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孙子谈“皇姑屯事件”:从那天起,张学良变成了一个大人

榴花照眼明 2025-02-11 20:08:59

1928年6月4日,身在北京的张学良正忙着给自己举办二十七岁的生日派对时,忽然从电报中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

他的父亲张作霖,在乘坐火车返回奉天的途中,遭到炸弹的袭击,已不治身亡。

心怀悲愤的张学良,在众人面前强忍自己的哭声,星夜返回东北,在张作霖的死讯公布之前,秘密继承了“东北王”的位置。

张作霖的孙子,张学良六弟张作浚之子:张闾实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不禁感慨:皇姑屯过后,大伯一夜之间从“少公子”长成了一个大人。

张闾实忆张学良:比起军人,他更适合做医生

张学良一生共育有4子1女,但有3个孩子早早夭折,这让晚年的张学良对侄子张闾实十分疼爱,经常和他讲述起自己历经坎坷的一生。

当后世的人们询问张闾实,究竟如何评价自己的伯父时,张闾实总会说道:“大伯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比起军人,他更适合做医生。”

1919年,在张学良的主动请缨下,张作霖将他送到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张学良从此踏上了自己的军伍生涯。

虽然张学良时常以“花花公子”的少帅形象示人,但在军事上,张学良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讲武堂炮兵科共有4次考试,张学良累计3次拿下第一名。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张作霖的两路军马被吴佩孚击溃,只有张学良所带的东路军,是唯一一支没有垮掉的部队。

得知儿子在前线为张家人争口气的张作霖,顿时感动不已,萌生出让张学良整顿东北军,后续接自己班的念头。

然而,入伍仅3年的张学良,就流露出了对战争厌倦的念头。

据张闾实回忆称,张学良曾在东北遇到一名乞讨老妪,张学良见她可怜,就把馒头给她吃。

张学良问老妪,为什么在外乞讨,家中没有亲人了吗?

老妪答道:连年打仗,自家的娃都被抓到前线了,剩下我们这帮老骨头,哪还有力气生活。

听闻老妪一番话的张学良,不禁潸然泪下。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挥师北上,讨伐张作霖。张学良建议张作霖趁早退出关内,力求和平统一,内战绝对不能再打了。

张作霖听后勃然大怒,说:

“你小子就爱拆我的台!我是陆海空三军大元帅,中国还没统一,为什么说不打就不打!我看你快要被孙大炮的三民主义吓破胆了!”

得知父亲不愿撤兵的张学良,只好悻悻离去。可张学良并不知道,这将是他和父亲的最后一次争吵。

皇姑屯事件后,东北“少帅”一夜长成大人

尽管张作霖不愿撤兵,但在国民革命的历史大势所趋下,他还是不得不向蒋介石通电求和,并在1928年6月3日夜乘火车返回奉天。

张作霖不知道的是,虎视眈眈的日本此时已对他动了杀机:倘若张作霖听命于南京国民政府,那么日本在东北的各项利益将荡然无存。

为了阻止中国的和平统一,日本在张作霖返回奉天的必经之路:皇姑屯站埋好当量为120公斤TNT的定时炸弹。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27分,皇姑屯的日军炸弹准时爆炸,张作霖被当场炸伤,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当场殒命。

被炸伤的张作霖立即被人秘密抬回府邸,接受治疗,但怎奈当时的张作霖已经伤势过重,难以挽回。

关于张作霖去世前的遗言究竟是什么,民间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张作霖对二太太说:“叫六子回来,告诉他以国家为重!”

但张闾实称,这些其实都是演绎和传言。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张作霖的喉咙被弹片切断,一句话也没说就咽了气。

当时的张学良,还在北平忙着自己的生日派对。当从电报中得知上午9:30张作霖过世的消息后,他就在北平的万字廊剃了个光头。

参加生日派对的人都纳闷,张学良生日那天,他为什么要剃一个光头,但已经有人预感:恐怕是有大事发生。

张学良此举,正是为了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秘密潜回奉天。

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后的一星期里,民间就已有张作霖身亡的传言,张学良为的就是不惊动日本人和蒋介石,稳住东北局势。

临行之际,张学良还特地打电话给在山东前线的张宗昌,告诉他皇姑屯被炸,张作霖只是受了点轻伤的“假消息”,以此迷惑张宗昌身边的日本顾问。

6月17日晚,身穿灰色军装的张学良,跟着一队大头兵踏上“闷罐子”车,于次日抵达奉天。

在张学良的“瞒天过海”之下,他出人预料地平稳地接过了“东北王”张作霖手中的权柄,正式开启了东北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此举,让当时的蒋介石、日本人都感到惊叹,张闾实说:“皇姑屯事件后,大伯从一个公子变成了一个大人,他心里一定很挣扎,我们感觉得到。”

悲情英雄,一生不提西安事变

返回奉天之后的张学良,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东北的未来。

他拒绝了杨宇霆在蒋介石和日本人之间“坐地起价”的建议,在1928年12月29日,通电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史称“东北易帜”。

自此,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称: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是他为数不多做过正确的事。

张闾实称,回顾张学良的一生,他算得上是一个“悲情英雄”。

他选择东北易帜,本想促成国家统一,避免内战,却未曾想到蒋介石并非是一个值得托付的领袖。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是酿成“九一八”悲剧的原因之一。听信蒋介石,配合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也是张学良一生最大的错误。

失去东北的土地后,张学良的一生都在悲愤中度过。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剿共”忍无可忍的张学良,最终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

周总理虽然称张学良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但张闾实称:晚年的张学良,几乎从未和他们提起过西安事变,对他来说,这些“九一八”之后的荣誉,更像是他心头的一块伤疤,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海外网:2017-01-24:张作霖被炸死 张学良为何13天后才返回奉天

辽宁日报:2010-03-08:张作霖之孙张闾实:回乡是父亲与大伯的共同心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