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会变得昏庸起来?他最后昏庸到了什么程度?

桐桐聊历史 2023-05-06 17:45:14

为啥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会变得昏庸起来?他最后昏庸到了什么程度?

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征战。晋阳之战,是他第一个向李渊提议的,也是他在攻打一座城市中,贡献最大的一个。

李世民在唐代建立后,先后率军剿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为唐代大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加冕为“秦王”。

他这一生,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斩杀了李建成这个“哥哥”,斩杀了李元吉这个“弟弟”这个儿子,才坐上了这个位置。之后,他更是逼着自己的父亲李渊让出皇位,自立为帝,改元为贞观。

但李世民登基后,却是非常的勤奋,他很好的处理了朝野上下的事务,而且他还非常的善用人才,并且大力的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在其治理下,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史称贞观盛世。但在贞观年间,李世民的许多所作所为都被人诟病,被人认为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下,我们将对李世民晚年犯下的七大罪状进行详尽的分析。

第一条定律:前期节俭,后期浪费

李世民登基之时,正是大唐立国八九年,又经过了隋末的一场大战,社会各个领域都是百废待兴,国库自然也就不怎么富裕。所以李世民才会下令,让所有的老鹰都飞走,同时也停止了从其他国家送来的奇珍异宝的收集,以节省开支。长孙皇后受他的影响,在宫中也是节衣缩食,不敢大手大脚。

贞观十四年(六百四十)8月,李世民打算到洛阳视察,吩咐工匠阎立德寻找一处阴凉之地,在那里建造一座宫殿。阎立德曾在河南的汝州修建过一处行宫,取名“向成宫”。因为李世民的面子上过不去,不敢大张旗鼓地修建,所以襄城的皇宫并没有那么大。

贞观21年(647年),李世民不堪盛夏之苦,命阎立德扩建李渊时代的太和宫,并将其命名为翠微宫,李世民便在此避暑,并在此办公。

很快,李世民发现自己的宫殿还不够大,于是在同一年,他下令扩大了李渊时代的“仁智殿”,将这座宫殿命名为“玉华殿”。玉华宫有“十殿五门”,占地极广,占地极广。李世民还邀请玄奘大师到玉华宫来避暑,因为玄奘大师在此翻译了不少的佛经,李世民还给他写了一篇序言。

尽管翠微宫与玉华宫都是在原有的地方重新修建,却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唐太宗于贞观23年4月最后一次造访翠微宫,5月于终南山含风殿病逝。

虽然有了一座王宫,但空着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李世民就开始在王宫里大肆搜罗美女。他和玄奘大师在玉华宫翻译经文,和其他几座大殿的女施主一起讨论佛法,还看到了观音菩萨端坐在莲台上,聆听了巨大的铃铛敲击的声音。

自从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就彻底放开了手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一千多个女人,甚至还四处打听,凡是有漂亮女人的女人,都会被他收入自己的后宫。有一次,他听闻李渊之友武士玦之二女儿“容止美”,便下旨将武二女儿召进宫来,并给她起名为“武媚”,此为武则天。

因为过度的放纵,李世民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不能生育了,所以一直到死,都没有生过孩子。

住在大房子里,娶个小老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就是人生的乐趣。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很大,他并不满意,所以他打算在泰山上进行一次祭天,这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李世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清贫,他只顾着自己的享乐,而不是为百姓着想。

第二条原则:前期讲究务实,后期讲究虚荣心

众所周知,古代人们出于对帝王的尊重,在书写各种文书时,都要避开帝王的名字。比如李世民的“世民”这两个字,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字,若是被人知道了,会给百姓带来很多不便。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曾经对百姓说过,皇帝的名字里有两个字是禁忌,但到了现代,这两个字就成了禁忌,很多东西都被废除了。此后,凡有官名,有人名,有公有私,有藏书,虽有“世民”二字,但无连贯性,则不必忌讳。

李世民的年纪不大,心胸宽广,深得民心,可是到了晚年,他却陷入了沉思。

近代有不少学者认为,李世民在晚年时,曾下令史官对《史记》进行过修改,以夸耀自己的战功,贬损其父李渊在位期间的功勋。而且,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深恶痛绝,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也刻意的隐瞒了这件事情。

宋太宗对李世民的评价是:“我看过唐朝的历史,发现太宗的所作所为,都是虚有其表。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好准备,再去做。言下之意就是李世民好大喜功,每一次行动都会在微博上宣传造势。

第三条定律:前一段宽宏大量,后一段则是疑心重重

武德九年(六百二十六),李世民执掌朝政,幽州庐江王李瑗虽然造反,但也被贬为平民,并没有因此丧命。李世民也把从武德初(618)开始,因为直言而受到惩罚而被放逐的人,全部释放。甚至,他还破格提拔了李建成的老部下魏征,为他效力。

