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小时候,有个让人诧异的情景。
村里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姐姐和妹妹穿着漂亮的裙子,像小公主般快乐无忧,而张灯却只能穿着男孩子留给她的旧衣服。
那些衣服挂在她瘦小的身躯上,父母只用一根绳子在她腰间一捆,稍微合身一些了。
从小,张灯的母亲就叫她“儿子”,还要姐姐妹妹跟着叫她“哥哥”或者“弟弟”。
母亲心硬要把她培养成男孩模样,不让她留长发,头发剃得精光,活脱脱就是个男孩子。
不仅是在称呼和穿衣上,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上,父母也对她有很高的要求,他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她跟村里的男孩子混在一起,爬树、踩水、掏鸟窝。
每次张灯做这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哪怕浑身泥土,父母都会夸奖她,说她有出息。
一旦她尝试和姐姐妹妹一样玩洋娃娃,父母就会责骂,甚至打她,喊她:“一个男孩子,玩这些女孩的玩意儿,像什么话!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环境下,年幼的张灯也开始模糊自我的性别认知,慢慢认为自己真是个男孩。
成年后的反抗与挣扎上学后,张灯本来只是像其他孩子一样打球、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体的发育,她慢慢感受到与同龄人的不同。
特别是在身体开始发育后,母亲仍然坚持让她用束带紧裹胸部,那种勒得生疼的感觉,让她产生了第一次的反抗念头。
但每次反抗都会招来父母的打骂,她只能屈服于这种压力中。
初潮来临时,张灯悄悄告诉母亲,没想到母亲只是冷漠地扔给她一卷卫生纸,低声叱责:“藏好,别让人看见。
”同样的卫生巾,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姐姐使用,母亲仍然告诉她:“你是男子汉,家里的顶梁柱,不需要这些东西。
”
大学毕业后,张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打工。
看着琳琅满目的女装,她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多年积累的观念让她排斥这些东西,但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她自己其实是个女孩。
在心理斗争后,张灯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女装店,第一次买了几条漂亮的裙子。
回到家中,她站在镜子前,颤抖地穿上衣裙,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丽。
接下来,她拼了命地工作,把大部分工资寄回家,希望改善家里的生活,给父母盖新房,甚至带他们全国旅游。
与父母关系的破裂张灯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父母的理解与疼爱,他们习惯性地索取,胃口越来越大,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张灯感到身心俱疲,希望得到情感的慰藉,结果遇到一个心仪的男子。
他被她的坚韧与善良打动,同情她的不寻常经历。
两人顺理成章地谈起恋爱,张灯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与甜蜜。
当张灯决定带男友回家见父母时,她没料到那是一场暴风雨的开始。
看到男友的那一刻,父母的脸色瞬间铁青,他们只坚持张灯是“男儿身”,必须找个女人结婚。
母亲情绪激动,直接拿起家里的铁锹冲上前,父亲也不甘示弱。
这突如其来的暴力让张灯和男友仓皇逃跑。
两人瞒着父母领证结婚,但最终父母得知后,依旧固执地认为张灯应该回家赡养他们。
心灰意冷的张灯再也不愿回到那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家,她狠心地将父母送进了养老院。
母亲的自白与最终的和解被送进养老院后,母亲终于没了往日的威风,变得沉默寡言,脾气也收敛了许多。
或许是意识到自己对张灯造成的伤害,她找到节目组,希望通过节目的帮助与张灯和解。
节目中,母亲讲述了那些尘封往事。
她原本出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卫生巾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她一直没有用过。
丈夫和婆婆重男轻女的观念给她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次次的责骂与虐待让她生活在无尽的苦难中。
为了让家里有个“儿子”撑门面,她想出这样荒唐的法子,把张灯当男孩养。
听到母亲的讲述,张灯的心情复杂,最终,她选择原谅母亲,两人相拥而泣,化解了几十年的心结。
张灯的故事虽然离奇,但也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
家庭的观念、亲情的束缚、个人的反抗,在这其中,每个人都是在寻求自己的道路。
如何在传统与个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是许多人面对的人生难题,希望张灯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