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脚疼”,9岁男孩查出骨癌,医生道出原因,妈妈瞬间崩溃

诗槐聊健康 2025-04-14 17:04:35

2025年春,福建厦门的一个普通小区里,9岁的小宇(化名)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蹦蹦跳跳地跑进家门。可这天,他却皱着小脸,拽着妈妈林芳的衣角,带着哭腔说:“妈妈,我脚疼。”林芳笑着摸摸他的头,以为是孩子贪玩摔了跤,涂点红花油就没事了。可接下来的几天,小宇的抱怨没停过:“妈妈,我骨头疼。”晚上,他疼得在床上打滚,睡不着觉,脚踝和膝盖还冒出了莫名的肿块。

林芳慌了。身为单亲妈妈,她独自拉扯小宇长大,平日里最怕孩子生病。这次,她再也坐不住,急忙带小宇去了医院。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的诊断像晴天霹雳:“初步判定是骨恶性肿瘤……”林芳愣在原地,泪水夺眶而出:“不可能!怎么会这样?产检时不是好好的吗?”她抱着小宇,泣不成声。

医生叹了口气,耐心地解释:“骨癌在儿童中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现,必须立刻治疗。”那一刻,林芳的世界仿佛崩塌了。她想不通,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她自己的乳腺癌还在治疗中,母亲几年前因肺癌去世,如今9岁的小宇又被骨癌缠上。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还要承受多少?

平凡家庭的艰难抗争

小宇,2016年出生,9岁,是厦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个子不高,瘦瘦的,笑起来脸上有两个小酒窝,特别招人喜欢。老师说他聪明,同学说他仗义,课间总爱踢足球,梦想长大当个运动员。可最近半年,他跑步时总喊腿酸,踢球也不如以前利索。林芳以为是孩子长身体,没太在意。

林芳,37岁,是一家超市的收银员,月收入不过4000元。她19岁嫁人,25岁离婚,独自抚养小宇。2023年,她查出乳腺癌,手术后还在接受化疗。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但为了小宇,她从不敢懈怠。她常说:“只要儿子健康,我再苦也值。”可如今,小宇的病让她彻底崩溃。

林芳的母亲,三年前因肺癌去世。家族病史像一道阴影,始终笼罩着她。她曾听说癌症可能遗传,但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产检时,小宇一切正常,她以为孩子能逃过厄运。谁知,命运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

什么是骨癌?为何威胁儿童?

骨癌,即骨恶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于胜吉教授介绍,骨癌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儿童肿瘤的15%-20%。其中,骨肉瘤是最常见类型,多发于10-20岁的青少年,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

与成人癌症不同,儿童骨癌有其独特性。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4年数据,儿童骨肉瘤对化疗较为敏感,综合治疗(手术+化疗)的治愈率可达**70%**以上,尤其早期发现者预后更好。于教授强调:“骨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家长若忽视,可能延误治疗,错过最佳时机。”

小宇的病例,正是典型的骨肉瘤。他的脚踝和膝盖肿块、夜间剧痛,都是骨癌的信号。好在发现较早,医生为他制定了化疗+手术的方案。六个疗程后,小宇的肿块缩小,疼痛减轻,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一、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为何找上小宇?

“骨癌为啥找上我儿子?”林芳反复追问医生。她怀疑是自己的乳腺癌遗传给了小宇,甚至自责:“是不是我没照顾好他?”医生耐心解释:“骨癌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但不完全是妈妈的错。”

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以下几点可能是诱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癌症史,尤其是骨肉瘤或软组织肉瘤史,孩子患病风险略高。基因突变:如RB1或TP53基因突变,与骨肉瘤密切相关。快速生长期:青少年骨骼快速生长,可能刺激异常细胞增殖。辐射暴露:曾接受过高剂量放疗的孩子,骨癌风险增加。

小宇的家族史无疑是个警钟。林芳的母亲患肺癌,她自己有乳腺癌,提示家族可能存在癌症易感基因。医生建议林芳和小宇做基因检测,以明确风险。

林芳听后泪流满面。她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痛苦,自己化疗时的煎熬,如今小宇又要面对这一切。她喃喃自语:“老天为啥总跟我们过不去?”可医生的话给了她希望:“小宇还小,治疗效果好,妈妈要坚强,陪他走下去。”

二、遗传性肿瘤的真相:癌症会“传”给孩子吗?

小宇的病,让林芳陷入深深的自责:“是不是我把癌症传给了他?”她的问题,也是许多癌症患者家属的困惑。癌症真的会遗传吗?

答案是:部分会,但不是全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3年一项研究表明,至少22种癌症具有遗传倾向,如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这些癌症,下一代患病风险可提高33%。具体到骨肉瘤,遗传因素占比约10%-20%,远低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根据陆国辉教授的《临床遗传咨询》,遗传性肿瘤有以下特点:

发病年龄早:如家族成员在50岁前患癌,需高度警惕。家族聚集:多人患同类或相关癌症,如乳腺癌与卵巢癌。双侧或多发:如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罕见癌症:如男性乳腺癌。伴随异常:如皮肤畸形、骨骼异常。多原发肿瘤:同一人患多种癌症。无明显诱因:无吸烟、酗酒等环境因素。

小宇的病例符合发病年龄早和家族聚集两条。林芳虽做过产检,但未进行基因检测,错过了早期筛查的机会。医生安慰她:“遗传只是风险之一,癌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别太自责,重点是现在好好治疗。”

三、孩子喊“疼”,家长别不当回事!