李世民在晚年却因疑心而误杀了许多敢于进言的忠臣。就像是李世民,在贞观19年(六百六十五年),逼死了宰相刘洎。

贞观20年(646年),他将张亮斩杀,罪名是“造反”。

侯君集叛国事件发生后,李世民对他推荐的魏征产生了怀疑,便下令将魏征的坟墓掀翻,并剥夺了魏征所受的诸多封赏。

尉迟恭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后他不得不辞去了自己的职务,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将他打发走了,这简直就是过河拆桥。

开国元勋李君羡,曾经追随李世民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因为出身洺州武安,被册封为武连县侯,所以被称为五公主,“女主武王”的说法一出,李君羡就被殃及池鱼,被李世民恨得牙痒痒。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下令将李君羡处死,并将其所有财产全部没收。

第四条:一开始是将百姓当成子民,后来却是将百姓当成了蝼蚁。

贞观元年(627年),河北、山东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李世民派使节到灾区视察,并对受灾群众进行了抚恤。岳重一想到那些难民都是饥肠辘辘,他就不愿意再吃更多的食物。李世民一听有人出卖自己的孩子,就立刻派人去救那些被出卖的孩子。他对民众的爱,是无懈可击的。

不过,在李世民修建自己的皇宫的时候,很多官员都劝他不要这么剥削自己的子民。李世民对此说:「民不求利,不求利,不求利。」言下之意,就是平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很容易变得懒散,需要更多的苦役来约束他们。

这话说的太气人了,拿着百姓当苦力,竟然还不忘记对他们的嘲讽。这和唐太宗所信奉的“水到渠成,水到渠成”的思想完全不同。

第五个大错:一开始虚伪,到了后面却固执

李世民即位后,经常以隋炀帝拒绝为自己的忠告而告诫自己:他赋予了谏官很大的权利,并鼓励他们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忠告。魏征在满朝文武面前,直言不讳的说了两百多句,指出了李世民的错误,让李世民很是尴尬,很是下不了台,但李世民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称他为“镜子”。贞观时期,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也都是以“进谏”著称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越来越得意,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信。贞观二年(六百四十五年)2月,唐太宗以摄政官暗杀高丽王,改朝换代为借口,征讨高句丽。

褚遂良和其他文武百官均提出异议,说高句丽地处偏僻,地势险要,又有漫长的寒冬,若与高句丽开战,实是不智之举。

但是这个时候,老李头哪里还会听他的劝告,一意孤行,亲自率领六支大军,从洛阳北上,对高句丽发动了进攻。最后,由于这里的天气和环境,粮食不足,战马几乎全军覆没,这才班师回城。

这一次亲自出马,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是和他当初定下的目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想到了魏征,觉得只要魏征还在,这场战争就不会爆发。不过,现在的李世民早已不是当年的李世民了,朝廷里也没有第二个魏征了。

第六罪:对魏王的偏袒,导致内部矛盾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长孙皇后的三个孩子,一个是李承乾太子,一个是李泰魏王,一个是李治晋王。

李世民渐渐不喜欢李承乾这个纨绔子弟了,反而对魏王李泰更是宠爱有加。即便是李泰成年,想要回到自己的领地,李世民也没有让他离开,反而给了李泰很多好处,这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这使得李承乾心生危机,最后在侯君集的怂恿下,开始了造反。只是在李承乾出兵之前,消息就已经传了出去,所以并没有能够得逞。

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魏王李泰被软禁,齐王李佑,昌都李元,昌都,全部被处死,李世民更是将侯君集斩于剑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剩下了晋王,晋王李治,也就是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他最讨厌的就是自己的兄弟,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几个儿子步自己的后尘,但是事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两个人现在的处境,李世民难辞其咎。

第七大罪状:早期视生死如草芥,晚期迷信丹药希求长生不死

李世民在年少的时候,曾对秦始皇追求仙丹的痴迷表示过蔑视,还曾讥讽汉武帝步秦始皇后尘。

到了老年,李世民的体质已经大不如前,他怕死,于是就去寻找仙人,四处寻找仙人,想要给自己炼丹,结果服用了不少的仙丹,都没有任何作用。王玄策正好从印度返回,顺便买了一瓶“印度神油”,“印度神丹”,江河服下之后,很快就死掉了。

结束语

论治军,李世民毫无疑问可以排进中国帝王历史上的前五位,后人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大都是正面的。不过,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李世民尽管有着“天可汗”的称号,但终究不是圣贤,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遗憾,这一点是任何功勋都不能抹去的。

李世民在晚年还曾对自己作过较为客观的评价:“顾我弘济天下,其利无穷;肇造区夏者,其利无穷。利益多而损失少,则不会使人怨恨;贡献大而不会使人产生恶感,则不会使人产生恶感。但与之相比,却是天壤之别。”

也就是说,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为天下苍生创造了美好的未来,也为大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的功劳更大,但也不能说自己做的十全十美。他知道自己错了很多,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他都感到羞愧。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