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元之后,针对遗留下的数十万蒙古女子,处理方式十分高明

小橘子谈生活 2025-04-16 15:02:31

【前言】

老朱带着北伐的兄弟们,马蹄子一蹬,北京城可就热闹了。元军一看形势不妙,撒腿就跑。元顺帝这家伙机灵得很,提前得了信儿,领着心肝宝贝妃子,还有儿子大臣们,一股脑儿逃出京城,直奔居庸关,再一路颠簸到上都城避难去了。这一溜烟儿的逃跑啊,算是给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朱元璋那小子,闹起义可是闹得风生水起,民心都向着他。他一股脑儿地建起了明朝,把中原的地盘给端了。可话说回来,他眼前还有个棘手的事儿,蒙古人丢下那几十万闺女怎么办?总不能全给咔嚓了吧,那也不像话呀!这老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该怎么摆平这事儿呢?

【一、如何处置这些蒙古女人】

老朱啊,那可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出身,小时候为了糊口,啥活儿都干过——当过和尚,讨过饭,也耕过几亩薄田。要说文化嘛,嘿,还真没多少。但人家愣是带着一帮子起义的兄弟,打下了那么大一片江山,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朱脑瓜子灵光,而且啊,他身边还有个得力助手,那就是贤惠的马皇后,俩人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

朱元璋那脾气,可真叫一个火爆,对待对头,他那是绝不含糊,一点情面都不给。要说起他建立大明王朝那会儿,手上的血腥味儿可浓了,杀了不少人。不过话说回来,他自个儿也是打底层爬起来的,跟穷苦百姓那是一根藤上的蚂蚱,心里头对他们可没啥坏念头。这不,一旦自个儿翻了身,从泥腿子变成了主子,对那些曾经骑在他头上的老爷们,他可不会心慈手软,半点不留情面。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位从泥土里爬出来的皇帝,一当上龙椅,嘿,那脾气可就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哈哈的日子,心里头那股子怨气,跟火山爆发似的,非得找个出口不可。就说朱元璋吧,这家伙大字不识一箩筐,可对那些贪心的官儿,那是恨得牙痒痒。他心里琢磨着:老子以前过的啥日子,你们这帮家伙还往兜里搂钱,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嘛!

哎,说起来都是他们闹的,害得老朱我饭都吃不饱,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老朱我这人,肚子里没几滴墨水,治国那套玩意儿,我是一窍不通,官场上的弯弯绕绕,我更是一头雾水。批个奏折,还得靠着咱们那聪明的马皇后给指点迷津。朱元璋我呢,对于这治国理政、官场那一套,那是真的不在行。可为了能让这国家安安稳稳的,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来个高压政策,镇住那些个捣蛋鬼。

您想知道朱元璋对待那些被俘的蒙古族女子,有啥特别的法子不?说起来,元朝那帮统治者啊,心里头就认定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待咱们汉人,那叫一个狠哪!不管天灾人祸,愣是逼着咱们没日没夜地干活,修这建那的。那朱元璋呢,他会咋对待这些蒙古族女子呢?咱们拭目以待,反正他肯定不会照着元朝那套残暴路子来!

哪儿有压迫,哪儿就得有人跳出来喊冤,就这么着,元朝愣是把自己走到了头儿。朱元璋啊,他也是元朝那狠劲儿治理下头一个倒霉蛋儿。打那儿以后,元朝就算是撞上了霉运,全国上下,老百姓那是怨气冲天,不反都不行了。

郭子兴那一帮子人,索性就起义了,一个个手握兵马,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一下子就扯开了跟元朝干架的序幕。就在这档口,朱元璋走狗屎运了,碰到了他那老丈人郭子兴。虽说这郭子兴心眼儿比针鼻儿大不了多少,但一瞅见朱元璋那模样,嘿,仪表堂堂,一脸的天子气派,二话不说,就把闺女给许配出去了。

打那以后,朱元璋碰上了他命里的那个“对的人”——马皇后。这郭子兴,朱元璋的老丈人,可真是个难缠的主儿,整天给他小鞋穿,找他的茬儿。但话说回来,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朱元璋忍气吞声,跟那孙猴子似的,在五指山下硬是挺了过来。嘿,您猜怎么着?郭子兴这一走,朱元璋可算是熬出头了,红旗军的大旗“嗖”地一下就到了他手里,元朝那帮家伙也被他给一锅端了。

打那以后,朱元璋那真是闯关如切菜,斩将似剁肉,他就靠着老百姓的心,自个儿就是民意的代言人。他顺着民心这股子劲儿,一点点地往大了折腾。把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这些个对手,一个个地给收拾了,成了大军的头儿。紧接着,他一拍大腿,大明王朝就这么立起来了,一统中原好几百年呢!

