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汉江水位暴涨到八丈三,关羽望着被洪水困住的七军露出笑意,但他并不知道,这场胜利竟成了刘备蜀汉大业最后的高潮。
然而,四百年前同样以汉中为基地的刘邦集团,在相似地理条件下却完成了统一大业,与老祖宗刘邦相比,刘备究竟差在哪里?首先,两人背后的班子差别巨大。
先来看刘邦,在他背后,萧何坐镇关中"转漕调军",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个黄金三角各司其职,萧何每月向前线输送的粮草精确到石,张良的战略规划能精确预判到项羽的每个决策失误,韩信作为“兵仙”则能将所有资源转化为胜利。
其次,刘备的运气也实在是差劲,隆中对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反映在刘备身上呢?
先说天时,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时,刘备正在经历连续创业失败:七年换了五任老板(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核心团队仅有关羽、张飞等铁杆员工,这期间,曹操已经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占据了天时。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时,孙氏兄弟已经在江东完成开疆拓土时,而此时的刘备刚在许昌种完菜园;建安十三年孙权坐断东南时,刘备还在新野帮刘表看大门。
每一步的落后使得当东吴已建立起"国险而民附"的基业时,刘备的势力范围仍局限在荆州北部几个县城,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东吴早已完成六郡八十一州的战略布局,这注定了蜀汉在地缘上也不在再占有优势。
首先是代际断层,五虎上将平均年龄比刘邦的"初汉三杰"大15岁,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蜀汉第二代将领关平、张苞已相继凋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当关羽北伐抽调荆州精锐时,蜀汉竟连个合格的二线将领都派不出,这种人才断层在刘邦集团从未出现,关羽、张飞遇害时,新生代魏延、王平尚未完成接班,导致后期出现人才荒。
就是这手中仅有的牌面,内部也不和谐,荆州派的诸葛亮、关羽与益州本土势力的矛盾,在廖立被废、李严罢官等事件中不断激化。
最后也是最大的差距,那就是刘备自身水平与刘邦相比差距太大了。
而刘备在政治成熟度上始终差着火候,关羽死后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伐吴,结果也正是这种情绪化决策,最终将蜀汉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