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建约EV预测启动了产品定义咨询服务,并开启了“建约EV预测车型创新专场”,先后走进16家企业,包括: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广汽集团、腾势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阿维塔、小米汽车、奇瑞星途、广汽丰田等。
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车企越来越关注NEV产品的情绪价值的打造。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功能创新和价格战外,情绪价值正逐渐成为车企争夺消费者的新战场。
本文基于“建约EV预测”CEO余建约先生在预测沙龙中分享内容——“NEV车型情绪价值探讨”,总结了系统化的情绪价值打造方法。
本文为车企提供了有效的情绪价值应用策略,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忠诚度。
情绪价值的理论基础“情绪价值”概念来源爱荷华大学Jeffrey J.Bailey教授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情绪价值是指商品带来的情绪收益(如快乐、尊严感)与情绪成本(如失望、烦躁)的差值。尽管对情绪价值做出衡量描述,但是可操作性难度较大。
借助功能价值的定义:商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我们把这个定义迁移到“情绪价值”,即:商品对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

情感需求分成了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涉及到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综合状态。情绪可能在意识之外,不用思考就会做出反应,比如:看到危险就立刻避开。等。情绪具有多重功能,如:适应、动机、组织、沟通,能够反映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是更稳定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求的态度体验。首先是评判,然后是态度,最后会反映在行为上。情绪是具体事件的直接触发,而情感可能是一个事件反复触发,或经过评价、思考后建立。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感知和系统1的反应;情感更多是系统1和系统2的综合反应。
(注:“系统1”和“系统2”思维的理论源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著作《思考快与慢》。系统1思维是一种快速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类似于"直觉"或"本能反应"。它主要负责处理相对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系统2思维是一种慢速的、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它主要负责处理复杂问题。)
情绪价值在NEV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性,能够增加毛利。

NEV目前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战几乎成了唯一手段。除了一些企业能进入到竞争不激烈的市场获取毛利,如:理想i8,小米SU7 Ultra,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其他招。
用户端,现在中国汽车购买主力是85-95后,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相对60后、70后购车重点关注物料功能外,情绪价值会影响年轻购车群体的决策,对他们会带来溢价。
品牌理念核心的一点是情绪价值。情绪价值还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占据消费者心智份额,并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外部竞争环境恶化,用户喜好变化,企业需要品牌向上的时间口,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一、它能吸引购买。小米SU7 Ultra和小米SU7的成功,让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情绪价值体系,它能让用户购买从“need”变成“want”。
二、情绪价值能够创造产品溢价。当消费者对某款车产生情感共鸣时,在功能之外,用户愿意为被认同、共鸣、保障来付费。
三、情绪价值还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占据消费者心智份额,并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那么什么时候满足情感需求,什么时候触发情绪体验?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尝试先从分类开始。
情绪的分类,“情绪轮盘”是一种分类方式。情绪轮盘围绕几个基础情绪进行分类,越到外围,情绪可能越弱。下次研讨,我们可能会根据另一个体系对情绪进行划分。

情感是什么?我们用马斯洛需求层次来划分,最底层的是生理安全需求,上面是尊重,这个体系后来增加了认知和审美需求。情感是分层次的,情绪是分类型的,刺激方式也不一样。
实际上,我们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持续深入,也会持续迭代对情绪和情感需求的分类。
如何挖掘情感需求?若在NEV车型定义中挖掘情感需求,仍需要先从细分市场入手,再准确找到人群以及核心使用场景,继而映射评估情感需求点。
挖掘情感需求的方法论与我们对产品定义方法论在细分市场、用户研究方法上一致。
细分市场

我们的市场研究体系仍用价格和用途两个维度,把市场切割开来。
价格决定用户的收入和所在区域,对产品需求的品质要求等,基本把人群区分开来。用途决定核心场景和场景风格,如:商务用途,车的造型需要跟场景风格相匹配。
这两大维度叠加起来能切割成不同的细分市场,也将决定人物画像框架 。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各不相同。
人物画像若不跟细分市场结合就非常难以研究。
例如,年轻消费者可能更注重个性化和科技感,而家庭用户则更关注安全性和舒适性。
用户人设