老朱一当上大明的皇上,头一桩大事儿,就是得给中原百姓出口恶气,这地界儿被外头的人占了快一百年,咱得把这窝囊气给挣回来。他心里憋着的那股劲儿,非得把元朝那帮统治者加给他的,原封不动地还回去不可。于是,老朱大手一挥,写了篇挺有名的玩意儿,叫《谕中原缴文》,那叫一个痛快!

他啊,心里头就琢磨着一件事儿——扯开嗓子喊,要把那些蛮夷赶跑,把咱的河山夺回来,让中华重振雄风,还得帮帮那些穷苦的老百姓。口号喊得响亮,说是要改掉老一套,迎来新气象。到了1367年,明朝的军队那是整装待发,跟过节似的热闹。徐达大将军挑了大梁,带着队伍往前冲,常遇春呢,就在旁边给他搭把手,俩人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就这么着,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跟潮水似的,直奔元朝那最后的老窝去了。

这时候的元顺帝啊,正忙着收拾自个儿家里头的烂摊子呢,哪还有空管外头的事儿。这家伙,整天就知道享乐,大权一股脑儿地扔给了那些喇嘛、和尚。结果呢,以前那威风凛凛、名震四海的蒙古铁骑,现在啊,就跟废纸似的,一捅就漏。元朝最后垮了台,他们这些人得背上一大半的锅。

明朝的军队啊,那是一路走一路赢,老百姓们拍手叫好,他们就跟削竹子似的,一节一节往北京城推进。眼瞅着就快到城根底下了,元朝那些个大臣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个劲儿地劝元顺帝:“皇上啊,咱得留在北京城,死守到底!”可这位元顺帝,嘿,您说他是不是个棉花做的?人家愣是骨头软,但反驳起来那叫一个响亮:“固守?不行不行,咱得另想办法!”

我比那宋徽宗爷俩机灵多啦,我才不傻乎乎地盼着朱元璋能在我成了俘虏后放我一马呢。你们谁要是想守着这烂摊子,那就继续守着吧,我可要脚底抹油开溜了。元朝是皇上一手建起来的,现在皇上自个儿都跟被狗撵的似的,跑得没影儿了,他那些手下还哪有心思打仗啊,早就拖家带口地从北京往外窜,就想着怎么保住自个儿的小命呢。

元顺帝逃难那会儿,自个儿屁股着火还顾头不顾尾呢,哪还有心思管他那百八十号妃子。想当初,这家伙见了美人儿就走不动道儿,一个接一个地往怀里搂。这一到要命关头,嘿,他倒好,扔下那些妃子比扔垃圾还利索,连声招呼都不打,趁着她们还在梦里头流口水呢,自个儿脚底抹油,开溜了!

【二、优待女俘虏,分化吸收】

元大都一失守,嘿,元朝就算翻篇儿了。这地界儿,以前蒙古人的心脏地带,满大街都是蒙古族的兄弟姐妹。可元朝一垮台,元顺帝脚底抹油跑得快,可好多蒙古族的哥们儿姐们儿就没那么幸运了,被自个儿的军队给逮了个正着。

嘿,您知道吗,有这么两个民族,心里头的疙瘩那是积了老鼻子年了。汉族的将领们琢磨着,要把那些蒙古人整得跟小跟班似的,女的嘛,就当成家里头使唤的丫头,为的就是出口恶气,找回元朝时候汉人受的那股子窝囊气。可您瞧瞧朱元璋这位大哥,往那儿一站,瞅瞅这乱摊子,嘿,人家可没张嘴说要对那些蒙古大姑娘小媳妇动刀动枪的,也没想把她们当下人使唤的心思。

