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一句“海归派有间谍,格力绝不用”直接点燃舆论火药桶。当71岁的商界铁娘子把“间谍”标签甩给全体海归时,没人想到这场“口嗨”会让整个职场圈集体震颤——是真有安全考量,还是流量时代的又一场“言论狂欢”?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
一、股东大会惊现“地图炮”,海归群体一夜成“嫌疑人”
4月22日格力临时股东大会现场,连任董事长的董明珠抛出重磅炸弹。前一秒还在谈“创新与责任心”的她,突然话锋一转:“我们格力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可能有间谍,我分不清谁是谁不是。”这话像扔进湖面的巨石,当场激起千层浪——台下先是错愕的哄笑,随后掌声稀稀拉拉响起,不知是捧场还是尴尬。
要知道,这位从基层业务员逆袭成持股1.01亿股(市值约46亿)的“铁娘子”,每句话都自带商业圈“风向标”属性。可她这轻飘飘一句,直接把千万海归钉上了“潜在间谍”的耻辱柱。有人算了笔账:2024年我国海归人数超9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就因为“可能有间谍”被一竿子打翻,这比职场“35岁危机”还离谱!
二、官媒下场怒批+胡锡进点名道歉:这不是个性,是越界!
“毫无常识!”“就业歧视!”事件发酵48小时内,官媒火力全开。新京报直接点明:董明珠的偏见比“间谍”更可怕。文章直指其逻辑漏洞:“照这个说法,哪个群体没几个‘害群之马’?难道要把所有年轻人、高学历者都预设成风险分子?”
环球时报胡锡进更是犀利:“这是公然违反《就业促进法》的身份歧视!”他连用三个反问灵魂暴击:“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海归先驱算不算‘间谍’?如果企业都学格力搞‘血统论’,国家辛辛苦苦引进的高端人才该往哪去?”
最扎心的是数据对比:近五年海归创办企业超32万家,贡献了全国30%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当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开地图炮”时,上海张江科技园里,一群海归博士正熬夜攻关芯片技术;深圳前海自贸区,海归创业者们刚谈妥一笔千万级的跨境合作——他们用汗水换成果,却被一句“可能有间谍”全盘否定。
三、网友吵翻:当“爱国”变成流量生意,谁在消费大众情绪?
事件冲上热搜后,评论区彻底分裂成两派。
力挺派喊着“支持董总!安全无小事”,甚至翻出个别间谍案例佐证:“某军工企业海归员工泄密案就是教训,宁可信其有!”
反对派则晒出族谱式反驳:“我表姐哈佛毕业回国教书,我表哥牛津博士研发疫苗,他们怎么就成‘间谍预备役’了?”
但更多人看出了不对劲:“格力最近财报显示海外营收下滑12%,这时候抛出‘反海归’言论,是不是在转移视线?”“去年怼996,今年骂海归,董总这是把‘敢说’当流量密码了?”
这话并非空穴来风。翻看格力近三年热搜史:从“员工必须用格力手机”到“直播带货摔话筒”,这位“话题女王”的每次争议,都恰好踩中舆论爆点。有营销专家直言:“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争议性言论’有时比产品更能制造声量。”
四、当偏见穿上“爱国”马甲:我们该警惕怎样的职场生态?
董明珠的“海归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职场的深层焦虑:当行业内卷加剧,企业不再比拼技术创新,转而用“立场正确”划分阵营;当招聘不再看能力简历,而是先查“出身血统”——这比“35岁危机”更可怕,因为它直接否定了“奋斗改变命运”的底层逻辑。
想想看:一个留学生寒窗苦读多年,回国后投简历被HR问“你在国外有没有接触敏感领域”;一个海归创业者去谈合作,投资方开口先查“有没有海外背景”——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某求职平台数据显示,事件爆发后一周,海归岗位投递量暴跌27%,但企业标注“优先本土人才”的职位数激增41%。
更讽刺的是,格力官网“人才理念”板块还赫然写着:“格力坚持全球化视野,欢迎五湖四海英才加盟。”如今看来,这更像是一场黑色幽默。
五、该道歉的不是海归,而是“标签化思维”
截至发稿,格力仍未对争议表态。但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海归间谍论”,不是给间谍洗地,而是反对用偏见代替理性,用情绪绑架专业。
- 国家安全需要警惕,但警惕的是“行为”而非“身份”;
- 企业用人有自主权,但自主权不等于“随意贴标签”的特权;
- 公众人物有言论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对事实负责、对群体尊重。
正如一位海归网友在知乎的留言:“我们不反对企业选择本土人才,但请尊重我们用脚投票回国的选择。如果‘爱国’的代价是被无端猜忌,那才是真正的寒了赤子心。”
写在最后
董明珠事件不该只是一场舆论狂欢。当“海归”“35岁”“女性”等标签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我们更该思考:职场何时能少点“地图炮”,多点“能力论”?毕竟,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从来不是国籍、年龄或性别,而是他创造的价值与坚守的底线。
你怎么看待这场“海归争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请转发给身边的职场人,一起为理性招聘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