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粟裕第4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他在电文中称:“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尽管粟裕用词婉转,言语谨慎,但他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战,足以证明他的判断和决心。
毛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因为自己权衡了3天也无法拍板,决定让他来到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这就有了粟裕急赴河北献策的一幕。
此时,谁也料不到,中原战局乃至全国战局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后来我军竟真的将蒋介石军队的主力全歼在了长江以北。
粟裕是我党培养出来的高级指挥员,一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是毛主席口中“我最会带兵打仗的战友”,在军事上的天赋和才能世所罕见。
粟裕的成功离不开一点,那就是他总是能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党的最大利益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考虑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
这是他成为“军神”的根本,也让他在1948年4月,明知渡江决心势难扭转,仍第4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异议”,坚持不过江而在中原打歼灭战,只因为他判断“留在中原作战更有利”。
粟裕的判断立足于一定的事实依据。
一方面,他率领的华野3个纵队10万大军如果南下渡江,进入敌人的心脏作战,势必会遭到敌人的疯狂的围追堵截。而那时华野3个纵队却完全没有了后方,粮、弹、饷都无从着落,自然无法打大仗,只会凭白有了大的牺牲。
另一方面,即便华野3个纵队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南下渡江,其实也无法对蒋介石的军队起到致命打击,反而会因为兵力分散,加大我军在中原战场的负担。
要知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整编第5军、整编11师都是半机械化部队,蒋介石绝不会将它们调至江南打游击战,只会让它们继续留在中原战场,而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也绝不会纵虎归山,让桂系的第7军和整编48师离开中原。
这意味着,华野3个纵队南下渡江,蒋介石军队的4大主力却会继续留在中原,我军兵力分散之下,我军在中原战场打歼灭战更加困难,也就会让中原乃至全国的局势变得对我军更加不利。
因此,粟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渡江不如留下。1948年4月,他被毛主席急召去河北中央驻地汇报时,就和毛主席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这些考虑。
会议上,粟裕详细说明了自己坚持中原作战的理由之后,向毛主席提到自己要在中原“打大仗”,“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
毛主席闻言大惊,问道:“甚至更多?你是想把蒋介石450万正规军全部歼灭在长江以北吗?是这样想的吗?”
迎着毛主席望过来的奇异的目光,粟裕坦率道:“不,我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构想过一次歼灭蒋介石50万至60万精锐之师。”
与会的人除了毛主席,还有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都一时做不了决定。
其中,周恩来更是指出中央军委此前坚持要华野3个纵队南下渡江的考虑,即“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吸引了敌人主力33个旅,当下在大别山的日子相当艰难。我们考虑你如能率领华野一兵团挺进江南,直捣宁、沪,就可能将敌人一部分主力从刘邓周围牵走,改变中原战局。”
周恩来还补充道:“你下江南,确实不会轻易取胜。老实说,能够轻易取胜的地方,我们也不会派你去。”
尽管此番话是由周恩来说出,实际上,毛主席此时也是这样的考虑和看法。这一点可以从毛主席接下来的话得到证实。
原来,在粟裕继续表达自己不同意抽调兵力南下的意见之后,毛主席对粟裕说道:“如你感到确有困难或不愿意率一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粟裕听后有些激动,又很快冷静下来,注视着毛主席自信地说道:“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大战中原的基本条件,应该争取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现场陷入了一阵静默。毛主席却在这时笑了出来,环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问道:“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在场没有人回答。
毛主席宣布休会10分钟。10分钟后,粟裕再次表态要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这一次,毛主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他大声赞赏了一声“好”,表示粟裕的意见“是可取的”。于是,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被下达了“要在4至8个月内,歼敌5至6个旅至11至12个旅”。
粟裕的表现超出了毛主席的预料。在粟裕发起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上,国民党军伤亡及被俘的人数分别在9.4万、10.4万,55万左右。我军竟真的将国民党军主力歼灭在了长江以北。
而这正是粟裕被中央驳回3次,仍第4次提出“异议”争取来的胜利。后来毛主席也道:“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同时发动的晋中战役,也歼敌十万人,完全印证了粟总的战略设想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