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55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广州老街坊。退休前,他在一家工厂做了30年的车间主任,如今闲下来,最大的爱好就是“养生”。每天早上,他雷打不动地泡上一壶茶,里面总得加点“宝贝”——何首乌、黄芪,有时候还掺点茵陈,说是“补肝养肾,延年益寿”。老王身体底子不错,年轻时扛机器、熬夜都没问题,可最近俩月,他总觉得右边肚子隐隐作痛,脸色发黄,连眼睛都带点“金光”。老伴儿急了,拉着他去医院,医生一查,眉头紧锁:“你这肝功能不太对劲,吃过啥药没?”

老王拍着胸脯说:“没吃西药,就喝点中药调调身子。”他把家里那堆“补药”一五一十报出来,医生听完,叹了口气:“大叔,有些中药不能乱吃。你这些宝贝,搞不好已经上了‘伤肝名单’!”老王一愣,满脸不信:“中药还能伤肝?这不都是天然的吗?”医生摇摇头,给他开了张检查单,还叮嘱:“先停了,查清楚再说。”
老王回家路上,心里七上八下。中药不是“老祖宗的智慧”吗?咋还伤肝了?带着这疑问,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儿——6种中药,或已列入“伤肝名单”,偏偏有人当补品吃。到底是咋回事儿?听我慢慢道来。
中药真能伤肝?别被“天然”蒙了眼先说个事儿,中药不是“万能灵药”,也不是“纯天然无害”。老王这样的想法,其实挺常见。很多人觉得,西药有副作用,中药就安全,吃点何首乌乌发,吃点黄芪补气,多自然多好。可真相呢?《柳叶刀》(The Lancet)2022年一篇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因中药相关肝损伤的病例逐年上升,尤其在亚洲地区,占比高达20%-30%。中国肝病学会的数据更吓人:每年因中药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占了所有肝损伤病例的1/4。

为啥会这样?中药里有些成分,比如生物碱、挥发油,剂量大了,或者用错了人,肝脏就扛不住。肝脏是啥?它是身体的“化工厂”,负责解毒代谢。吃下去的中药,得靠肝脏处理,可要是药性太猛,或者肝脏本身就弱,那这“化工厂”就得“爆炸”。老王这样的“养生派”,一不留神,可能就把自己补进了医院。
那到底哪些中药上了“伤肝名单”?咱们一条条来扒。
这6种中药,伤肝有“前科”1.何首乌:乌发神药or肝脏杀手?老王最爱的何首乌,在中药里算个“明星”。《本草纲目》里说它能“黑须发,益肝肾”,听着多诱人。可现实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早就发过警告:何首乌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2014年到2020年,国内报告了上百例相关病例,轻的黄疸,重的手术都救不回来。
为啥?何首乌里含一种叫蒽醌类化合物的东西,剂量过高或长期吃,会直接毒伤肝细胞。美国《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研究也证实,蒽醌类代谢后,会生成自由基,破坏肝脏结构。老王天天泡茶喝,没个准量,肝脏早晚喊停。
医生提醒:想用何首乌,得找中医开方,别自己乱补。尤其肝功能不好的人,碰都别碰。

