西了。
接着,她爸妈赶紧抱起还在哇哇大哭的她,撒腿就往寺庙跑,想给她点上一炷香求个好运气。
没想到,小王芝霞一听到寺庙里传来的梵铃响声,立马就不哭了。她侧着耳朵,专心地听那“咚、咚”响着的庄重钟声。
当她站在那座壮观庄严的佛像前,整个人都静悄悄的,就像是定了神一样。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痴迷和真挚,几乎是一眨不眨地盯着佛像看,根本舍不得移开目光。
大人们瞧见了,都纷纷感叹,觉得小王芝霞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跟别人不一样。
王芝霞对佛特别有感觉这事儿,在村子里传开后,好多传教的都说她和佛挺有缘分。按当地的说法,这就是有佛缘,很难得,千年等一回啊。
那时候,家里人只觉得这些都是碰巧的事儿,没啥大不了的。可王芝霞年纪稍长一些后,她对佛教的那份热心肠,却一直没变。
当别的小孩都在嘻嘻哈哈、到处疯玩的时候,她却常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着,不是抬头看天,就是远远地望着外面的景色。而且,她特别喜欢在寺庙里度过她的童年。
她一拿到那本佛经,眼睛就亮了起来,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尽管书页边缘的批注对她来说艰涩得像天书一样。
王芝霞的爹妈经过那事儿后,就不再半信半不信了。但他们心里那个最初的念头还是没变,就是不想让自己最心疼的小闺女,最后落个孤零零一个人的下场,在还没怎么享福的年纪,就跑到庙里去,整天对着那几盏破灯和老佛像,一个人过到老。
在他们那一辈人看来,修行这事儿,就是把自个儿的人生大事给放一边了,差不多能跟不孝划上等号。
另外,因为王芝霞家里佛经和佛教书籍都不多,加上父母管得严,所以她就没法继续了解自己喜欢的佛教了。
因此,她对佛教的好感,最多就是在全家一块儿去庙里烧香那会儿,她会主动提醒,而且双手一合十,就特别认真地祈求平安。
她爸妈其实就盼着她能通过学习这条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生活。
王芝霞最终妥协了,顺着爸妈的意思,平平淡淡地长到了18岁。到了1955年,她和邻村的一个小伙子成了家,两人一块儿过上了那种老公赚钱养家、老婆在家带孩子的安稳日子,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或许是冥冥中的启示,她内心对世间强加于她的那些种种束缚感到极为不悦。
王芝霞感觉到,她那绚烂的青春岁月正被平淡无奇的日子一点点填满。她慢慢意识到,或许只有通过主动探寻自己深爱的佛教,她才能有机会拂去心中的那份浮躁,真正沉下心来。
这次她突然间开了窍,这成了她日后达成修行梦想的重要转折点。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有次机缘巧合,王芝霞又回到了香积寺。
吸着空气中那股子香火气息,她的心思慢慢飞远了,不由得就想起了小时候念佛经那会儿,她脸上总是带着那种宁静和平和的表情。
小时候,我之所以会到香积寺,是因为我老是无缘无故地大哭大闹,爸妈没办法,就把我带到了那里,这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佛教。
现在,她马上就要五十岁了,在这样一个几乎经历了人生所有风风雨雨的年纪,没想到她竟然又和佛教搭上了边。想来,肯定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悄悄指引着她,让她重新找回以前读佛经时的那份平和与安宁。
现在的她,家里已不再有任何束缚。她依照爸妈的希望,走完了结婚生子的路;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不再需要她过多费心。
她在这个时候挑中隐居,真的是个挺棒的时机。
这次,她铁了心要在修行的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从寺庙回来后,她立马就回家跟家人说了这个想法,还明确表示自己主意已定。
但其实,人都是有感情的,要想完全放下尘世的一切,真不是件轻松的事。特别是要和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还有相伴多年的老公断开联系,那更是心如刀割,难以分离。
儿子拽着她的衣服边儿,说啥也不松开。老公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说得都在理儿。这一家子心里头五味杂陈,但为了遂了她的心愿,最后还是咬咬牙,决定放手,眼睁睁看着她住进了香积寺。
王芝霞好不容易走到了心心念念的香积寺。
她跟那些来此修行的和尚尼姑一样,拿起剪刀咔嚓一下,剪掉了一头长发,换上了粗布衣裳,手腕上套着个桃核手链,手里还攥着一串佛珠。每天她就坐在佛堂里,捧着佛经念个不停,时不时还敲几下木鱼,过得清心寡欲,啥也不求。
但是避开世俗的眼光容易,要从亲情中抽身却很难。
香积寺就在王芝霞家附近,所以她家人老过来探望。这些世俗的牵挂,让她心里总静不下来,自然也就没法专心修行。
她入了佛门后,明白得斩断红尘,理清心中的烦恼,所以打定主意要离开香积寺,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旅程。
终南山,是好多像她这样追求脱俗生活的人都会去的地方。王芝霞在半山腰自己动手搭了个小草房,里头摆了个佛像,她自己管这叫“静心堂”,还给自己起了个法名叫“王善缘”,既帮人也帮自己。
她搬到终南山后,家里人渐渐懂了她对佛学的那份执着,干脆就不管她了,也不再来看她。这样一来,她过上了虽然日子不富裕,但心里头却挺满足的修行生活。
【喜他善修,喜他所得】
王芝霞这一走,就在终南山住了整整45年。在终南山修行的那些日子里,不论是冬天有多冷,还是夏天有多热,她都能静下心来打坐,有时甚至一坐就是一整天。
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每当我坐下来念经,就好像在听神仙给我讲课,这些心里话是从我心窝子里冒出来的,别人根本理解不了。”
在外人眼里,盘起腿往地上一坐,还得让自己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这基本上是普通人难以办到的事儿。特别是现在时间都被切得零零碎碎,想让脑袋里一点杂七杂八的念头都没有,那可真是太难了。
