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的车位价格疑似出现大规模 “跳水” 现象。某小区车位开盘价 25 万,交付后竟以 “骨折价” 6 万促销,跌幅超 76%;更有开发商推出 “限时清仓” 活动,车位价格比买菜还 “刺激”——1.9万抄底价搭配限量抢购,堪称楼市版 “双十一”。这波价格 “跳水”,一方面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失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开发商定价策略的草率。
开发商这种草率的定价行为,实实在在让业主们的资产大幅缩水。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业主,究竟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
首先,业主可以尝试与开发商进行协商,争取通过补差价、物业费打折、赠送储藏室等方式获得一定补偿。这是最直接且相对温和的解决方式,若能达成共识,既能节省时间精力,也能避免矛盾激化。
若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需仔细查看合同约定。如果销售时相关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存在 “价格锁定” 条款,那么开发商降价销售车位的行为无疑违反了合同约定。此时,业主们可依据合同条款,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但是,通常情况下,很少有开发商会在购房合同内写明相关约定。
此外,业主还应积极收集证据。比如,收集开发商开盘时的宣传资料、沙盘展示、销售话术录音等,对照合同条款核查是否存在误导性陈述或虚假宣传。一旦发现开发商存在此类行为,业主有权向相关部门投诉,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违法查处。
最后,业主们可以通过申请信息公开,调取小区的相关文件和信息,对小区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例如核查车位配比是否达标、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存在违建等。若发现开发商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可依法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查处;若相关部门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职责,业主可进一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在维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单个业主维权和集体行动各有利弊,业主们需根据自身维权目的灵活选择。单个业主维权可能力量有限,但一旦成功,开发商或许会做出较大让步,如同意退车位等;集体行动虽然更易促使开发商妥协,但开发商通常难以给出过大优惠。因此,在实际维权中,业主们不妨多管齐下,多线施压,在谈判与行动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