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9号那天,中将郑维山在解放军总医院安静地走了,85岁。在快不行的时候,他心里还惦记着一个人。他叫来了跟了自己很多年的老秘书,特意交代说:
我走了之后,麻烦你叫徐处长来瞧瞧,不过现在先别跟他说这事儿。
郑维山提到的那位“徐处长”,其实就是总政负责落实政策的徐厚田。经历那场长达十年的政治动荡后,多亏徐厚田四处奔波帮忙,他才得以重返工作岗位。
1967年开头那会儿,北京军区的政委廖汉生,在政治风波刚冒头不久就头一个挨了批。紧接着,当时管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杨勇也跟着遭了殃,被关了起来。这事儿传到了周总理和徐向前那儿,他们俩多次出来为杨勇和廖汉生说话,并且宣布让郑维山先临时管着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活儿。
两年多后,郑维山接到了中央的正式通知,成为了北京军区的新司令员。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他硬着头皮扛下了所有重任,尽管他处处谨慎小心,但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被批判的遭遇。
1971年的时候,郑维山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被安排到了安徽进行隔离。虽说他的党籍和职务名义上还挂着,但实际上已经没人过问了。这么一来,郑维山足足有8年时间和外界没了联系,他的秘书还有家里人也都因为这事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这八年时间里,郑维山其实有好几次机会能重新站出来。在他还没去安徽那会儿,中央有意给他安排个新职位,纪登奎和李德生还专程找他聊了聊。后来呢,郑维山就让秘书写了个自我反省的材料交上去,但上面看完后,说还得让他再好好想想。郑维山这人性格直,一听这话就不高兴了,直接问对方到底还想让他怎么想。情绪激动之下,他还拍了桌子,把桌上的茶杯都给震倒了。
结果,郑维山的工作机会彻底泡汤了。
一到安徽,郑维山就被起了个代号叫“老关”。不光中央的人不知道他躲哪儿去了,就连负责看管他的那些官兵,也都没意识到“老关”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郑维山。
1978年那会儿,老同事们一个个都重返岗位忙开了,可郑维山那边却一直没啥动静。郑维山的娃们心里急,就给聂荣臻写了封信,盼着能早点给老爸的事儿来个了断。聂荣臻这才知道郑维山现在啥情况,他二话不说,立马就让总政去处理这事儿了。
说起郑维山,聂荣臻那是相当熟悉,革命那会儿,郑维山就是聂荣臻亲眼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1933年,年仅18岁的郑维山就已经是红四方面军里头最年轻的师政委了。长征结束后,他跟着部队一路往西,后来还一个人讨饭回到了延安。到了延安,他和李先念他们一起进了抗大学习。不过呢,因为张国焘那档子事,再加上西征没打好,郑维山毕业后没能去前线打仗,反而是被分到了晋察冀军区,干起了军事教员的活儿。
郑维山从主力师政委的位置突然变为了普通教员,他虽然没抱怨什么,但心里头确实背着好大的精神包袱。
郑维山因为亲身经历过不少战斗,并且政治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所以他在授课时能够把复杂的内容讲解得既透彻又易懂。他分享的都是战场上实实在在的经验,这让学员们都觉得特别实用,因此非常受欢迎。慢慢地,不光是学员,就连很多机关干部也都开始来听郑维山的课了。
孙毅军政干校的校长,一听说这事儿,立马给郑维山涨了待遇,还推荐他做了副校长。有回碰上日伪军,郑维山二话不说,直接上前指挥战斗。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他们这边,军政干校的人一个都没受伤。
打完那场仗,孙毅就跟聂荣臻推荐了郑维山,说这家伙在军事上挺有两把刷子,得好好栽培。不过那时候,聂荣臻对郑维山还不太熟,所以就没急着提拔他。
1939年那会儿,晋察冀军区搞了个教导团。经过军区副参谋长的举荐,郑维山就被挑去当了这个教导团的政委。你猜怎么着?短短八个月,郑维山愣是把一群新兵蛋子训练成了出色的指挥员和战斗中的顶梁柱,这事儿让贺龙大将军直夸好。
贺老总的一番话,让聂荣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二话不说,直接就让郑维山当了教导团的团长,没过多久,又让他同时负责政委的工作。在郑维山走马上任之前,聂荣臻特地跟他说了声对不起,觉得自己之前“绑”住了他的手脚,让他别太拘束,尽管放手去做。
