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就步入了晚清的时间线,除了向列强赔款以外,还要负责国内的军费开支,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让大清耗费了数亿两白银,但太平天国平定以后,大清的统治政权反而进一步加强,越来越稳了。
要知道大清在鸦片战争前总共国库也不过是2100万两,对于晚清这种封建社会来说,农业税是它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占据全国总收入百分之80以上,毫无疑问是头号收入。
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为了彰显大清威望和盛世,决定永不加收赋税了,就这么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以前,农业税还是稳稳当当的保持在以前的比例上,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本是好事,可是为什么老百姓还要造反呢?
这就不得不说大清贵族们的聪明之处了,为了维护老祖宗康熙的面子,他们的确是没有加收农业税,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啊,不搞农业税可以搞点别的啊,那就是让百姓捐钱捐物,为了大清的未来,老百姓紧衣缩食又能怎么样,这点小事情必须办到,大家一起来捐钱。
结果,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一来,国库没钱了,捐钱的也没有了,一切都玩完了,眼瞅着大清就要成为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了,洋人们给大清出了一个新主意,这个新主意一直在现在还影响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让许多人叫苦不迭。
这个新主意就是贷款,找洋人贷款啊,洋人表示我们用坚船利炮打你大清,你要赔钱给我们,你没钱了就找我们贷款,我们再收点利息,你继续赔钱给我们,大清贵族们左右一想,这是个好主意啊,开始了贷款之路。
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大清就彻底走上了贷款的道路,从几万两到几十万两,再到百万千万,大清的贷款额度越来越高,洋人们也不愿意贷款了,信用贷这个东西不适用于大清,爱新觉罗们走到了晚清这个时间点,哪还有什么信用可言。
所以,大清抵押贷诞生了。
抵押房子车子那肯定是不行,连利息的零头都付不起,抵押一个城市洋人们又不要,想要的话直接就打了,还当什么抵押物,为了让洋人满意,大清贵族们终于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抵押物,那就是大清的关税。
自从洋人开始向大清倾销商品以后,大清的关税那可是稳定地向上攀升,成为了大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大清贵族们可不敢把这个重要的位置交给本国人来看管,至于原因吗,害怕贪污腐败。
因此汇丰银行控制了大清的这条经济命脉,而英国人赫德成为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老大,大清关税就这么屈辱性地让英国人把持了。
英国人赫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人品一流,且不贪污腐败,为大清管理关税半个世纪,不仅没有贪污一分钱,还让大清在甲午战争以前实现了正收入,这要换成八旗那帮官老爷们,还不贪个底朝天,别说正收入了,不让负到没裤衩就已经是万幸大吉了。
洋人们对大清进行压榨,大清的官老爷们对百姓进行压榨,英国人赫德为大清管理关税,提供收入,为大清实行内政外交提供资金支持,给大清续命,继续让洋人们对大清进行压榨,继续让大清对百姓进行压榨,这就是一种循环。
洋人们的如意算盘打得那是精彩极了,算准了大清的每一步,要是按照这种循环的方法持续下去,大清继续干半个世纪问题不大,但是日本人不同意啊。
甲午战争打乱了洋人们和大清贵族的部署,从盈余到缺钱,大清的时间不多了,紧接着又是辛丑年,庚子赔款又让大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洋人们虽然不喜欢大清抗拒自己,但不愿意大清倒下啊,大清倒下了,他们往哪里倾销商品,总不能都倒进多瑙河吧,所以洋人们又把大清的关税提高了百分之五个点,目的很简单,继续吸血,继续续命。
等到辛亥革命的时候,大清的血吸不上来了,因为老百姓都被吸干了,没有血给他们吸了,洋人们也发现了大清已经不能正常吸血了,国库极度空虚,财政崩溃,行政解散,当官的都跑回家了,吃不上饭了谁还在朝堂上办事。
这个时候别说慈禧继续活着,就是康熙复生,他也是麻爪,大清的根已经烂透了,财政收入都没有了,工资都发不起了,官员们闲得没事干了,挺着个大肚子跟你干啊。
所以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送走了大清的江山,这个时候的洋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代理人,那就是袁世凯,对于洋人来说,他们对于中国是不大清还是民国不感兴趣,是爱新觉罗氏还是袁大头更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重要的是利益,谁能让洋人们继续保持在中国的利益,洋人们就支持谁,大清显然是不行了。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是扣下了关税,导致清王朝根本没有钱剿除革命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清帝的退位,而在孙中山二次革命的时候,袁世凯恰恰是利用洋人的贷款武装了北洋军,打败了南方部队。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洋人们就以两种手段控制中国,以武力这个看得见的手迫使中国开关、赔偿,以把控关税、商品倾销等看不见的手段压制中国革命,为大清不断续命,干预中国的历史走向,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哀,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哀。
洋人们这两种手段一直到八国联军入北京以后方才丢掉那个看得见的手,转而用无形的手控制北洋政府,控制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