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宋建亮、刘立新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追梦人的旅行箱 2025-03-22 21:58:40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昌黎皮影戏传承人刘立新成功入选。

宋建亮、刘立新两位传承人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昌黎地秧歌和昌黎皮影戏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价值的肯定。我市将继续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传承体系,推动非遗与旅游、体育、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

宋建亮,昌黎地秧歌的杰出代表,深耕地秧歌艺术数十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将昌黎地秧歌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传统表演上精益求精,更致力于地秧歌的推广与传承,通过举办培训班、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会扭一扭。”这是秦皇岛市昌黎县的一句老话,说的正是昌黎地秧歌。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地秧歌在昌黎已经流传了千余年,还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建亮为小演员化妆

宋建亮年幼时便爱上了地秧歌,从9岁开始,宋建亮向陆凤春和于振江老师拜师学艺,为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他来说,地秧歌就是他的梦想。后来他发现身边的年轻人渐渐在疏远这门传统的艺术,1993年宋建亮只身到登封少林寺学习武术,一去就是3年。他将武术动作融入到地秧歌中,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地秧歌发扬光大。正是宋建亮的不断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并加入到了地秧歌的队伍中。

来,咱们跟着传承人宋建亮一起来学学昌黎地秧歌的门道。昌黎地秧歌有固定的角色——妞、丑、擓、公子,每种都性格分明、特点突出。宋建亮擅长演“丑角”,属于“搞笑担当”,表情和动作都比较夸张,也应变快、招数多。说起表演诀窍,也是一套一套:肩要活,腿要变,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轻,亮相缓,情趣幽默要自然。

“我们这个秧歌不说话,全靠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互相沟通。比如‘丑’见到‘妞’特别开心,就会微笑,还有大笑,但是碰到老擓的时候就不高兴,一下就表现出来。做表情的同时,动作还要配合。”宋建亮介绍。

昌黎皮影戏传承人刘立新

刘立新,昌黎皮影戏的守护者,自幼便与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他精通皮影制作、操纵及演唱,其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赞誉。刘立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皮影戏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推动皮影戏艺术的创新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昌黎皮影戏传承人刘立新

昌黎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皮影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经元明两代传承发展,至清初基本成熟定型,而逐步遍及永平府各州县,并影响周边地区。昌黎皮影戏唱腔多源于昌黎本地乡间流传的民歌、民谣等,地方语调浓郁,具有浓厚的昌黎本地民风色彩。

刘立新教授皮影操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立新14岁开始学习皮影操纵和制作,他皮影操纵手法独特灵活,双手可实现6只皮影同时完成转身、叠起、落下等动作,手法灵活自如,变化多样,表演生动。尤其在武戏操纵上有力量,精气神足,节奏感强,与打击乐合拍,可充分展示武戏皮影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穆桂英战洪州》、《五峰会》、《三打祝家庄》等。

昌黎皮影戏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台前一张影窗、台中上挂明灯,由二人操纵用驴皮刻制的影人,此二人称之为上线和下线,操纵者依据唱者所唱的内容舞动影人,唱腔由铜管的四胡伴奏,并由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加以烘托。昌黎皮影戏在演唱时用手紧掐声带部位,掐嗓演唱,这样不仅使唱腔声调柔媚、娓娓动听,更能使音域拓宽,能达到三个八度。昌黎皮影戏的念白以老奤方言为标准,极具昌黎地方语音特色。

来源:秦皇岛旅游文化发布

0 阅读:4

追梦人的旅行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