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的一天,一位少女在画展门口左顾右盼。一男子见状,好奇地上前询问:“姑娘为何不进去看一看?”女子面露羞涩:“我没有钱付门票。”男子听后爽朗大笑:“我带你进去,这是我朋友开的画展。”当时少女并不知道,这次偶遇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少女名叫黄凝素,1907年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独女,她独享父母的宠爱。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尽其所能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条件。
黄凝素从小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囊中羞涩的她会在画展外驻足欣赏。
带她进去参观的那位男子耐心地跟她讲解每幅画,提升她的鉴赏能力。
这位口若悬河、才华横溢的男子很快打动了这位15岁少女的芳心,而男子也对这位美丽少女一见钟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他就是当时已声名鹊起的画家张大千。
然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黄凝素父母的极力反对。此时的张大千已有家室,他们不愿自己的女儿成为“终究上不了台面的”妾室。而且,女儿年纪尚小,根本无法理智地分辨爱情,更无法承担未来的风险。
黄凝素却如每个叛逆少女一样,父母越是反对,她就越坚定,更加急迫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甚至不惜以绝食相逼,最终换来了父母的妥协。
张大千郑重地以正室礼仪将黄凝素娶进门。
婚后,张大千无论去哪里,总是将黄凝素带在身边。美丽的少女也成了他的艺术灵感缪斯。以前,他大多画风景和植物,自从娶了这位娇妻,他总是喜欢用笔触将这位美丽风情的模特画下来。
张大千教黄凝素在《黄山松云图》空白处题跋,墨迹未干就盖上“大千知己”印。
这段琴瑟合鸣的婚姻令黄凝素很满意,她接连为张大千生下了八个子女。她本以为,“爱一个人就要多为他生儿育女”,自己的付出会让婚姻更加稳固。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
因频繁生育,她的身材逐渐走样,容貌也日渐憔悴,曾经的美丽不复存在。而她的生活的重心也完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整日里谈论的也都是家长里短。张大千对她的热情渐渐冷却,这让黄凝素始料未及。
1935年,36岁的张大千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迎娶了18岁的唱京韵大鼓的曲艺演员杨婉君。这位年轻的女子,如同当年的黄凝素一样,坚定地陪伴在张大千身边,与他吟诗作对、品茶赏花。
黄凝素虽有不甘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忍辱负重,与杨宛君相处成闺蜜。
然而,她万万没想到,丈夫竟然再次践踏她的底线:在年近半百的年纪迎娶自己女儿的闺蜜——年仅15岁的徐雯波。
这让黄凝素彻底绝望,整个人也变得非常消沉,整日沉浸在打牌玩乐中,试图逃避现实。
在她感情的低谷期,一个男人“趁虚而入”,填补了她感情的空缺。这个男人就是她的牌友——一位年轻的公司职员。
这男人虽平平无奇,没什么成就,却给了黄凝素最急需的情绪价值。黄凝素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浮萍,其视为救命稻草。
令人没想到的是,年近40岁的黄凝素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与相伴25年的丈夫离婚。
挽留无果后,心怀愧疚的张大千补偿给了黄凝素一大笔分手费。离婚后的黄凝素也振作起来,与男友一起努力经营幸福。
然而,她再次所托非人。这个男人看中的根本不是她的人,而是她背后的财力和地位。这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自然难以抵挡生活中的琐碎与变故。
当两人唯一的孩子夭折后,他们的关系逐渐由热转冷,最终彻底分道扬镳。
黄凝素执着地追求爱情,但最终却孤独终老。1981年,74岁的黄凝素离开人世。
她的故事,其实是很多女性的缩影:
从少女的憧憬,到婚姻的磨难,再到勇敢追求自我幸福的过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与成长。
在不懂爱的年纪,她们为爱奋不顾身,却承担不起选择的后果;
在感情经历失败时。她也曾想要奋起,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她虽有离开的勇气,却没有自立的能力。
一个女性真正的觉醒,不是逃离婚姻,而是挣脱以爱之名的囚笼,是彻底放弃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他人的想法。
每个女性都是自己的敦煌,莫让岁月风化了壁画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