用户人设是车企设计情绪价值的重要依据。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车企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中。
但是如何抽离“人设”的维度跟产品关联?这是非常困难的。现阶段很多做产品的同仁都有用户研究的情绪需求标签,给出了一堆维度,但是无法与产品定义建立关联,最终也无法指导实践工作。
那么人设维度如何分,又怎么跟产品定义产生关联?
年龄维度具有价值,年轻人、中年人、中老年人,三类群体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不一样,可以从产品的外观、内饰等关联。
性别也是重要维度,男性和女性的情感需求不一样,女性更为感性。
拥有孩子的个数,实际是代表用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对空间的需求不同。
这些都是好划分,且跟产品关联非常显性的维度。
最难的是后面三个维度:职业、性格、价值观。
职业是用户使用场景的决定因素之一,用户跟哪些人在一起,在工作场景中开什么样的车。那么职业如何划分呢?
若是把职业全部罗列出来,在调研中让用户来选择,显然效率比较低而且很大概率最后的结论无意义。
我们划分方式,包括:
根据显著不同场景的划分,如:国企、私企、外企;根据行业性质划分:金融、制造、互联网金融、三师。行业性质可以抽象出明显的性格,比如:三师——老师、律师、医生,性格偏向稳定。岗位性质也可以抽象几类,比如:研发制造人员,比较保守一点,对外社交需求较少对自身的人设形象要求不高,但如果从事销售、商务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持续跟外界交流,增加了社交需求,那么汽车产品作为他们的社交货币价值就大很多。性格维度,我们在体系1.0划分的维度有以下几个:
静和动,静的用户会不会购买轿车的概率更高;而动的用户购买SUV的概率更高呢?感性和理性,我们猜测华为的用户偏理性,而小米的用户偏感性;开放和保守,新势力的用户在接受新事物相对更开放,传统车企的用户偏向保守。以上性格划分跟产品的联系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
下一步,我们将给出更有效的关联,去验证迭代这套体系。
价值观维度,我们有两个划分方向,第一是家庭和事业;第二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两类比较关键,会对购车决策有影响。
还有就是汽车购买的一些价值观,包括舒适导向、运动导向、安全导向、品牌导向等……
性格和企业性质也会识别出一些产品情绪价值点。
比如: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工作压力巨大,那么解压场景的需求会增加,列举出符合需求的功能还比较容易,但哪些功能是有效的,这个挑战巨大。
我们做用户人设的时候,可以从上面几个方向去划分,核心是要把人设划分与产品供给建立关联。人物的人设或画像一定要跟购买决策和使用场景建立关联,否则无从指导如何打造产品。
完成了市场定位,找到典型人物画像后,那么这些人会对汽车产品产生哪些需求呢?我们是如何推导需求的呢?
情感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汽车产品有哪些属性,而这些属性给典型用户带来的潜在价值是什么,满足他们哪些情绪价值?
我们认为情感需求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本能层,是用户看见这辆车本能的反应,从视觉上感受是具有美感或是品质感,价格越高,用户对美和贵的要求就越高。
行为层,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觉舒适,从而感受到愉快,实现情绪价值。比如: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巨大,需要减压,那么在私人空间内就应舒适,具有减压的功能,NOMI就是典型具有情绪价值的陪伴交互体验。
车首先是工具,但如果只把车当工具,而不考虑好玩和有趣,也会有一些问题。
某造车新势力的产品是典型的具有极好的功能价值,但是情绪价值实现不够的产品。
iCAR V23虽然功能价值不及预期,但它持续在好玩有趣上拓展功能,这也是好的一种产品尝试。
反思层,是人的情感需求在经过评估后形成的一些态度。在这个层面上,用户会有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这辆车是否符合身份、形象、人设......
人的自我认同需求,包括:自我认知、自尊、自我实现等;被社会认同的需求,包括:归属感、被认可和尊重、社会地位、群体认同等等。
当一个机关工作者要融入工作圈子时,他在购车决策中就会思考,领导开的什么车,自己应该开什么车,是否能被认同,融入工作圈等。
反思层的情感需求也会跟品牌价值观建立联系,在很多时候,用户会因为认同品牌的价值观而产生情感共鸣、建立关联。
汽车产品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价值。
如何打造情绪价值?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第三本书《情绪化设计》中有一套情绪价值理论能作为我们打造体系化的NEV汽车产品情绪价值点的依据。