老朱啊,他琢磨了几下,就甩出了几个要求。头一条,得让那些汉人兄弟们接纳蒙古的姑娘们。想活命的蒙古姐们儿,得赶紧学上汉语,把汉族那套文化琢磨透,汉字也得写得溜,蒙古那套老规矩得扔一边去,换上咱们汉族的衣裳穿。

第二条规矩啊,那就是留下来的蒙古姑娘们,得找个汉族小伙子嫁了,成了咱自家人。朱元璋心里头可不踏实,让这些蒙古人自个儿折腾去,万一哪天反咬一口,那可咋整?这两个条件,听起来挺容易,可实际上,那是把蒙古姑娘们稳稳当当给“绑”住了。

朱元璋这家伙,可真是有一手,没动一刀一枪,全国的人口就噌噌往上涨。他连那些蒙古姑娘都给收服了,让她们学了汉语,成了家,生了娃。然后呢,他还让这些蒙古媳妇带着汉族的文化回娘家,这一来二去的,汉族的文化可就悄悄地渗透进了蒙古族里头。嘿,这法子,高!

对蒙古族的大姑娘们好点儿,那可是咱们汉族讲仁义、搞团结的一大招儿。这样一来,俩民族间的那点疙瘩,不就慢慢解开了吗?说白了,这也就是给民族联姻搭个桥,让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你想想,成千上万的蒙古姑娘成了咱汉人的媳妇儿,这亲家关系,想断都断不了,还愁啥民族不合呢?

【三、蓝玉违背命令被处死】

明朝那会儿,有个猛将叫蓝玉,权势大得很,简直就是朱元璋给他那大儿子找的得力帮手。后来啊,那些蒙古人还是老样子,不消停,隔三差五就派兵来骚扰咱们的边境。朱元璋一听这事儿,火急火燎的,立马就派蓝玉上阵,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蓝玉领着大军往外冲,一瞅见蒙古大营的影儿,天黑抹黑的就带着骑兵奔了过去,直捣蒙古大营的老窝。这一仗,蒙古军被打得屁滚尿流,蓝玉活捉了近十万的蒙古人,还捞回来数不清的宝贝疙瘩。按说,这功劳得顶天了,蓝玉该风光无限才是。可谁承想,这事儿倒成了他日后的倒霉根儿。

捷报一到明朝,嘿,那朝廷里头可是乐开了花!这场仗打胜了,可不容易,背后是多少条汉子豁出命换来的。说起来,蓝玉那小子俘虏的蒙古人里头,还有不少蒙古的王妃呢。你说这蒙古皇帝选妃子,那不得挑个水灵的,好好疼爱嘛!

那蒙古的王妃们,一个个也都是模样周正,惹人怜爱的主儿。朱元璋大军出征前,特意嘱咐了他,得好好对待那些俘虏,特别是对蒙古的女子,老朱可是下了死命令,要好好照料。可咱们这位蓝玉大哥,满心满眼都是功名利禄,哪里顾得上这些细枝末节。他一瞅见那些蒙古王妃,心里头那股子邪火就蹭蹭往上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硬是把人家给“照顾”了。

那位蒙古的王妃啊,可真是受尽了窝囊气,当天晚上一咬牙一跺脚,直接投了河,算是给自己解了套。这事儿风一吹,就刮到了老朱的耳朵里,他这一听,火苗子噌一下就上来了,那叫一个怒啊!蓝玉这家伙,自打立了军功,尾巴就翘上了天,王法都不放在眼里。原先还有朱标在,能压他一压,现在朱标一走,老朱可就不客气了。蓝玉那小子,还想着能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呢,结果老朱直接给他扣了个谋反的大帽子,咔嚓一下,就把他给解决了。哼,这回看他还狂不狂!

【结语】

朱元璋,地道的庄稼汉出身,肚子里装满了百姓的酸甜苦辣。他跟那些个起义的哥们儿不一样,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老百姓心里怎么想。他就顺着民心这股子劲儿,一路摸爬滚打,最后真就把胜利给攥手里了。元朝嘛,就这么拜拜了。对待蒙古的姐们儿,他老朱也是挺讲究,为啥呢?还不是为了大局嘛!这么做,一来能让各族兄弟姐妹们心往一处使,二来呢,政权也稳当多了。瞧瞧,这手玩得,既实惠又高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