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圣年间温州前仓监镇向约略考

热爱光明人家 2025-04-10 05:34:48

北宋天圣年间温州前仓监镇向约略考

--据夏竦之《文庄集》中《制词》记载

文:光明人家 2025-04-08

钱仓,宋代名镇。在平阳县东南部,鳌江镇西南部。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1.8万。建村于唐前。清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八载:“以石罅中有钱流出,故名。一云,吴越钱王游此。”历为鳌江下游重要津渡。宋至清称“前仓” 《元丰九域志》卷五载,为平阳三镇、温州七镇之一。

北宋前仓监镇向约记载

钱仓北宋时称前仓,宋代钱仓市镇繁华,据《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载;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温州有七个镇:「前仓、琶槽、泥山、柳市、封市、瑞安、永安」。其中平阳有三镇,其时,钱仓已经设镇,并设有监镇一职,系负责市镇茶盐酒税务的长官。笔者最近查据史料,发现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监温州前仓镇向约记载,是目前最早记载的前仓监镇,比南宋绍兴时期(1131-1162)钱仓监镇张师敏早了一百多年,对于研究钱仓地方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温州前仓镇向约的记载在北宋大臣夏竦之《文庄集》中之《制词》,另见《全宋文》卷三三五、夏竦三。具体内容如下:

殿中丞田庆馀、谭雍并可国子博士。太子中舍毕从善可殿中丞。太常博士同判扬州吴待问可屯田员外郎,馀如故。太子中舍知汾州平遥县事李永世可殿中丞,馀如故。卫尉寺丞知淄州淄川县事李庭坚卫尉寺丞,监温州前仓镇茶盐酒税务向约并可大理寺丞,馀如故制。

敕:以禄诏爵,以德懋官,顺考旧章,无尚于此。以尔具官某等政体勤晓,风行洁清,宜录乃勋,递增尔秩,式旌课最,昭劝官师。服此朝荣,更当自竭。可!

夏竦(985—1051),宋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字子乔。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真宗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康定中除陕西经略安抚使,改判河中府。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有才智,然尚权术。卒谥文庄。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

查夏竦担任北宋制诰有两个时期,一是天禧元年至二年(1015-1017),十月,在京为右正言,迁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二是天圣三年至四年(1025-1026),七月,在京,有表辞起复知制诰。据《宋史.向敏中传》载:”(天禧三年)明年(1020)三月卒,年七十二....谥文简。五子诸婿并迁官,亲校又官数人。”按制,向约应是在三年守制满后授官。可知其任监温州前仓镇一职为天圣三年(1025)。此与夏竦担任制诰第二任期相符。

这里有个用词语需要值得注意,即《制词》中所称:“监温州前仓镇茶盐酒税务向约并可大理寺丞。”这制词直接写“监温州前仓镇”,而没写平阳县。这里面另外两人“知汾州平遥县事李永世可殿中丞”、“知淄州淄川县事李庭坚卫尉寺丞”都是直接提升为京官。从从行政区划等级上前仓镇隶属于平阳县,而监镇职务的任命在于朝廷。

前仓监镇向约其人其事

向约任监温州前仓镇茶盐酒税务,是目前已知的钱仓最早任职的官员。向约,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是北宋真宗时期参知政事向敏中的孙子,荫荐入仕。历任监温州前仓镇、大理寺丞,润州通判、职方员外郎知绛州、知光化军,陕西、河东等郡知府。向约精通儒学,为官谨慎,能专儒学,谨官业廉,贫苦节慎静寡,备见操守。

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历知制诰、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咸平元年(998),拜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三年,为河北、河东宣抚大使。四年,拜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坐事罢相,以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大中祥符五年(1012)复拜同平章事。天禧元年(1017)加吏部尚书,进左仆射,监修国史。四年卒,年七十二。谥文简。有文集十五卷,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向约其人史料记载不多,他是荫荐入仕,与北宋名臣范仲淹是好友。范称其出身“相辅之家”,即是指其祖父向敏中。监温州前仓镇茶盐酒税务应是向约其第一个职务,后历任大理寺丞,润州通判、职方员外郎知绛州、知光化军,陕西、河东等郡知府。范仲淹有《举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向朝廷推荐向约担任知光化军要职。