在前面,我们在解释人的情感需求时提到三层理论,即人的大脑活动分为三层: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本能层对应着即时的情绪触发,其核心是感知层面,体现在人对汽车产品基于五感带来第一时间的印象。
本能层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给用户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会保留在潜意识层面上,植入大脑后对未来的购买决策会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从"need"到"want"的要点。
美的产品设计,会让用户赏心悦目,第一印象也就至关重要。那么在产品定义能不能在本能层,基于五感打造一套较为标准的SOP流程呢?比如听觉,很多车企对音乐的体验没有标准化,用户去4S店展厅静态体验内部空间,如果这个用户对音乐音质有要求,他想去体验音质感受,但QQ音乐无法登陆,或者没有会员获取不到好的音源,那么用户体验就会很糟糕。
行为层是用户使用产品的实用性体验。
用户行为层若要获得好的情绪体验,那么车内功能使用和交互性需要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
比如:一个老司机在动态体验新品时,很多功能交互过于复杂或脱离了常识,他会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这会让用户非常尴尬。
在行为层的交互设计上,核心高频功能尽量降低交互层级,那么转化率也会大幅提升。交互易用性很重要,否则用户可能情绪失控,大骂产品经理。
反思层是对产品深层意义的解读,涉及到价值观、记忆和身份认同。
三层意义不同,本能层是感知;行为层是使用交互;反思层就是基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品牌的评价、内饰和外观的评价、服务的评价、功能的评价,还会评价很多其他未能满足的需求等等。产品要达到目标用户的预期,目标是认同、满意、忠诚,这是一个情感需求。
汽车产品的情感设计或打造情绪价值,都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在产品情感需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
一、基础功能需求很重要,基础功能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否则情绪价值很难发挥作用;
二、设计情绪价值的时候考虑企业品牌定位,也要考虑产品品牌定位是否相符。
基于三层理论,我们首次体系化的罗列出情绪需求和产品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类似打造情绪价值产品点的MAP。当然这个体系,我们会持续迭代。

我们将努力系统化梳理各个可能潜在的情绪需求点。
本能层,用户的需求先是美,然后是有品质感,感觉贵,对应的产品点是外观和内饰,核心是视觉。
在NEV时代,由于技术和产品的迭代,跟传统汽车产品会有需求和功能变化。比如:德系车内饰的情绪价值非常糟糕,为了避免反光抢司机注意力,座舱颜色设计是黑的、暗的,体现了极致安全,这些设计都是为移动而生,那么在智能电车时代,产品定义成智能空间,用户在座舱内静止时间增加,再把车内布置成“小黑屋”,可能就是一个灾难。
本能层的设计是为了让用户在座舱内有愉悦感、舒适感,五感愉悦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我们是否可以在用户试驾场景中打造一套满足新用户感知愉悦的SOP流程呢?
行为层,用户获得好的交互体验,那么车机系统的底线是流畅度,界面的美感和交互的趣味性,是否也可以成体系的打造呢?
针对年轻用户,他们的需求是行为层要好玩,把车当一个玩具,那么性能、越野都是可考虑的。
目前,汽车产品的舒适性是被传递价值特别不好的。几乎所有车企都宣称自己有舒适性,但传递不出任何差异化的价值。比如:NVH在舒适性上的价值如何体现,是否可以满足婴儿在座舱内安静睡眠?蔚来的“香槟塔”是一种很好的传递方式。小米汽车的性能传递得也很好,它能让年轻用户兴奋。
好的产品功能带来的情绪价值需要很好的被传递。
如果能把情绪价值传递到大众视野,大家都在谈论,那么也会在反思层带来价值。
反思层,产品的审美需要满足用户自我认同的需求。用户的自我设定是否匹配产品品牌、外观造型;再有产品和技术创新是否能被用户认同等。
比如,一个用户自诩为innovator,那么为了innovator人设,他会选择创新类产品,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会给他带来情绪价值。
此外,服务也很重要。服务环节能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
品牌、高价格、产品技术创新、性能参数、优质服务都是用户在感受被尊重、被认同的重要节点。
精神共鸣最核心的体现在品牌价值观上,企业价值观是否能打动用户。
价值观共鸣是什么?人们通常会认同有同样价值观的人或事。以偶像为例,凯文·杜兰特的篮球粉丝为何追捧他?因为他们认同偶像的做事方式,对篮球的热爱,以及自律。他的成功证明持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也有成功的机会。
尽管情绪价值在NEV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发挥的前提是功能需求的有效满足。如果一款车在空间、续航、补能等基本功能上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情绪价值将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车企在设计情绪价值时,必须确保其与品牌和产品定位的一致性。
结尾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情绪价值将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车企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品牌忠诚度,赢得长期的市场优势。
情绪价值,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引擎。
情绪价值的打造需要体系化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研究和共享NEV产品打造情绪价值系统方法的原因。未来三个月,我们会迭代这套体系,也希望这套体系对车企产品规划和定义的同事们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