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冰美式,晚上褪黑素!”褪黑素真是拯救睡眠的“神药”吗?

清汛康康 2025-04-19 03:58:54



“白天冰美式,晚上褪黑素”成了现在不少年轻人的“标配”。

近几十年来,市面上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很多,其中,褪黑素因其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反弹率低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青睐,把它当做拯救睡眠的“神药”。

其实,很多人对褪黑素是一知半解,以致盲目跟风,危害身体健康。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褪黑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什么是褪黑素

褪黑素是人体内调节昼夜节律的核心物质,主要任务是让全身的“子时钟”与大脑的“主时钟”(视交叉上核)精准同步,并指挥睡眠-觉醒周期的切换。

松果体作为褪黑激素的“生产工厂”,有严格的昼夜分泌规律,白天的分泌量仅为夜间的1/10。当光线减弱时,松果体大规模合成褪黑素,促进人体进入睡眠模式。

褪黑素分泌不足有哪些原因

1.年龄增长

褪黑素的分泌量从35岁开始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0%~15%,老年人的分泌量仅为青年时期的10%左右,这与松果体钙化、萎缩有关。

2.光照干扰

夜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蓝光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通路抑制褪黑素分泌。

3.作息紊乱

长期熬夜或作息不规律会打乱生物钟,导致褪黑素分泌节律异常。研究发现,持续晚于11点入睡会显著降低褪黑素峰值水平。其次,白天长时间补觉(如午睡超过30分钟)也会抑制夜间褪黑素分泌。

4.松果体病变

松果体钙化、肿瘤或外伤会导致分泌功能受损。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松果体体积缩小与褪黑素锐减密切相关。

5.内分泌系统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干扰褪黑素合成;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或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加剧褪黑素分泌不足。

褪黑素适用于哪些睡眠障碍患者

1.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障碍

1)时差反应综合征:褪黑素被证实对向东跨越2~5个时区(如亚洲飞欧洲)的旅行者效果显著,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白天嗜睡和疲劳。最新研究显示,睡前1小时服用0.5~5毫克褪黑素能帮助重置生物钟,加速适应新时区。

2)轮班工作睡眠障碍:对于夜班或倒班人群来说,短期服用褪黑素可改善睡眠质量。研究发现,服用1~3毫克褪黑素可提升日间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

3)睡眠相位延迟/提前障碍:睡眠相位延迟(夜猫子型)者傍晚服用小剂量(0.3~0.5毫克)褪黑素可提前入睡时间,帮助患者逐步回归正常作息。睡眠相位提前(早醒型)者早晨服用褪黑素可延迟生物钟。

2.褪黑素分泌不足型失眠

1)老年性失眠:55岁以上人群短期补充0.5~2毫克褪黑素可缩短入睡时间20~30分钟,且耐受性优于传统安眠药。《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褪黑素缓释片(2毫克)作为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失眠的的二线治疗方案。

2)特定疾病相关失眠: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者睡前30~60分钟服用褪黑素(起始0.5~1毫克),可减少夜间肢体活动和梦境暴力行为,尤其对合并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患者效果显著。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多动症儿童伴睡眠障碍患者,短期低剂量褪黑素(0.5~1毫克,睡前30~60分钟服用)可改善入睡困难,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服用褪黑素有风险

由于褪黑素代谢特别快,平均1小时左右就被分解得差不多了,且口服的褪黑素大部分会被肝脏分解,真正能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的不到10%,长期使用需警惕以下风险:

1.松果体产生惰性依赖,提前“减产停工”,导致自身分泌能力下降。

2.导致白天困意频发、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开车犯迷糊。

3.女性雌激素紊乱,引起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这些人群远离褪黑素

1.免疫性疾病患者

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人群,褪黑素像免疫系统“兴奋剂”,会促使免疫疾病复发或加重。

2.青少年

青少年的松果体正处于发育阶段,随意补充褪黑素,可能干扰其发育,让生长激素提前“退休”。

3.孕妇或哺乳期女性

褪黑素对于胎儿的安全性研究较少,但褪黑素会经乳汁分泌,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引起婴儿嗜睡。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褪黑素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呼吸暂定时间延长,缺氧加重。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神经病学科 主治医师 聂晶晶】

【指导专家:副主任医师 王玮】

【编辑:sanx 】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