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粗野派》(2024年)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
国别:美国、英国
电影评分:8分

或许《粗野派》才应该成为2024年度艺术电影最佳,但在艺术让位于意识形态的当下,它在戛纳和奥斯卡遗憾地输给了政治正确的《阿诺拉》。这部被称为当代《美国往事》的影片,以冷峻的视角与厚重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二战后犹太裔建筑师拉斯洛·托斯在逃离战后欧洲来到美国后在见证现代美国的发展时,与一个靠战争起家的富商哈里森·李·范布结识,在对方帮助下让妻子埃尔兹贝特也来到美国,并受其雇佣建造一座标志性建筑的过程。

从影片开始部分,拉斯洛·托斯走出欧洲至美国的船舱,映入眼帘的却是倒立的自由女神像那一刻,观众们便可以断定本片的主题表达必然不会遵从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下川普再次上任,美国的极右政治与保护主义政策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本片不仅通过主人公一家人的经历,深入地再现了二战后犹太族裔与美国社会、欧洲与美国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几百年来美国对于来自世界各地新移民的剥削与歧视本质。影片所引用的那句哥德的名言可谓是电影主题表达的传神诠释——“最无可救药的,是那些沦为了奴隶却错误的认为他们拥有了自由的人”。

二、《向阳花》(2025年)
导演:冯小刚
国别:中国
电影评分:5分

影片讲述了高月香、黑妹、胡萍等几位在女子监狱服刑人囚犯,在服刑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出狱之后,在狱警邓虹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重新融入社会开启新生活的故事。片中狱警邓虹的形象如同圣母般完美得毫无瑕疵;赵丽颖所饰演的女主角即便是在最落魄绝望的时刻,也依然要保持视觉上的肤白貌美大长腿形象;几名囚犯出狱后的社会求职经历更是显得浮夸且戏谑。整部电影充斥着刺耳的背景音乐与廉价的煽情段落。
时隔多年再看冯小刚的电影作品,愈发感觉到这位昔日曾经缔造国产片票房亮眼成就的贺岁片导演与当下时代的巨大鸿沟。这位早已脱离普通民众现实生活多年、思想过时而陈旧的过气导演,以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姿态,一方面对社会统治性力量歌功颂德、无尽谄媚,另一方面又习惯性的用“抖机灵”的手法来呈现发生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时代阵痛。这样自相矛盾的主题表达和对艺术与观众毫不尊重的创作态度,不仅使得影片的艺术表现尴尬且虚假,更加令观众感觉到某种发自内心的鄙视与愤怒。

三、《孩子》(2005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法国
电影评分:7.5分

《孩子》为达内兄弟赢得了第二个戛纳金棕榈桂冠,奠定了他们在欧洲作者电影中的重要地位。影片讲述了年轻的街头小偷布鲁诺,在女友索尼娅刚刚产下孩子后,面对抚养妻儿的重任所面临和经历的一系列遭遇。如巨婴一般毫无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布鲁诺,在为了金钱和逃避责任将孩子卖给黑市后,面对失去女友与被黑市商人胁迫的困境,他将被迫面临着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审判。

本片延续了达内兄弟一贯的手持摄影、自然光效和即兴表演风格,影片主题继续聚焦底层人物的挣扎与救赎。布鲁诺将一切(包括亲情)商品化的行为,揭露了底层人在经济压迫下的异化。影片的核心矛盾是“生存本能”与“道德责任”的冲突。布鲁诺的救赎始于他被迫面对后果:索尼娅的离开、同伙的重伤。最终,他通过主动选择承担责任(自首、哭泣)完成了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四、《单车少年》(2011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法国
电影评分:7.5分

影片讲述了11岁的西里尔,执着地寻找父亲和属于自己的单车的故事。这位性格倔强、眼神中带着忧郁情绪的少年,在离开福利院的短暂生活后,却发现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按照约定来接他并且不知所踪。在偶然结识了善良的女理发师萨曼莎后,她帮助西里尔赎回单车并短暂收留他。当西里尔历尽曲折终于见过父亲,却不得不直面父亲已经遗弃自己的现实后,由于内心中对于爱的极度渴望,这位少年陷入了卷入街头混混的犯罪活动和在萨曼莎家中享受安全的选择与挣扎……

