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清晨,僧格林沁亲王率领2.7万清军,在通州八里桥,迎击5000英法联军。
6点15分,太阳缓缓升起。清军1万蒙古骑兵,逆着日光,发动冲锋。他们手握古老的牛角复合弓,潮水般冲了过去,2万步兵紧随其后。
对面则是架起火炮猛轰。经过五个小时激战,清军以阵亡3000人代价(含37名佐领)。击杀5名联军士兵(英军2人,法军3人)
僧格林沁在奏折中写道:"奴才奋力杀敌,无奈器械悬殊,竟致溃败..."
此战结束,大清王朝的都城,瞬间门户洞开。
10天后,英法联军踏入圆明园,大肆洗劫,临走还将这座皇家园林,付之一炬。
十多年后,法国人谢满禄和德国人奥尔末,先后对圆明园进行拍摄。清晰记录了,这场浩劫的直观画面。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些罕见照片,回看1875年—1877年的圆明园!
△圆明园的残骸,周围种上了庄稼,显得萧瑟而落寞。
圆明园始于1707年,当时,康熙将西郊一片园林赐予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并题名“圆明园”,寓意“圆融和普照”
雍正即位后,将圆明园扩建为避暑理政的“夏宫”
△昔日庄严的皇家园林,成为了村民的牧场。
△残存的西洋建筑。
△雕刻精细的大理石块,掩没于荒草之中。
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洗劫圆明园,连地砖、木料都被拆运。剩余的石雕,在此后的20多年里,被村民拉走,用来修房子,建猪圈,盖牛棚。
园内建筑存留率,从25%骤降至不足1%,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样子。
△黄花阵的大门,几名外国人坐在门口野餐。
△圆明园里,既有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又有复刻苏州狮子林的"文源阁",还有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
△倒塌的石柱,可以想象完好时有多么壮观。
法国文豪雨果曾赞叹:“圆明园是用大理石、玉石、青铜建造的梦境”
△一间损毁的收藏馆。
圆明园收藏着20万件文物,从商周青铜器到唐宋书画,从《四库全书》副本,到法国路易十五赠送的天象仪,无所不包。
圆明园被洗劫后,超过400辆马车的珍宝被运往欧洲,近万册的《四库全书》副本化为灰烬。
△焚毁后的一座小型喷水池。
圆明园里的十二兽首,就汇聚在海晏堂喷水池旁,每天按十二时辰顺序,依次喷水一个时辰。
到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同时喷水,被称为“水力钟”。1860年被全部切割抢走。
虎首、牛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等七尊兽首已经回归。
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仍然下落不明。
△海晏堂古树。1900年后,这些古树也被拉走烧火。
△海晏堂的主体建筑。
海晏堂修建于乾隆中期,当时清王朝达到巅峰,领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
乾隆取“海晏”两字,就是寓意四方无事、天下太平。
△观水法的钟形门,原来这里的宝座和铜鹤,都已消失不见。
海晏堂的设计者,是意大利人郎世宁,此人兼学东西所长,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建成“观水法”、“谐奇趣”等十余处西洋景观。
△远瀛观大门远景
△远瀛观大门近景。
郎世宁在设计时,巧妙将琉璃瓦、斗拱、汉白玉等东方元素,融入西洋景观中,堪称东西结合的典范。
△倒塌的西式建筑,遍地狼藉。
圆明园占地5200亩,相当于5个故宫的面积,水域达1400亩,堪比整个颐和园。
△无梁殿,这里是西洋楼景区内,当时唯一整体完好的建筑。
圆明园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耗费150多年修建而成。结果仅仅3天,就被烧成了废墟。
“大水法”遗址石柱上,还能隐看到,联军士兵刻写的“1860.10.18”字样。
这是圆明园开始燃烧的时间。
△谐奇趣的主楼
△谐奇趣东边的音乐亭,乾隆曾经常在这里欣赏音乐。
△谐奇趣南面的湖,已经变成了无人看管的野湖。
△1877年残存的石梁
△圆明圆先是火劫,大火焚烧。然后石劫,把石构件偷走搬运。
最后土劫,连土都筛了一遍,看看有没有值钱的。自此一片荒芜。
△1900年之后,这些散落的石雕,也逐渐消失不见。
以上这些,就是百年前的圆明园,和现在看到的,有很大不同。
这些照片,提醒我们:5200亩的宏伟园林,需要百年营造。毁灭却只需三天!
20万件文物流失,更是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守住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