为了过活,她每个月都得跑一趟山下,毕竟那破茅屋里啥都没有,根本没法过日子。
每个月,她都会下山一趟去买东西,这时候,那些她以前帮过的村民们总会抢着要帮她一把,但她每次都客气地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在王芝霞看来,那四处透风的破旧茅房,窗户上贴着塑料纸的简陋小屋,冬天冷得直哆嗦的房间,还有晚上黑漆漆的得靠煤油灯照亮的日子,所有这一切,都是老天爷故意给她出的难题。
她硬是挺过了108天,天天打坐不间断。到了2017年,有不少人特地去瞧她结束打坐那会儿。她直接就说,自己跟佛祖聊上了,佛祖还告诉她,修行得靠经书,而且佛祖只给大伙儿传了那么一本经书。
她每天雷打不动地静心打坐冥想,超越了以往隐士打坐的天数,因此被人们尊为“终南山的女隐士之首”。
同时呢,她也热心做好事,用自己的医术给村民们看病,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有空的时候,她挺喜欢跟游客聊聊自己的修行经历,还在自家茅屋前头放了清水和板凳,让游客能坐下歇歇脚。
她的小茅屋前头,挂着两对挺有意思的对子:“小五台不似台,台连着台;终南山真是山,山外还有山。”比起那些让人感觉高深莫测的隐士,她要亲切多了。她和佛祖做朋友,对人也是一团和气。
在这段时间里,王芝霞就连亲生儿子的大婚之日都没能到场,她只是朝着家的方位,真心诚意地鞠了个躬,心里默默祈祷家人都能平平安安的。
王芝霞因为这事儿,受到了不少人的白眼和非议,背后被人说三道四。但她愣是没动摇,对世俗的眼光充耳不闻,心里头只有佛祖,一门心思全扑在信佛上。
到现在为止,能明白王芝霞其实并没完全不管家人,她心里还是惦记着亲人们的。只不过在追她的佛教之路时,她决定全身心投入到以前的那个梦想里,坚持自己的想法。
王芝霞这辈子,过得就像个传奇故事,真的让人不敢相信。
有人说过,修行这事儿,哪儿都能搞,不一定非得跑山上躲起来。但对她来说,修行更像是对自己心里那份良心的一个交代,不是为了演给别人看的。
佛教里有句话,说的是心里放宽一点,人生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她可不是那种跟着大众走的“伪避世者”,而是一个真心乐善好施的修行者、出家人。她一边在清理自己心灵的尘埃,一边也给了旁人不少助力。就像她自己说的:“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现在王芝霞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出家修行有四十五年之久。但她仍然坚守着内心的信念,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和表达自己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她和佛教之间,就像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相遇。她在佛家的经典里,找寻着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并且也让大伙儿看到了,有信仰是件多么有力量的事儿。
隐士这玩意儿,古代时候就有了他们的活法,像是什么“小路荒了”啊,“篱笆边喝酒”啊,这些说法。好多文人墨客,要么是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觉得憋屈,就选择回老家种地;要么就是在乱世里头,觉得外面太乱,想保命,就躲起来不问世事。反正就是,各有各的难处,隐士们就选了自己的道儿走。
现在说的隐士,指的是那些能放下尘世繁华、权力和虚荣心,甘愿跑到山里或者乡下躲起来的“有成就的人”。
现在这世界,诱惑太多,五花八门让人舍不得离开,总让人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往往会回头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人生的。迷茫又徘徊间,已经九十岁的王芝霞老奶奶,早就给我们展示了怎样活出有信仰的人生。
他们并不是说非得让我们现在就跑去隐居,但在这个繁华喧嚣的时代,能沉下心来读读书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要说做棵菩提树,心里得像明镜似的,得常擦擦,别让灰尘蒙了心。现在很多人聊起佛教文化,就觉得这只是拜拜鬼神求平安的事儿,但这真的是个误会。
如今的社会氛围让人难以把各种信念归为一类,就像弗洛姆曾经讲过的:“中世纪的人生活安稳但缺乏自由,而现代人拥有了自由,却失去了那份安稳。”
但说白了,王芝霞近百岁高龄还能身体倍儿棒,精神头十足,一方面是因为她能扛得住冬天的冷和夏天的热,但更关键的,是她对信念的执着,对心中理想的死守不放。
人们用自己有限的一辈子,让佛像能长久留下来。这样一来,那些在佛像存在很久时间里出现过的人,又能在我们的记忆里重新活起来。
王芝霞特别信奉佛教,因为这,她前半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后半辈子则专心修佛。她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这点儿,现在真的很值得我们佩服。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好多事情根本没法追根溯源。那个叫做禅意的东西,讲不出来,但它就像会随着环境变化的氛围一样。
王芝霞心怀善意,不藏着掖着自己的修行体会,她这种坦荡的态度,不仅是对自己研究佛法成果的认可,还是为了帮助更多人得到启迪。
她和佛有了特别的缘分,心里揣着一颗修行的心,就住到了终南山。真的是活出了“坐着是禅,走着也是禅”的感觉,把日子过得就像早上那一杯茶,刚喝的时候有点苦,但后面越品越甜。
因此,就算世间再多的规矩束缚,也根本挡不住王芝霞那颗追求自由的心和她坚定的信仰。
说白了,修行就是对自己心里那份正直负责,可不是演给别人瞧的。
她出生时伴着泪水,但却能以笑容迎接不朽的时光。
#百家说史品书季#
吃了白伞伞,什么鬼话都讲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