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前段时间,我家邻居和我聊起一件小趣事。她家宝宝七个多月,每次见到我都会笑,伸手要我抱抱。
邻居奶奶高兴得不得了,说我最近一定要走好运。而邻居宝妈则有些疑惑,“为啥孩子总是见你就乐,可一见他舅爷爷就大哭呢?难道小宝宝真的能看见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很多老一辈人都坚信,婴儿是“有灵性的”,能预知吉凶祸福。宝宝若看到某人就笑,那人必定好运将至;若宝宝一见某人就哭,那人恐怕要倒霉了。
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神秘,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宝宝的这些反应,其实背后都有迹可循。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宝宝会对某些人笑,对某些人却哭?这个看似神秘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宝宝身心发育的重要信号。
01
婴儿看到“某人”就大哭,老一辈或许不懂,但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数
宝宝的视力发育,让他开始“有选择”
新生儿刚出生时,视力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清距离眼前20-25厘米的物体。这正好是妈妈喂奶时的脸部位置。
此时宝宝看到的世界是模糊且黑白的,因此也不会对不同的人有明显区分,谁抱都行,谁逗都乐。

但随着月龄增长,尤其到了3-4个月以后,宝宝的视力开始迅速发育,能够分辨出更多细节。
他开始喜欢看鲜艳的颜色,观察人脸的五官特征,甚至对穿着鲜明、表情丰富的人特别感兴趣。
如果宝宝见到的人穿着颜色鲜亮、五官立体,他可能会特别“买账”;
反之,若某人的穿着偏暗、表情严肃或面部特征模糊,宝宝可能就会抗拒,甚至以哭泣的方式表达不满。
这并不是宝宝在“通灵”,而是他通过视觉对外界进行识别和偏好选择。
进入“认生期”,宝宝开始害怕陌生人
大多数宝宝在5-8个月期间,会进入“认生期”。这不是宝宝胆小,也不是脾气不好,而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标志着他们开始建立起安全依恋。

在这一阶段,宝宝能清楚地分辨出谁是熟悉的照顾者,谁是陌生人。
他会更依恋妈妈、奶奶或经常陪伴自己的人;而对于没见过或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即便是亲人,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宝宝一见姥姥乐开花,见舅舅却转头就哭。不是舅舅哪里不好,而是宝宝大脑中的“信任名单”里暂时还没有他。
通常随着一岁以后语言与社交能力的提升,认生的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宝宝或许曾有“不愉快的回忆”
有时候,宝宝会对特定的人特别抗拒,甚至每次见面都大哭。那并不意味着那个人“不干净”或“不吉利”,更可能是这个人曾给宝宝留下了某种不好的印象。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晴晴说她家宝宝一看到隔壁大哥就哭。大哥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宝宝总是被吓哭。
直到有一天,大哥没戴帽子,宝宝就不哭了。晴晴回忆起曾经一次宝爸不小心用帽檐戳到孩子的眼角,导致宝宝大哭。
原来,那顶帽子成了宝宝记忆中的“坏东西”,而不是人本身的问题。
此外,有些宝宝对某些气味也特别敏感。比如香水味、烟味、药味,甚至是老人身上的特有气味,只要和“妈妈味道”不一样,都可能让他产生抗拒。
02
面对宝宝见人就哭,家长该怎么办?
宝宝见到某人就大哭,家长不要觉得尴尬,也不要急着去责怪别人,更不能强迫宝宝去“适应”。与其迷信、自责,不如理性对待,尊重宝宝的情绪。

尊重宝宝的感受,不要强迫“亲近”
有些家长为了让宝宝不认生,强行把孩子塞进亲戚朋友的怀里。但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宝宝更恐惧,甚至对该人产生长期排斥。
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在安全距离下慢慢观察对方,逐渐熟悉。
你可以抱着宝宝与对方聊天,等宝宝不再害怕了,再引导他主动接近。
多带宝宝出门,增加社交接触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干脆减少外出,导致宝宝更缺乏与人互动的机会,反而加剧了“认生”。
其实在宝宝3-4个月时是适应新环境的好时机。多带宝宝出去走走,逛公园、看人群,可以帮助他适应不同的面孔与声音,增强心理适应力。
即便宝宝已经开始认生,也不要因怕他哭就“宅”在家里。适当接触外界、参与亲子活动,有助于他逐步建立社交信心。

最后,宝宝的情绪表达方式很有限,哭是他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手段。
当他感到害怕、不舒服、陌生时,就会用哭声来传达。家长要做的,是解读这背后的信号,而不是陷入“是不是不吉利”的误区。
有时候宝宝哭,并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某种气味、某件衣服、某个表情感到不适应。你看不到的,不代表是“灵异”;你听不到的,不代表是“神秘”。
宝宝不是“有灵性”,而是正处在人生最初的探索期,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识别安全与危险,表达喜好与抗拒。
果妈寄语
我们都希望宝宝健康快乐地长大。而真正能帮助他们成长的,不是老人们的“经验主义”,更不是“神秘主义”的解释,而是父母科学的理解与温柔的陪伴。
宝宝见到“某些人”就哭,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耐心去引导,就能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育儿路上,没有“灵异”,只有“用心”。愿每一位宝妈宝爸都能做孩子最懂的那个人。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