尽管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依旧采用了手持摄像,但与达内兄弟的前作《罗塞塔》《一诺千金》那种突出记实感的粗粝画风相比,本片明显更加突出画面的美感与色彩配置的视觉效果。在大量的镜头中,少年西里尔明艳的红色衣服与野外绿色的植物充满美学自觉性的构图设计,以及画面带有油画般的渲染效果,构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印象与极为饱满情绪张力。影片通过西里尔的成长创伤,探讨了信任、爱与救赎的可能性,让观众在少年的愤怒与脆弱中,看到人性最真实的挣扎与微光。

五、《两天一夜》(2014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
电影评分:7.5分

影片生动地记录了因患焦虑症而失去工作的女性桑德拉,在得到一次让16名前同事再次投票决定自己是否可以保住工作后,与丈夫一起用两天一夜的时间,依次找到每位同事但争取让对方支持自己的过程。在与十几名同事的努力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面对生活的困境,一个普通家庭所作的努力与一位焦虑症患者内心中的痛苦、希望与挣扎。

达内兄弟的这部作品的剧情设计颇有四两拨千斤的轻灵与巧妙,女主最终是否能保住工作的不确定性,起到了戏剧性上的悬疑效果,吸引着观众们的好奇心。而在与十几名前同事的沟通与交流中,导演则将欧洲工业面临着亚洲大国激烈竞争所造成的经济下行;人性在金钱与道德与同情心之间的博弈与选择;包括8小时工作制在内的公民权益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外来族裔与当地人之间产生的工作岗位竞争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主题镶嵌其中。本片称得上是一部以情节感人,紧抓当下欧洲种种社会症候的优秀电影作品,著名影星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则称得上是影片的另一迷人之处。而全员投票决定结果的情节设定,则依旧导演是对民主政治秩序的坚定支持与肯定。

六、《无名女孩》(2016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
电影评分:7分

电影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抉择的故事。年轻女医生珍妮在诊所关门后拒绝给一位敲门求助的非洲移民女孩开门,次日女孩的尸体在附近河流被发现。愧疚驱使珍妮踏上寻找女孩身份的道路,而这一过程逐渐揭露出移民群体的边缘处境与社会的集体冷漠。

本片延续了达内兄弟一贯的社会写实风格,影片叙事节奏缓慢却充满张力,整个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追凶戏码,而是聚焦于珍妮内心的道德挣扎。她像侦探一样走访女孩可能接触过的人——建筑工人、移民家庭、福利机构职员,每一条线索都指向一个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底层世界。达内兄弟摒弃类型片的悬疑套路,让故事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推进,使观众与珍妮共同承受良知的拷问。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比利时,却映射了整个欧洲的移民问题。非法劳工的剥削、医疗资源的匮乏、警方对移民案件的消极态度,无一不是现实的写照。达内兄弟没有煽情或说教,而是让观众跟随珍妮的视角,直面这些被刻意回避的阴暗面。当珍妮最终将女孩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时,这一举动既是对个体的尊重,亦是对社会集体遗忘症的微弱反抗。

七、《悲情三角》(2022年)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国别:欧洲多国
电影评分:6.5分

本片以辛辣的讽刺和夸张的荒诞感,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体面外衣,将阶级、性别与权力关系置于一场失控的邮轮灾难中,上演了一出人类文明的退化史。影片凭借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黑色幽默,斩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但同时也因过度直白的隐喻和略显冗长的结构引发争议。

在影像风格方面,影片前半段以优雅的对称构图和明丽的色调展现上流社会的浮华。而随着暴风雨的来临,影像骤然转向混乱的手持摄影和肮脏的画面质感,呕吐物、粪便和血腥暴力充斥银幕。前后视觉上的反差强化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这种风格化的处理让影片在美学上极具冲击力,但也因过于刻意的对比而显得有些做作。
影片的核心是对阶级关系的无情解构。从模特情侣间的金钱博弈,到富豪们对船长的阿谀奉承,再到荒岛上原来的厕所女清洁工成为新统治者,权力不断易手,但压迫的本质从未改变。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人类依然会本能地复刻原有的等级制度。女性角色(如亚雅)的处境尤其耐人寻味——她既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又在荒岛上成为新的剥削者,暗示性别权力同样是一场虚伪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