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赤伶》中短短一小唱段,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缩影,而“商人”这一阶层向来都是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
爱国华侨张鸿南就是这样一位胸有丘壑、心怀天下的成功商人。张鸿南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一个名叫松口的小镇里,他没能像宋濂那样,虽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仍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他只能辍学经商,帮助家中维持生计。
事实上,张鸿南与兄长张煜南的第一次“创业”进行得也并不顺利。那时,穷的不只是一个家,而是一个镇,甚至是一个县,他们的米谷生意因为缺少顾客导致经营亏损,终以破产失败告终。
那时,福建、广东等地区从明朝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多因为躲避灾荒而迁徙打工、走海上丝绸之路经商这两种目的。张煜南做生意失败后,并没有原地躺平听天由命,而是受到了华侨先辈的感召,独自一人到巴达维亚闯荡。
在宗族关系的加持下,张煜南投靠了族亲,也就是后来的葡萄酒大亨张弼士,在他手下做事打工。在这一阶段,张煜南熟悉环境,不断积累人脉,一直在寻找商机。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他不想再做“打工人”,决定自己单干,再次创业。
张煜南选择了当时为荷兰殖民者经略的苏门答腊棉兰地区作为自己事业蓝图的起点,等稍站稳脚跟后,他便与张弼士合资开办笠旺公司、合伙开设日里银行,还创办了万永昌商号。从垦荒种植经济作物,到调剂全埠金融,专门营销各类商品,在棉兰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就在张煜南出国之后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了。兄长漂泊在外,家中经济困难,父亲的猝然长逝,在多重打击之下,张鸿南深感壮志难酬。经过深思熟虑,他将年迈的母亲托付给其他兄弟姐妹,年仅18岁的他坐上了驶向南洋的航船。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一望无际的波涛粼粼,海上数月的航行时光磨砺了少年的意志,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张煜南棉兰经商期间,他展露出来的非凡的经商天赋与实力受到荷兰殖民者的赏识,因为他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点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张鸿南到棉兰后担任起企业总管的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与人格魅力,他也逐渐被当地华侨社会所接纳,后来兄弟二人分别任职华人甲必丹和华人雷珍兰。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两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闯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公司规模一天天扩大,逐渐遇到了瓶颈期,两兄弟得知在西甫兰有一处大型种植园因经营不善被主人急于转手,于是张鸿南当机立断,买下了这座种植园。另外,他还雇佣了一名荷兰人任种植园总管一职,从此张鸿南成为了第一个拥有橡胶园并雇佣白人的华侨种植园主。
在棉兰逐渐站稳脚跟后,张鸿南和他兄长就开始回馈当地的百姓。他们创办教本学校、为中华学校捐款,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东南亚地区气候潮湿,多蛇虫鼠蚁,因医疗资源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当地很多百姓都受到没钱看病甚至有钱也没处看病的困扰,于是他们就捐款建“济安医院”免费救治病人,甚至还专门捐了一所医院用于收容麻风病人,对当地医疗发展功不可没。
“要想富,先修路”,一座沟通两地的大桥很多时候就是闭塞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的第一步。棉兰日里河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程度上便利了交通,同样使兄弟两人在当地的声望水涨船高,种种善举义行也让两人的社会地位逐渐稳固,从而有了转向国内,救国救民的可能。
弱国无外交,在狼烟四起的近代中国,连维护领土主权领土完整都尚且做不到,维护从事外贸的商人的利益就更是痴人说梦。一次张鸿南随张弼士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的途中,受到了德国邮船公司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便创办了裕昌、广福两家航运公司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尊严。后来张鸿南又参与认购在巴达维亚的中华银行三分之一的股份,自此他的事业远拓至爪哇岛。
张鸿南思虑周全的性情、雄厚可靠的势力、族亲关系的联系以及他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他很快进入了张弼士选择产业接班人的名单之中。
1897年,清政府邀请张弼士回国筹办中国通商银行,于是,在张弼士回国前,他将自己在东南亚的一切企业委托给张鸿南代管,此举让张鸿南兄弟瞬时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华侨财团之一。
1895年,张煜南继张弼士后出任中国驻槟榔屿副领事,从此,张氏兄弟支援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大动作”也逐渐开始施展拳脚了。
清政府倒台前,张氏兄弟捐款海军增强军备力量,出资顺直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助学松口中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筹办教育等等。推翻清廷后,张氏兄弟带头倡导“实业救国”,拒绝腐朽的“三座大山”的压迫。此外,张鸿南还私人捐款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如果没有张鸿南等南洋爱国企业家的倾囊相助,革命道路想必更加难闯。
因修建潮汕铁路、支援家乡建设,张煜南在当时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接见。在詹天佑的帮助下,由张氏兄弟出资修建的第一条纯商办铁路正式竣工,至被日本侵略军破坏为止,潮汕铁路共运行了33年之久,居功甚伟。
如今的韩江三角洲平原上仍有一条笔直的公路,贯通潮州汕头,这条公路的路基就是当年的潮汕铁路,闭上眼睛站在这条公路上静静地冥想,恍惚间似乎能看到当年朝汕铁路上的蒸汽滚滚。
中国这头雄狮即将要苏醒,而张煜南却垂垂老矣,于1911年在棉兰病逝。他去世后,张鸿南继承了兄长所有产业,并继任棉兰华人甲必丹,后又升为棉兰华人玛腰,将东南亚的实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往后的岁月中,他也从未停止过对印尼多地区百姓的关怀,始终致力于中国实业救国的第一线。
在张鸿南去世后,印尼各地的许多百姓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怀着崇敬的心理目送这位异族善人的离去。尽管他们之间没有种族血脉之连,但数十年的陪伴与相处让他们之间也有了深厚的情谊,或许这也是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所独有的温暖与光明。
旅居印尼多年,张鸿南娶了一名欧洲美女为妻,他的后代也世代生活在印尼,种族交融间,如今已经没有了华人长相。且他的后代们大多数也不会说汉语,但是提起张鸿南这段华侨商人实业救国的经历,子孙们仍然津津乐道,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