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个重要转折,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先后离世,历史的舞台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风暴。
毛主席离世前,已经定下了华国锋作为接班人。但那些早就有反心的团伙,还是打算在主席走后捣乱。
周总理离世后,主席决定让华为来暂时代理国务院总理的职位。但为了让华为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主席很快就明确表态,把“代理”俩字给撤了,直接让他当上了中共中央的第一副主席。
那时候,华国锋没有拒绝,后来回忆起来,他讲道:“我实在没法拒绝,要是再拒绝,这个机会恐怕就被那些心思不正的人给占去了。”
毛主席离开后,华国锋、叶剑英和李先念他们带着头,把那些反动分子一个个揪了出来,还公开审判了他们。这样,党内那个害人的瘤子总算是给摘掉了,全国老百姓都高兴得不得了。
说起最早提议要解决掉反动集团这个大问题,不少人觉得是李先念的主意,但实际上,华国锋才是第一个紧急发声的人。
在国家的领导人里,华国锋并不算老资格,但他思想觉悟高,政治嗅觉灵敏,这是咋回事呢?咱们一块儿聊聊他的革命历程吧。华国锋的成长经历可不简单。他早年间就投身革命,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他的政治觉悟和敏感度逐渐提升。他并没有因为资历浅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刻苦努力,不断学习进步。他善于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总是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问题,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力。所以,别看华国锋资历不深,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他的革命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和担当。
【在抗战中成长的革命战士】
华国锋,咱们就叫他华老吧,他1921年在山西交城出生,家里是做皮革的,他是家里的老二,小时候大家都叫他苏成九。
华老小时候家里头穷,老爸走得早,他和哥哥就靠老妈一个人辛苦拉扯大。那时候,家里头穷得叮当响,上学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可老妈看他小子学习那股子拼劲儿,就铁了心要供他把书念完。
他靠着母亲和哥哥的全力支持,成功考入了县城里最好的学校,那就是商业职业学校。
上初中那会儿,14岁的华老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念了。他心里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共产党带着的红军,才能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给大家带来好处。
1937年那会儿,抗日战争打响了,华老二话不说就投身到抗日文艺活动中,他还带着大伙儿游行、请愿,到处发传单,给抗日战争加油鼓劲。
为了帮前线战士打鬼子,他们自己动手修那些坏掉的枪,修好后又赶紧送前线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他做事靠谱、有担当,很快就成了学生们的头儿。
1938年的时候,华老跟几个同学一合计,打算上前线真刀真枪地跟日本鬼子干一架。他没敢跟家里说,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了八十多公里路,最后总算是找到了交城那边的抗日游击队。
华老一加入游击队,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本事,没多久就被党组织给盯上了。看他是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党组织决定好好栽培他,于是让他去青干部培训班深造。
在这儿,华老给自己挑了个新名字,叫“华国锋”。培训一完事儿,17岁的他就兴高采烈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尽管培训班仅仅持续了两个月,但这俩月的学习经历,让华老深刻领悟了革命思想和基础理论。之后的工作中,他能将群众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全靠这两个月里打下的坚实基础。
华老因为干活能力强,没多久就当上了抗日游击队的头儿。他一带队,游击队的人数嗖嗖往上涨,翻了十几倍。他们老找时机去偷袭日伪军,这样一来,村民们的日子也好过多了。
日子久了,华老先生渐渐成了日伪军的心头大患。有那么一个深夜,华老先生的屋里油灯闪烁,瞧他那样,似乎还趴在书桌上忙着啥事儿呢。
突然间,阎锡山的手下,那些伪军,猛地推开门就开枪扫射。但华老早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他提前让民兵设下了埋伏。结果,民兵们直接把那些日伪军给活捉了。而那些伪军打中的,只是华老故意挂在椅子上的一件衣服,真是有惊无险。
华老不光聪明勇敢,还特别受老百姓喜欢。不管他去哪儿宣讲抗日的事儿,都只说实在话,讲的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绝不扯那些没用的。正因为这样,他到哪儿,哪儿的老百姓抗日热情就高涨。