老王有个老伙计老刘,关节痛好几年,吃雷公藤片说是“立竿见影”。可没吃多久,他肚子胀得像鼓,查出来是急性肝损伤。雷公藤在中医里治风湿、类风湿挺有名,可它的“副作用”也够狠。
研究发现,雷公藤里的雷公藤内酯,毒性强得很,能让肝细胞“窒息”。《英国医学杂志》(BMJ)报道过,长期用雷公藤的患者,10%-15%有肝功能异常。老刘吃了半个月就中招,可见这药不是随便吃的。
专家说:雷公藤得严格遵医嘱,剂量、疗程都得控死,别当“保健品”使。
3.茵陈:清热解毒?小心“毒”过头老王偶尔加点茵陈泡茶,觉得“清肝火”效果好。可医生一听,皱眉了:“这玩意儿乱吃,肝火没清,肝先废了。”茵陈在中医里治黄疸、湿热,可它含的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过量会刺激肝脏。
中国药学会统计过,茵陈相关的肝损伤案例不算少,尤其是自制药酒、泡茶的人群。国外《临床药理学杂志》(Clinical Pharmacology)也提过,茵陈代谢负担重,肝弱的人吃了,后果堪忧。
医生叮嘱:茵陈是药,不是茶。别没事就喝,伤了肝才后悔。
4.黄芪:补气圣品?过量要命老王觉得黄芪是“万能补药”,天天炖汤加一把。可医生警告:“补过头,肝也受不了。”黄芪补气没错,但它性温,长期大剂量吃,容易“上火”,让肝脏代谢压力翻倍。
《中医杂志》有研究说,黄芪过量可能诱发肝纤维化,尤其本身有脂肪肝的人,更得悠着点。国外数据也显示,补气类中药滥用,肝损伤风险高出20%。老王这把年纪,肝功能本来就下降,再猛补,等于“火上浇油”。
建议:黄芪得因人而异,别当饭吃。

老王听人说土三七能治跌打损伤,家里常备。可这东西跟正宗三七不是一回事儿。土三七含吡咯烷生物碱,毒性强,伤肝伤肾不在话下。国家早就禁了它的药用,可民间还有人偷偷用。
《中华肝病学杂志》报道过,土三七引发的急性肝衰竭案例,时有发生。有人拿它当补品,结果补进了ICU。老王听完,赶紧把家里的扔了。
提醒:别认错“亲戚”,土三七碰不得。
6.苍耳子:治鼻炎的“隐形炸弹”老王有个老邻居,鼻炎多年,用苍耳子泡水喝,说是“通窍神器”。可没多久,他皮肤黄得像蜡,查出肝中毒。苍耳子含毒蛋白和生物碱,剂量稍大,肝细胞就“挂了”。
《药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研究说,苍耳子的肝毒性早在动物实验里被证实,人类案例也不少。医生直摇头:“这不是药,是雷。”
忠告:苍耳子别乱试,伤肝不值当。
老王的检查结果与反思老王做了肝功能检查,结果出来,转氨酶高了两倍,医生确诊是轻度药物性肝损伤。他吓得一身冷汗,赶紧把家里的“补药”停了。医生给他开了护肝药,还叮嘱:“以后吃中药,别自作聪明,得找大夫开方。你这肝,还能救回来。”

老王回家后,跟老伴儿感慨:“早知道中药这么‘厉害’,我就不瞎折腾了。”他开始老老实实听医嘱,每天喝点绿茶,吃点清淡菜,过了一个月,脸色居然好转了,连肚子痛都少了。
为啥有人当补品吃?误区在这儿为啥何首乌、雷公藤这些上了“伤肝名单”的中药,还有人当补品?这背后有几个坑。
一是“天然无害”的错觉。中药从植物里来,大家就觉得安全,可忘了“剂量决定毒性”。二是偏方文化。老王这样的,爱听街坊邻居推荐,觉得“老方子”靠得住,却不知体质不同,效果天差地别。三是不懂搭配。中药讲究君臣佐使,随便乱吃,药性冲突,肝脏先遭殃。
专家提醒:中药不是保健品,用前得问清楚——你的肝,受得住吗?
你的“补药”安全吗?老王的故事,是个教训。何首乌、雷公藤、茵陈、黄芪、土三七、苍耳子,这6种中药,或多或少有伤肝“前科”,可偏偏有人拿它们当“宝贝”。养生没错,但得有章法。别让“补药”变“毒药”,伤了肝才后悔。

下次想试中药,别急着下手。先找个靠谱中医,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毕竟,肝只有一个,健康比啥都值钱。你说呢?
参考文献
“中药相关肝损伤的全球趋势”,《柳叶刀》(The Lancet),2022年。
“何首乌致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2020年。
“雷公藤的毒性与临床应用”,《英国医学杂志》(BMJ),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