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4月16日发布75周年校庆公告,其中提到“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的金融大学目标全力奋进”。此前,《广东金融学院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该校要“争创国内第一所金融大学”。

认识一个人,总是从名字开始。认识一所学校,也是如此。校名,是一所学校的门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变动都标记着学校的历史新坐标,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新生,以至于有人戏称,有些高校的“改名”,是“改命”。
高校更名,最常见的便是从“学院”升格“大学”。一字之差,但这一步对学校的影响从佛山大学(此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后的首次招生可见一斑——在招生计划大幅度增加13.56%的情况下,该校录取分数取得历史性跨越,普通物理类专业全部超特控线录取,最低排位较更名前一年大幅跃升约5.3万位;普通历史类全部进入2.2万位,最低排位较更名前一年大幅跃升约1.5万位。
一所高校,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改名?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如果仔细研究“改名”条件,不如说是先“改命”,才能“改名”。
本文将介绍最近几年部分准备更名的高校,也一起来看看那些已更名的高校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有哪些亮眼表现。
更名,要求严格
《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学科类别、教学科研水平、隶属关系、所在地等确定名称,实行一校一名制。
校名可以说是对高校的区域定位、学科特色、办学层次、服务面向的集中反映。更名当然并非易事,要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前提是得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等各方面实现全面跃升。

汇总了部分近几年准备更名的高校情况。结合这些学校近年的发展,其中很多学校距离升格大学只差“临门一脚”。

硕士点数,达标
硕士点,是衡量一所高校能否从“学院”升格“大学”的关键之一。《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称为大学的学校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达标这一条件的高校并不在少数,奋力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中原工学院,已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远超“10个硕士点”的基本要求。除了中原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新乡医学院等高校也已获批20个以上硕士点。
已是湖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湖南理工学院,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湖南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此前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该校已基本达到“学院”更名为“大学”的设置标准,待其独立学院南湖学院转设成功后,即可按程序申报更名为“大学”。好消息是,今年3月,教育部发函同意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转设为岳阳学院,同月省教育厅便发布公示,将学校更名事宜提上日程。
教学成果,突破
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根和本。在教学水平要求上,“大学”的标准也比“学院”更严苛,要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作为原航空工业部在全国布局的6所院校之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力争建成河南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2022年至今,郑州航院的变化不可谓不大。除了硕士点增至28个,基本构建了完整的航空航天大学学科学院体系,学校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立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历史上零的突破。一所准“航空航天大学”已经崭露头角。
科研水平,攀峰
《2025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提到:争取绍兴文理学院更名绍兴大学。被寄予本市第一所“大学”厚望的绍兴文理学院,2024年科研水平再攀高峰。这一年,学校共有2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获批面上项目9项,青年基金项目14项,总资助经费863万元,面上项目立项数较上一年翻两番,立项数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立项数翻番的底气,学校现有包括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共16个。近五年,学校教师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项。对照设置“大学”规定的“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这一条件,绍兴文理学院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更名有底气,更有信心。
已更名的高校,发展如何?
那么,近五年成功实现“学院”到“大学”升格的学校,又亮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2025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嘉兴大学、浙江科技大学、佛山大学领跑新更名大学,位居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前250名,理工类“新大学”集中涌现,一批新生“医科大学”拔节生长,师范类、体育类、中医药高校在更名大学的新坐标上再谱新篇。
注:本文所称“近五年实现升格的高校”指对比2020年6月和2024年6月教育部两次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学校名称从“**学院”变更为“**大学”的高校。

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
南湖畔,红船旁,2023年11月,浙江嘉兴市迎来本市第一所本科大学——嘉兴大学。这所大学的成功更名和快速发展与嘉兴这座城市的支持密不可分。2019年,为支持嘉兴学院提高办学水平、创建“大学”,嘉兴市设立9亿元创建嘉兴大学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硕士点、重点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成果等多方面建设培育。
对嘉兴大学而言,2020年是尤为不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迎来新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专家陆军。院士掌舵地方高校,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动力——2020、2022年接连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在2023年由陆军院士牵头申报,首次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嘉兴大学连续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几年稳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20名左右。

扎实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同样扎根之江大地办大学的浙江科技大学,40多年来坚持走“德国模式、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继2024年首次挺入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250名,位列主榜第231名之后,浙科大今年再进5名。这得益于学校长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下的功夫。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概念的源流,浙科大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五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2023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办出了扎实的工科教育。
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在近五年更名大学成功的高校中,佛山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已在2024年跻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拿下机械工程、畜牧学两个博士点的佛山大学,是佛山唯一的公办本科高校,服务地方需求是其建设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制造业重镇,佛山经济总量超万亿元,是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面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佛山大学布局先进制造学科群、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坚持科研创新“顶天”,产业实践“立地”,涌现出一批“专利大户”。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佛山大学师生申请专利总数7500余件,授权专利数达3200余件。近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43项,孵化了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六年荣获国家唯一面向产学研结合最高荣誉奖。

佛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实现“升大”“申博”双喜临门的还有福建理工大学。近年来,福建推动一批理工类高校和以理工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争先进位,对理工类高校的支持有目共睹。作为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福建理工大学以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建设为牵引,连续2年科研到账经费超1个亿、实现五年持续增长,反哺福建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近两年毕业生留闽率超过60%,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添砖加瓦。
“改名”对高校的确重要,毕竟大部分人的心中,依然秉持着朴素的“以名识校”的择校标准。但对高校来说,“改名≠改命”才更应该入心入脑。更名大学是路径而非目的,谋求发展才是根本。况且,谁又能说小而精的“学院”比不得大而全的“大学”呢?把实力提上去,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