小宇的“脚疼”最终查出骨癌,让林芳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带他看医生!”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可能忽视孩子的疼痛信号,尤其是青少年时期,骨骼快速生长,常有生长痛,容易与骨癌混淆。

生长痛vs骨癌:怎么区分?

生长痛多见于3-12岁儿童,通常有以下特点:

位置:多在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诱因:常因运动过量或生长发育引起。特点:无肿块、无发热,休息或热敷可缓解。时间:多为间歇性,夜间偶发。

骨癌的疼痛则截然不同:

持续性:疼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夜间尤甚。肿块:局部出现肿胀或硬块,可能畸形。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后期表现:可能有病理性骨折、神经痛或腰背痛。

小宇的症状——夜间剧痛、肿块、无法缓解——显然不是生长痛。于胜吉教授提醒:“孩子喊疼,尤其是伴有肿块或不明原因的发热,家长千万别拖,及时就医是关键。”

真实案例的警醒

林医生分享了一个病例:14岁的小明,半年前喊膝盖疼,家长以为是运动损伤,买了膏药贴。半年后,小明走路跛行,查出骨肉瘤已到晚期,错过了手术时机。林芳听后心有余悸:“幸好我带小宇来得早。”

四、家族有癌症史,这5种癌症要当心!

小宇的病,离不开家族癌症史的阴影。如果你的长辈或亲人曾患癌,以下5种癌症尤其需要警惕,及时筛查能救命!

结直肠癌

遗传风险:约20%-30%患者有家族史,最典型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筛查建议:若直系亲属患病,40岁起每年做结肠镜。

案例:林芳的表姐45岁查出结直肠癌,幸好早期发现,手术后恢复良好。

乳腺癌

遗传风险:若一位近亲患病,风险高3倍;两位近亲患病,风险高7倍。

筛查建议:有家族史的女性,35岁起每年做乳腺超声或钼靶。

提示:林芳的乳腺癌提示家族可能有BRCA基因突变,需检测。

胃癌

遗传风险:约5%-10%为遗传性,如弥漫性胃癌。

筛查建议:家族史者,40岁起做胃镜检查。

注意: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也需警惕。

肝癌

遗传风险:不直接遗传,但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增加风险。

筛查建议:有乙肝家族史者,每6个月查肝功能和甲胎蛋白。

预防: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肺癌

遗传风险:部分患者有基因易感性,吸二手烟也增加家族聚集风险。

筛查建议:有家族史且长期吸烟者,40岁起做低剂量CT。

提醒:戒烟是最好的预防。

林芳的母亲患肺癌,她自己有乳腺癌,小宇的骨癌虽不完全由遗传引起,但家族史无疑敲响了警钟。医生建议她为小宇的表亲们也安排基因筛查,防患于未然。

五、有癌症家族史,怎么办?

得知小宇的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林芳既害怕又迷茫:“我们家是不是注定逃不过癌症?”医生宽慰她:“遗传只是风险,不是宿命。科学管理,完全可以降低威胁。”

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以下建议至关重要:

定期筛查

每年进行针对性检查,如乳腺超声、结肠镜、低剂量CT等。

若条件允许,做一次全基因检测,明确癌症易感基因(如BRCA、TP53)。

小宇的病例提示,儿童也需关注家族史,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健康生活

饮食:多吃果蔬,少吃加工食品和红肉。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心态:保持乐观,避免长期焦虑。

林芳学会了做素食沙拉,带小宇散步,母子俩心情都好了不少。

远离致癌物

戒烟限酒:吸烟是多种癌症的元凶。

防辐射:避免不必要的X光检查。

职业选择:避开长期接触化学品或辐射的工作。

干预措施

若检测到高风险基因,可考虑预防性手术(如乳腺癌高危者切除乳腺)。

定期随访,早期发现问题。

小宇的治疗还在继续。化疗后,他的头发掉光了,但笑容更灿烂了。林芳说:“只要儿子能好,我什么都愿意做。”医生鼓励她:“小宇很坚强,你也要加油,你们一定能赢!”

结尾:希望在,爱不灭

小宇的“脚疼”,揭开了骨癌的真相,也让林芳重新审视健康与家庭。癌症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忽视和逃避。林芳的泪水里,有自责,也有觉醒。她开始记录小宇的治疗日常,分享到网上,鼓励其他癌症家庭:“别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孩子有希望!”

骨癌不是绝症,遗传也不是诅咒。科学的筛查、健康的生活、坚强的信念,能为每个家庭撑起一片晴空。愿小宇早日康复,愿林芳的坚强,感染更多人。健康,从来不是天注定,而是我们用爱和行动守护的珍宝。

别让孩子的“我疼”,成为最后的呼救。家长们,多留心,及时查,癌症也能被我们挡在门外。

参考资料

《儿童骨肉瘤诊治进展》,《中华骨科杂志》,2024年。

陆国辉,《临床遗传咨询》,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于胜吉教授访谈,2024年。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