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600多人吴姓家族,集体要求改姓,理由:张士诚后裔

睿渊评历史文化 2024-12-21 14:06:44

生死异姓:泰州吴姓家族的百年追寻

“生姓吴,死姓张。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句话竟藏着一段跨越600年的家族秘密?在江苏泰州姜堰城北村,一群吴姓人正为改回“张姓”努力不懈。

些人自称是元末抗元将领张士诚的后裔,而他们的故事,既关乎血脉传承,也关乎时代的洪流。

这种执着归根的渴望,究竟从何而来?

一、600人的改姓执念

这件事从姜堰村民吴元大开始说起。他是个普通的印刷厂老板,却有个不普通的梦想:带领全村600多人,将“吴”改回“张”。

这个愿望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如登天。户籍、房产、社保、工商,每一项手续背后都是无数的麻烦。

可吴元大并没有退缩,他说:“这是祖训,我得完成。”

一切源于吴元大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每年除夕,他都会跟着长辈回老家祭祖。一次,他无意中发现祖先牌位上的名字竟然是“张广文”,而不是“吴广文”。当时年少的他感到疑惑不解:祖先怎么会“变姓”?这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成年后,他查阅家谱、翻阅史料,甚至成了张士诚的“半个专家”。

牌位上的秘密、家谱中的记载,还有那段“生姓吴,死姓张”的遗训,让他渐渐拼凑出一个惊人的历史真相:他们这一支吴姓人,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

二、张士诚的家族谜团

故事要追溯到600多年前的元末乱世。

士诚,这位泰州盐商出身的枭雄,在1353年起兵反元,短短几年间割据江南,称“吴王”。1366年,朱元璋大军攻破苏州城,张士诚被俘身亡。此后,他的家族命运便陷入了历史的迷雾。

据《明史》记载,苏州城破时,张士诚的妻子刘氏放火自尽,两个年幼的儿子被藏匿民间下落不明。部分史料提到,他的堂兄张士俊带着家眷和部分部下逃到了泰州一带,隐姓埋名,以求自保。

明朝的追杀令和社会环境的动荡,让这些张氏后人不得不彻底“隐身”。

吴元大家族的牌位记载,张士诚九世孙在清朝康熙五年立下遗训:“生姓吴,死姓张。

”这或许是张家后代为了保留家族记忆的一种方式。吴姓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当年张家后人投靠了外舅吴家,二是张士诚称“吴王”,后人为纪念祖先改姓吴。不管哪种说法,背后藏着的都是一段躲避灾祸、艰难求存的往事。

三、“洪武赶散”:家族流离的宿命

要理解张士诚后人的改姓之谜,就不得不提到明初那场著名的“洪武赶散”。

朱元璋在统一江南后,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对江南百姓进行了大规模强制迁移。

苏州、扬州的百姓被驱赶到苏北、淮扬一带,张士诚的支持者自然也在被迁徙之列。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赶散”的传说:红头苍蝇蜇人、大马蜂成灾,百姓被迫逃亡。虽然说法荒诞,但背后反映的却是洪武年间江南百姓的苦难。而张士诚的后人,很可能就是在这场迁徙中流落到泰州姜堰一带,并在那里延续了家族血脉。

这段历史让吴元大明白,他们的姓氏之变不仅仅是家族的秘密,更是时代的烙印。

四、改姓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尽管吴元大和家族成员执着于改姓,但现实却让他们步履维艰。

对于现代社会姓氏只是一个符号,改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可能面临法律和行政程序的障碍。

对于吴元大这不仅仅是改几个字那么简单。

他觉得,改姓是对先祖的交代,是家族认同的重建,也是对历史的追溯。他甚至多次向当地政府建议建立张士诚纪念馆,呼吁社会关注这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他说:“600多年了,我们要让祖宗的名字重新站起来。

五、认祖归宗的执念

吴元大的故事并非个例。

在苏北地区,类似的张士诚后裔还有不少。

2

011年,苏州阊门举办了一场寻根祭祖活动,吸引了许多从苏北迁徙而来的张姓后人。

他们中有人带着族谱,有人从老家带来了祖传的皂荚树,只为完成“认祖归宗”的心愿。

在这场活动中,一位姓徐的老人提到,他的父亲活了90多岁,临终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祖籍地。这样的执念,贯穿了无数代人。

其实,不只是张士诚的后人。中国人对“根”的执着,早已融入血脉。

从清明祭祖到修编家谱,从扫墓的香火到口口相传的族训,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我从哪里来”。

有人说,中国人的姓氏,不只是家族的标志,更是历史的符号。

吴元大和他的家族用几十年的坚持,试图让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重现。这份执念,既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而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实,它藏在每一个家庭的记忆中,等待着被发现、被传承。

有人说:“认祖归宗,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告诉我们从哪里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