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土地市场炸锅了!
阔别了很久的“地王”现象,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密集轮动式闪现,隔几天就刷新个单价记录。
一线强二线城市稳稳踩上了楼市回暖的风火轮。
但楼市的暖意,和房企正在交卷的2024年报比起来,却是一个在春天,一个还在冬天。
2024年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降低28.1%;
超70家上市房企逾七成亏损,盈利者不足三成;
即便是盈利的少数派,也承受着利润下滑的压力。
业绩与市场之间的阶段性温差,是行业在低位调整期奋力爬坡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去库存、保交付、好房子三道必答题下面,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三大关键指标逆转
新房去化周期迎来拐点
库存的低点,往往是房价上涨、行业上行的起点。
很多地产人将2024年与2014年作类比,同样的政策环境宽松度、同样的新房库存高企、同样轰轰烈烈的去库存行动……
此轮持续三年的去库存行动,终于在2024年底迎来喜人的变化。
来自易居的报告显示,2024年12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规模为45265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4%,同比减少10.4%。
按照同比指标,这一库存规模已经连续23个月下降,12月份的降幅首次为两位数,说明库存消化力度很大。
克尔瑞监测的三大库存核心指标,也出现了实质性的好转:
广义库存面积在2024年由升转降,年末库存规模同比下降1%;潜在库存即未开工面积维持在53亿㎡的规模不变;狭义库存2024年末较2021年末下降5%。
数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去库存周期拐点已现,希望越来越近了。
面对压降行业库存风险这道必答题,保利、中海、华润、龙湖、金茂等头部房企为行业做出了积极表率,在保证盘面安全、品质交付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销售去化,助力去库存进程。
业绩会上,龙湖集团管理层特别强调,龙湖不会为了卖一套房子不顾一切地压低价格,“我们在现金流管理上比较有主动权,在销售上可以根据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去年不断去化存货,由存货去化产生的亏损当年已经消化。”
2024年,龙湖集团实现地产开发合同销售1011.2亿元,对应销售总建筑面积为712.4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西部两大区域为龙湖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销售业绩,并且一二线城市销售占比超过90%——高能级城市深耕优势显现,奠定了未来业绩增长动力。
交付赛道的“10万+”房企
撑面子也要看里子
新时代的优质房企,既要答好去库存这道题,更要做好“保交楼”成绩单。
过去一年,TOP50房企合力交付了近304万套房子。交付大户依旧是碧桂园,38万套;中海、保利、万科、龙湖等基本维持10万+套的交付量。
交付数据背后,是房企综合能力的考验:从安全稳健基本盘,到项目系统化管控,如何有效保证全盘交付节点,实现如期交付,甚至是提前交付。
另一方面,应对历史级的交付规模,没有人才、技术、经验等的沉淀,很难保持交付品质,保证美好生活的愿景不变形。
这方面,龙湖的答卷值得参考。
2024年,龙湖在全国43座城市共计交付120余个项目,约10万套品质房源,其中20%的项目实现提前一个月以上交付,交付满意度高达90%。
御湖境产品系的集中交付,为龙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上海松江御湖境去年8月提前交付,楼体立面时尚线条与超高窗地比例,与园区绿化景观巧妙呼应,令业主惊叹点赞;年底,北京顺义御湖境、成都怡心御湖境、泉州晋东御湖境以品质细节和实景兑现,实现了高分交付。
从累计100万套的交付实践中,龙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新交心”智善交付体系,并不断创新和升级,给予业主更加人性化的交付体验与全生命周期的品质服务。
在交付这条赛道上,龙湖是面子和里子都有的模范生代表。
优等生总能提前预习
打好有准备之仗
如果说去库存、保交付,更多是对行业过往问题的修正,那么官方号召“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则是对行业长远未来的主动出击。
2024年,“好房子”赛道已经挤满了优质房企的身影:龙湖推出全新产品线“观萃”,越秀地产发布16条好产品标准,华发股份发布“科技+好房子产品体系技术标准”——
多年来潜心于产品力升级的房企,又一次赢得了上台发言的机会。
作为全国首个“好房子”样板项目,龙湖观萃去年4月亮相北京“好房子”设计大赛,其多个突破性创新设计,如试点首层架空、风雨连廊、错层阳台等,成为“好房子”的新标准得以在全北京推广实行。
与此同时,龙湖也将观萃作为“好房子”的载体,向其他热点城市布局落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上海观萃拿地后7个月三次开盘已近清盘,刷新上海五大新城的销售速度记录;成都观萃2024年内开盘并实现清盘。
在真正的好房子面前,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不执念于规模导向的龙湖,其地产开发在精准投资的基础上,针对客户需求精进产品、提升品质,得以在持续轮动的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新出炉的Q1数据看,百强房企1-3月销售操盘金额7333亿元,同比降低5.9%。
业绩大势的拐点似乎还没来,但我们有理由期待,持续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市场复苏动力共振下,行业的拐点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