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终于回应了!遇难者父亲表示不满看了事故梳理线小米做的对

青梅旭史 2025-04-03 17:06:29

为什么不联系家属?明明握紧了方向盘,为何还是躲不过死神的来临?

7分钟的警报,4秒的生死瞬间,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三名年轻女性的生命戛然而止......

面对这遇难者家属的诸多不满,雷军终于发文回应了,只是读完全文后却让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技术神话与生命悲剧的残酷对比

3月29日夜间,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严重事故,撞击水泥护栏后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身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启用了NOA辅助驾驶功能,行驶速度高达每小时116公里。

系统在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后开始减速,并连续发出警报,持续了七分钟之久。在此期间,系统曾发出轻度分心和脱手预警,提醒驾驶员握紧方向盘,但是事故还是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系统发出警报后,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非常短,仅仅几秒钟。虽然驾驶员在两秒内迅速控制了车辆,但是车辆依旧以每小时97公里的速度发生了碰撞,酿成了惨剧。

事故发生后,车辆自带的紧急呼叫系统立即联系了急救中心和车主,争取救援时间。遗憾的是,当急救人员赶到事故现场时,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悲剧无法避免。

技术引发争议?

小米一直宣传的电池倒置技术,这次事故中没能阻止火势,反而显示出高速碰撞下的安全问题。数据显示,多数电动车起火事故都因电池变形超标。这次SU7的碰撞速度远高于实验室标准。可见这件事情孰是孰非如今还无法妄下结论。

除此之外,车主手册里提到的机械应急拉手,在车辆断电变形后无法使用,这个问题和2024年多款电动车因断电导致车门无法打开而被召回的情况类似,电池包在撞击后的安全问题,以及车辆断电后应急措施的可靠性,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系统发出警报到事故发生,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四秒。这段时间对于驾驶员而言,要完成观察、判断和操作,非常紧张。

尤其是一位驾照刚拿到两年的年轻驾驶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难度可想而知。这样的时间限制,对驾驶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撇清责任?

痛失亲人的家属们,除了沉浸在悲伤中,还对小米公司的后续处理方式非常不满。小米方面没有主动联系家属表达慰问,仅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系统交互记录。在他们看来,这并非诚恳的道歉,反而像是小米公司为了撇清责任而提供的证据。

失去女儿的父亲悲痛地质问:“为什么不主动慰问?那个爱笑爱自驾游的女孩,生命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恐惧?”这不仅触动了关心此事的大众,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刻思考。

真正目的

当网上的舆论声越来越大时,小米第一时间也出来做了回复。

首先对于不联系家属一事,小米直言碰撞第一时间就联系车主,但了解到并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至于涉事车辆到目前为止小米并没有接触,因此有些事情并不能定性。

而这一连串带时间的回应足以见得小米并没有网传推卸责任,相反小米的处理则非常理性。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小米SU7事故的发生,不仅暴露了车辆的技术问题,更反映了智能驾驶行业在安全意识上的偏差。各大车企的发布会喜欢强调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城市领航辅助等先进技术,仿佛智能驾驶很快就能全面实现。

然而,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在实际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暴露出技术的不成熟。这种技术参数的堆砌,掩盖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不足,营造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氛围,与真实的路况差距较大。

实验室里完美的测试数据,并不能等同于现实道路上的绝对安全。让人更担心的是,一些车厂常常把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说成“自动驾驶”,销售人员也用“解放双手”来吸引顾客,使得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产生错误的认识。

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辅助驾驶并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开车的人仍然需要时刻注意路况,并且准备随时接管车辆,保证行车安全。这使得驾驶员有可能过于依赖辅助驾驶系统,反而忽略了路面情况,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数据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冲突

事故发生后,小米很快组建了调查团队,积极向警方提供了各类数据和证据。

雷军也在微博上公开表态,承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小米都不会推卸责任。小米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小米SU7爆燃事故犹如一声警钟,提醒整个智能汽车行业。这起事故不仅暴露了技术问题,更反映出安全意识、用户引导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追求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重视驾驶安全,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认真思考。

这次事故提醒我们,发展智能汽车不仅要追求技术,更要关注用户的安全体验。只有这样,智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结语

毫无疑问小米用专业的时间线向大家告知了自己这些天的所有行为,以此来堵住网上质疑的声音,但即便如此,未来的智能驾驶技术却好像依旧让人深深担忧......

信源:

潇湘晨报.2025.04.01.《雷军深夜回应“小米汽车高速爆燃”事故》

澎湃新闻.2025.04.02.《雷军下场回应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智驾当直面阶段性不足》

0 阅读:7

青梅旭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