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色情举牌盯上未成年!色情交易的掩护隐蔽,黑暗利益引担忧

不吃瓜睡不着 2025-04-05 11:49:06

‌央视曝光色情举牌黑幕:未成年人成利益链条牺牲品‌

4月5日,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社会。原本承载着祝福与创意的“举牌”行为,在利益的驱使下,竟异化为软色情交易的工具,甚至将未成年人裹挟其中。这场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灰色产业,不仅暴露了网络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多重隐忧。

举牌,本是参与者手持一张照片或者写有祝福语的牌子,拍成图片或视频与网友互动的一种网络行为。然而,如今的“举牌圈”已衍生出“腿举”“胸举”“私举”等隐语,成为色情交易的掩护。央视记者的深入调查,揭开了这一看似正常互动背后的黑暗利益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举牌者按照买主需求拍摄涉黄图片和视频,代理则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引流,建立聊天群,售卖这些大尺度照片、视频。价格从三四元到三四百元不等,根据买家要求,自定义时长、服装、动作、尺度的涉黄图片和视频价格更高。这些代理层级分明,总代理低价收购内容,二级代理加价转卖,甚至发展“三代代理”扩大销售网络。

更让人痛心的是,未成年人也牵涉其中。许多孩子因好奇或零花钱的诱惑,从买家转为卖家。莎莎(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在她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小姑娘们喜欢的盲盒、零食、香水,还有打了马赛克的色情举牌预览视频。作为一名代理,莎莎的言行与她的年龄完全不相符。她本是花季少女,却在这场利益风暴中迷失了自我。

这些未成年人的不设防和好奇,让他们轻易掉进了利益诱惑的陷阱。他们或许并不明白,自己的每一次举牌,都是在为这个黑暗的产业链添砖加瓦。而平台的一些算法推荐,更是助长了这一现象的蔓延。只要账号浏览过相关内容或检索过关键词,这些平台就开始持续密集地推荐这类擦边视频及内容。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平台是否真的尽到了监管责任?虽然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推出了“未成年人模式”,但这一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平台不能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登录时不需要进行身份核实,未成年人模式由用户自主选择是否开启。

就这样,未成年人保护模式的第一道防线失守了。

在这场风暴中,我们看到了未成年人的无知与无助,也看到了网络监管的漏洞与平台的失责。更有甚者,一些代理利用加密文件、退群监控等手段逃避监管,让这场灰色产业更加肆无忌惮。

法律界人士强调,“举牌”可能构成“隔空猥亵”。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平台有责任主动拦截涉未成年人色情内容。然而,现实却是这些内容在平台上肆虐,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治理“色情举牌”需多方协同。我们需要精准打击代理环节,切断利益链条;需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优化算法逻辑,禁止推荐擦边内容;更需要加强性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让未成年人明白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在这场风暴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深刻反思。我们不能让“举牌”这一本充满创意与祝福的行为,沦为吞噬纯真的黑洞。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织密“法律监管+平台治理+家庭教育”的防护网,让“举牌”回归善意与创意。

对此,你怎么看?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平台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监管责任?让我们共同思考,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