《举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

准御史台牒,准庆历八年五月十四日敕,节文于内,外升朝官,曾任通判成资以上人内,堪任清要任使者各同罪,保举贰名,并须历任无公私过犯,及不是见任两府,并自己亲情方得奏举,或虽公罪杖以下情理轻亦许论。荐者右谨具,如前臣伏见,知绛州职方员外郎向约,生相辅之家,而能专儒学,谨官业廉,贫苦节慎静寡过,臣前知润州日,约为通判,备见操守。后来累次为郡,皆有理绩,推举甚众,未蒙奖擢知光化军。屯田员外郎李宗易,天禧三年进士第九人及第,素负词雅,居常清慎,有静理之才,无躁进之迹。今在邻属,稔闻治状,人忧其去,吏不敢苛。此二人者,久于扬历,各有行实,并堪充清要任使,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已赃,臣甘当同罪。即不是见任两府,并自己亲情历任并无私罪内有公罪者,亦系杖已下情理不重,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举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中,李宗易,字简夫,天禧三年(1019年)考中进士,详于吏治,为官清廉,官至太常少卿。当时在和邓州相邻的光化军任知军,吏民爱戴,人称李光化。范仲淹称向约精通儒学,为官谨慎,范仲淹在任润州知州时向约时任通判,是为搭档,彼此相知。此时以职方员外郎知绛州。范仲淹称赞他们二人“久于扬历,各有行实,并堪充清要任使。”也在荐表的后边立下了军令状: “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已赃,臣甘当同罪。”为国惜才之情跃然纸上。范专门举荐向约知光化军并干愿为之担保,此可知向约之为人。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名臣,苏州吴县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北宋温州名镇前仓

镇的设置,始于北魏,出于军事目的。隋唐以来,镇置将、副,地位很低。五代后周有军、偏镇之制。镇的历史,在宋代进入崭新的时期,军事意义已经消失,而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镇市提供的各种征榷税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官修地图正式标明县以下各镇的地理位置。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置官监之”。

据《元丰九域志》载,宋神′宗元丰年间,全国镇市达近一千九百个(l871),南方诸路约占一千三百多。而温州当时记载就有七个,其中平阳县是三个(前仓、仪山、琶槽)。其间,前仓已成繁华市镇,平阳县最大的一个镇。另外,前仓镇则是目前史料中温州有记载设置“监镇”职务的独一份。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镇将”记载:“诸监镇官掌擎彼盗窃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酣则掌其出纳会计。”《宋代官制辞典》载:“监镇官常掌管火禁、巡逻盗贼,兼征税、专卖酒及其出纳会计。”这里所谓“监镇”,就是管理这个镇的行政长官。

北宋时,县级长官知县、县尉皆由中央直接委任。而作为行政实体,宋代的镇监官例由朝廷选任,由州县官举荐,中央委任。上述最晚至北宋天圣年间,前仓镇设立已经存在。元丰改制后,罢举官法,改由吏待部四选差注,监镇官的任命制度趋于健全。另外看来前仓在设镇之初,宋朝政府就在此设监镇官管理,并以京官出任。前仓监镇官的职责除了管理镇内治安、盗警外,还兼管茶盐商税收。

钱仓是为北宋温州名镇。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七至九)载:熙宁十年(1077)前仓镇商税额为1512贯130文,相当于平阳县场(镇)商税额2041贯234文的四分之三(74.08%),可见宋神宗时前仓镇市场已经十分繁荣,人口集聚,工商业迅猛发展。这也说明,南北宋时期,前仓镇在社会形态上已具有不少的城市特征,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当时的钱仓镇已经发展成为平阳南部的经济中心与南北交通枢纽。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北宋抗金英雄黄友。而北宋进士林待聘家族就从泗溪迁徙钱仓居住,出了多位进士名人。

宋人高承所谓:“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些镇官,或文官,或武职,主要掌管镇的税收。仅就前仓镇派官监镇这一点来看,北宋天圣时期前仓镇的发展,不仅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这对地方和宋代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着很大的影响。

到了南宋,有关前仓监镇官的任命及任职者仍然继续,目前有记载的有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前仓监镇张师敏。据地方金石志载:“凤雏石,绍兴四年正月旦日,承信郎监镇税张师敏重开山。”张师敏,字子贤,南宋绍兴三年(1133),知前仓镇兼监镇税,对钱仓凤山进行了重开山早期开发。

另外还有前仓监镇王乂,为近年新发现地方古碑所载,“□前仓宝胜,王监镇乂灵柩,寺僧义宣□”。根据碑文,可知该石碑碑主姓王,名乂,监镇官,碑为其灵柩所立,此外,王氏生前与钱仓有较大联系,应该即为“前仓监镇”。

总之,钱仓早在宋代,就已经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市镇,此类市镇还会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因此,此次发现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监温州前仓镇向约其人职务之记载,也为钱仓古镇建镇的历史,提供了准确完整的史料依据,对于研究钱仓地方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庄集》宋.夏竦.四库全书版

2、《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四库全书版

3、《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著,中华书局 1957

4、《全宋文》主编 曾枣庄.刘琳,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5、《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 著,中华书局 1997

6、《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编著 中华书局 2021

0 阅读:3

热爱光明人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