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出现一个热门词汇,那就是具身智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那么,到底何为具身智能?

事实上,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领域,正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实体”,开启人机深度协同新纪元。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艾伦图灵提出“机器能否思考”的哲学命题,为具身智能埋下伏笔。但受当时技术限制,发展缓慢。直到认知科学与机器人学发展,1986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包容式架构”,确立“感知—行动”闭环系统可行性,成为具身智能奠基理念。21世纪,人形机器人突破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具身智能核心是将“智能”嵌入实体,像人类一样通过与环境互动提升能力。它具有感知、自主学习、持续进化和形态多样等核心特点。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环境信息,借助机器学习优化行为策略,系统不断迭代提升性能,且形态可适配不同场景。
技术实现上,具身智能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结合类脑智能、神经科学与AI算法;通过智能算法补偿硬件不足,实现软硬协同;采用模块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低成本量产。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广泛,涵盖工业机器人、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不过,它也面临实时数据处理、多模态感知融合等技术挑战,以及伦理与安全性问题。与传统AI和传统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是实体化智能体,通过与环境持续互动自主进化,更接近生物学习模式。
如今,具身智能已从理论走向应用,被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其技术架构形成“感知—决策—执行—协同”全栈能力链。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毫米级建模,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技术让智能体虚实经验迁移。具身大模型增强泛化能力,分布式协同技术构建多智能体协作网络,在智慧物流等领域展现规模效应。

具身智能使人工智能从虚拟推理迈向物理操作,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它将普及到消费市场,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形成庞大市场空间。
未来,具身智能将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在智能制造中实现柔性制造,在智慧城市提升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在医疗养老领域辅助康复和护理。智能客服、家用机器人等产品也将走进生活,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前沿方向,正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有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智能、便捷的未来。
(975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