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策划】
春季远离过敏性疾病
策划 晓 雪
撰文 刘 洋
插图 小 徐
编辑 保健君
鼻子是人体与空气打交道的重要关口。据统计,我国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呈低龄化趋势。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其实就是人体接触外界的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后出现的一些症状,包括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堵等。
如果过敏性鼻炎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对其他器官一定会产生很严重的危害。危害最严重的就是引起支气管哮喘;如果鼻黏膜长期肿胀、堵塞,也会引起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和嗅觉障碍;长期鼻堵会导致缺氧,也会造成记忆力减退;甚至引起过敏性咽炎, 由此导致的长期咳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人体在接触了过敏原以后,刺激到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又会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和血管,产生各种症状。
目前引起人体过敏的过敏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吸入性过敏原,另一类是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花粉、螨虫、霉菌、皮屑等;食入性过敏原包括常见的食物如牛奶、蛋白、鱼类等。
过敏性鼻炎患者首先要了解引发自己鼻炎的过敏原,这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或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帮助自己找到过敏原。而预防过敏性鼻炎,其实根本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何治疗过敏性鼻炎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要一点就是环境控制,也就是对过敏原进行阻断,避免接触它。比如到了花粉季节,如果知道自己有过敏性鼻炎,就要尽量少接触花粉,出门时需要戴口罩,在家中或车里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降低花粉浓度,其实就是减少人体与花粉的接触,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经济的治疗和预防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切断过敏原非常困难。
如果不能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以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如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鼻用抗组胺类药物、鼻用激素类药物。症状比较轻的患者,使用一些口服抗组胺药物和鼻用抗组胺药物就可以改善症状,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用鼻用激素药物。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还可以应用免疫治疗方法,也就是脱敏治疗。
如果以上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还可以依靠手术方法使一些患者解除病症。早期的手术方法如翼管神经电灼术,可用来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但是会有眼干和出血的风险。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我科独创了蝶腭神经血管束离断技术,通过解剖蝶腭孔的神经血管束,将穿行于神经血管束的神经和蝶动脉予以统一切断,这样可以使鼻后神经的外侧支和内侧支都达到有效的切断,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问与答
过敏性鼻炎如果使用激素治疗安全吗?尤其是儿童?
答:这确实是很多患者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一提到激素,大家可能都非常害怕。其实大家可以放心,跟口服、静脉点滴激素相比,鼻用激素是较为安全的,其主要代谢部位在鼻部,不像其他激素需要通过全身代谢,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从症状角度来看,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痛苦比疾病的痛苦要小很多。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鼻用激素,分别有各自的特点,有些非常好的激素可以达到使用以后化验不出激素,很安全。
儿童使用激素时的确要更加谨慎,鼻用激素有很多种类,有些鼻用激素是很小的儿童比如2岁就可以使用的,有些是6岁以上才能使用的,请大家一定要咨询医生再开始用药。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同时发作,哪个需要优先治疗?
答:从疾病的角度看,过敏性鼻炎虽然很痛苦,但没有什么生命危险;而哮喘发作严重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从疾病的本质来讲,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同样是发生在气道中,虽然发病部位和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核心都是免疫反应。
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支气管哮喘的问题。所以如果两种疾病同时出现,肯定要同时治疗,不能只治这个不治那个。
哪些过敏性鼻炎患者适合做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和风险如何?
答: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经过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后,还是有患者效果不佳,生活质量很差,还有些患者同时伴有支气管哮喘,想寻求对过敏的控制,这时手术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医学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科现在开展的蝶腭神经血管束离断技术是安全、有效的一项技术,通过将蝶腭孔周围神经血管束切断,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同时避免了术后易出血情况的出现。这项技术被科技部列为重点课题项目,通过大规模、多医学中心的研究,希望能够把这项技术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医院推广,可以使更多患者受益,解除痛苦。
春季常出现面部红肿、瘙痒,有的小朋友身上会起“风包”,该如何应对?
哪些人群更容易过敏?这些人群日常应该如何防护?
请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2025年第4期,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专家简介

刘洋
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学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委员、北京眩晕研究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耳鼻咽喉分会委员等。
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在博士期间主攻耳科的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的诊断及治疗,对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头颈肿瘤免疫亦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中耳显微手术及人工耳蜗植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鼻窦内窥镜手术、喉显微手术及咽腭成型术。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2025年第4期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