聂荣臻的一番讲话,让郑维山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因为之前西征没成功,郑维山心里头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感觉特别压抑。但聂荣臻对他的信任,就像是一股暖流,一下子激发了他好好干工作的劲头。
1942年那会儿,李先念跑到晋东南的八路军大本营去参会,他想找聂荣臻问问关于郑维山的事儿。可刚开了个头,聂荣臻就直接插话了:“你是想要郑维山吧?这事儿没门儿。”
于是,郑维山被聂荣臻挽留,接着被指派担任第四军分区的副头头,也就是副司令员。
1944年的时候,军区的大领导决定让郑维山去冀中军区当个副司令员。但郑维山心里有想法,他想去延安学习,没想到这个请求还真被上面给批了。过了好几个月,郑维山和他老婆一块儿,走了好远的路,终于来到了延安。他们跑到组织部,说想去抗大上学。结果,组织部只给郑维山的老婆开了个去抗大的证明信,没提郑维山的事儿。
郑维山一头雾水,正打算问个明白,这时聂荣臻推门而入,一进门就催促郑维山赶紧打包,跟他回去。事情是这样的,比郑维山先到延安的朱良才一到那儿,就直接去找了聂荣臻。聂荣臻听后,立马吩咐组织部拦住郑维山,不让他去抗大报到学习,而是要跟着自己重返前线。
没过多久,郑维山就跟着聂荣臻回到了解放区。他被安排做了张家口市卫戍司令部的参谋长,紧接着,又被提拔为了司令部的司令员。
内战一开打,晋察冀解放区的领导们看情况不对,就赶紧从张家口撤了出来。郑维山带着队伍跟敌人硬拼了三天三夜,就是为了给机关争取时间安全转移,这一仗救了好几万人的命。聂荣臻后来老提起这事儿,说郑维山他们真是立了大功。
在张家口撤退行动中,郑维山可是出了大力气,成功抵挡了傅作义的偷袭。
从张家口撤回来后,郑维山被调去做了察哈尔军区的头儿。他正琢磨着怎么在华北战场上大展拳脚呢,中央军委那边就传来消息,让他跟着刘邓大军往南走。郑维山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乐呵,赶紧把手头的事儿安排妥当,然后就急吼吼地跑到组织部,打算把调动的那些手续给办了。
那时候,聂荣臻正忙着在前线指挥打仗,一听到郑维山要被调走的消息,心里头真不是滋味。罗瑞卿见状,就给他支招,说不如向中央提议,把野战军的建制给恢复起来,好让郑维山去当司令员。他还提议,让朱德老总亲自出面去说说这事儿。
接下来的整整七天里,朱德不停地找郑维山聊天。慢慢地,郑维山被朱德的真心实意给说服了,不再硬要往南去。没过几天,聂荣臻也从战场上回来了,他当面诚恳地表示希望郑维山能留下来。郑维山听了,心里也很激动,他说:
你三次想让我留下,这事儿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
聂荣臻对郑维山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坚定的信任,所以他确信郑维山没有问题。他要求总政治部必须迅速处理郑维山的事情,并且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徐厚田去办。
郑维山的事情挺棘手,北京军区和总政部门商量来商量去,好一阵子了也没个定论。后来,按照胡耀邦的吩咐,先把郑维山调回了北京,让他恢复自由,在一边等着组织慢慢把这事儿查清楚。
徐厚田去找郑维山,是想弄清楚在政治风波那会儿,郑维山被扣上的那些“罪名”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发现郑维山其实没啥大问题。于是,徐厚田动手写了两回给郑维山平反的材料,左改右改,终于搞定了最终版本。
从1978年徐厚田开始接手处理,一直到1980年正式提交结论,整个过程花了十多个月。在那些盼着政策落实的老干部里头,郑维山的事儿拖得最久。对他的每一条情况都仔细查了,结果全都不成立,最后还专门写了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关于郑维山的事情都已经搞清楚了,但军委办公会议的讨论结果却还是没能通过。徐厚田没办法,只能再查一遍,可巧的是,这时候军区正在给各大军区选头头,就郑维山那边还空着呢。郑维山对此一点没抱怨,他心里相信,党肯定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郑维山一心想着要回到北京军区,但这条路走不通。他尝试去总参谋部,去海军,结果都不成。就在这时,有个大军区的司令员表示不愿意去兰州。郑维山见状,便主动请缨,说自己愿意去兰州担任军区司令员。但问题是,郑维山的事情还没定论。于是,军委办公会议立马把正在外面办事的徐厚田给叫了回来,让他当面汇报关于郑维山问题的调查结果。
最终确定郑维山是清白的,这个决定在军委的办公会上得到了批准,随后郑维山就前往兰州军区,开始担任新的职务。
1985年,郑维山卸下了工作的担子,但他心里还是挂着部队的发展,隔三差五就回去瞅瞅老战友们。一直到他身体不太行了,郑维山还老说,别在他身上花钱治病了,把钱留着打台湾用。他还叮嘱孩子们,等他走了,别办追悼会,也别搞遗体告别那一套,直接火化了,把骨灰撒到大别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