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掀起一股“全民智驾”的热潮。但智能驾驶汽车“高歌猛进”的同时,相关事故也越来越多。最终,相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新规来整治这个乱象。
这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最近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化对汽车智驾的管理。无独有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也发布与“智驾安全”相关内容,提到虚假宣传自动驾驶,或面临2年以下刑期。
随着国家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我们或许能看到更理性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路线。
01
工信部整顿,智驾宣传乱象叫停
近几年,智能驾驶一直都是车企的主要卖点。但这些智能汽车的智驾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消费者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其实这些都需要官方更科学的管理,让更多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4月16日晚,工信部发布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公告发布后,网络上传出了一张疑似与此次会议相关的内容截图。
从此前已经发布的内容和网络流出的会议纪要来看,工信部对智驾方面的要求和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内容:明确要求车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并强调对产品准入、软件升级及安全责任的刚性约束。
此外,官方还限制了部分功能的使用,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功能;还要求车企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对汽车的控制,比如加入人脸识别、不允许启动智驾时座椅调成平躺状态等。
这场整顿风暴过后,会直接冲击部分车企的“激进策略”。此前,行业中存在不少夸大宣传驾驶辅助系统的事件,回想过去一段时间的新车发布会,车企在展示车辆智能行驶的时候,往往将能力和效果“吹上天”,甚至还有车企将最初采用的L2级辅助驾驶改为L2+、L2.9等词汇,让消费者无法直观了解车企的智驾级别。
车企夸张宣传智驾功能的后果,就是频发的交通事故。小米、蔚来等国内头部新势力品牌,都出现了因智驾造成的车祸。若再不对智驾行业加以限制,智驾可能会造成更多事故发生,导致国内消费者不信任车企的智驾技术,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02
车企求变,技术竞赛回归理性
工信部此次会议显然是对目前智驾宣传乱象的系统性回应。虽然官方尚未明确智驾新规的落地期限,但是从各大车企的动作来看,部分车企已经在官方宣传中,响应了监管部门的号召。
面对当前车企对于智驾过度营销的现状,岚图汽车CEO卢放在L3智能架构技术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阶段,针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夸大等乱象,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本质上是对用户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他认为,在传播方面,不能因为车辆配备了多个激光雷达,就将其定义为L3级。车企应该给用户一个正确的认知。
实际上,自年后诸多安全事件发生以来,不少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方面已经变得更加谨慎。例如,在刚刚举办的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的表述有了很大变化,更强调安全、可靠、便利等关键词,其中“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还被余承东反复强调过多次,也贯穿了这次的发布会全场。
日前,鸿蒙智行还发布了全民出行安全倡议,旨在呼吁大家“遵守交规、文明出行、安全智驾”,希望跟消费者一起建造一个更安全的智慧出行生态。相信,随着各大头部车企“带头”,越来越车企在智驾宣传方面会更规范。
除了车企要规范自身行为之外,作为消费者,也应该了解智驾系统的使用方法。例如,了解系统在何种情况下会自动退出、如何正确使用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等。只有充分了解系统的功能和限制,才能在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因误用而导致的安全风险。
此次监管部门按下冷静键,本意并非遏制智驾的发展,而是给消费者系上安全带。智驾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驾驶员长途出行时的疲劳,提高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但滥用智驾却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所以,只有消费者正确使用、行业规范发展,智驾技术才能有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