之后,他回到了自个儿的家乡交城,接着在那儿干起了抗日的事儿。
交城那地方的抗日游击活动搞得热火朝天,诞生了不少民兵抗日大英雄。他们的故事后来被记录下来,编成了书,传遍了整个国家。
这些抗日民兵的英雄人物,其实是在华老工作期间一手带出来的。在华老还没来到交城前,那些抗日民兵队伍,人员混乱,纪律也不成样子。但华老一到,他就天天往各处跑,忙着去动员和组织他们。
他因为待人诚恳,说的话都靠谱,没过多久,那些零散的抗日队伍就整合成了共产党带头的县游击大队。华老呢,就成了这个游击大队的政委,这也就是大家为啥叫他“华政委”了。
他不仅拉起队伍,还亲自带队训练,特别下功夫培养多面手。后来打仗时,华老不光带着队伍打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埋伏战,还灵活运用毛主席说的那种挤压战术。
华老为了让芝兰村里的敌人撤走,可真是绞尽了脑汁。他琢磨着怎么在水源那儿动手脚,还计划着怎么在伏击上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一番苦心经营后,终于把长久以来盘踞在那儿的日本鬼子给赶跑了,芝兰村和周边的村子这才算是重获自由。
1944年那会儿,毛主席一听说芝兰村打了胜仗,立马就给晋绥那边发了电报。他说,得让各个分区都向华老他们那支游击队看齐。就这样,华老他们成了抗日战场上游击队的领头羊。
【经受考验,初心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华老调到湖南来干活,他当上了湖南的省委一把手,主要负责的就是农业。他琢磨着,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要想过好,首先得把农业搞上去,让大家伙儿都能吃得饱饱的。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坚决支持袁隆平,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大力推动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这一举动对我国农业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1971年那会儿,华老被调到了中央去干活。他一心一意地帮着周总理,没有跟着那时候流行的“极左思想”跑,反倒是发现问题就给指正出来。
华老打仗很有一套,虽然他没走过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但他特别会打游击战,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还亲自指挥了好多场大战。
最关键的是,他做事不冒进,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毛主席对他评价挺高,五十年代他去湖南调研时,特别认可华老那种贴近群众、实实在在干事的风格,还直接叫他“老百姓的好官”。
五十年代快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又一次碰到了负责农业的华老,他直接问起了现在的粮食收成咋样。华老呢,一点都没夸大其词,很实在地回答了:“地、牛、人都没养好,收成能好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让毛主席觉得他是个脚踏实地、愿意做事的人。
到了中央工作后,毛主席经常提到华老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尽管后来肩上担子重了,华老还是一直保持着低调和小心,从来没有做过半点急功近利的事。
1976年那会儿,那些反动家伙真是越来越猖狂了。毛主席还在的时候,他们虽然心里头有想法,但表面上还不敢对华老这个接班人的人选说三道四。可毛主席一走,他们可就完全不把华老当回事了,简直目中无人。
他们认为华老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也没啥背景,因此觉得能轻易地把他排挤掉。
华老心里跟明镜似的,他那时候的地位,能走两条路。一条呢,就是跟那些搞破坏的人低头哈腰,谈条件,一起分蛋糕,保住自己的位子;另一条,就是跟他们一刀两断,把这个反动团伙连根拔起。华老二话不说,毅然决然地走了第二条道儿。
他毕竟是个老党员了,党龄不短。对他来说,黑白分明,原则问题绝不能含糊,党性始终是最重要的。
不过选了方向后,华老没急着动手,而是在等好时机。那时候,李先念和叶剑英都在家休息呢,好多大事他只能找汪东兴商量着来。
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反动的人以为他们赢定了,所以就经常找华老的麻烦,故意挑衅他。
他们不光偷偷在报纸上写文章贬低华老,还老给他制造一堆麻烦。毛主席走了以后,在中央政治局开会时,江青就老是揪着华老不放,非要跟他争论毛远新工作安排的事儿。
由于毛远新那时候站在他们那一边,江青就想把他留在北京。不过,华老却有不同看法,他觉得毛远新得回辽宁省去工作。
为了达成目标,江青硬是把会议从夜里拖到了次日清晨五点,一遍遍强调不能离开北京的各种缘由,到最后都有些胡搅蛮缠了。
可华老硬着头皮,耐心听完她一连串的理由,等她全说完后,他才笑眯眯地宣布:“好了,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不过呢,关于调岗那事儿,我还是维持原来的想法。”
华老那慢慢打磨、不急不躁的本事,让江青那帮人渐渐没了耐心。他们开始琢磨着怎么抢班夺权,正因他们这么按捺不住,华老瞅准了一个大好机会。
他心里有数,要想动手干,必须先把事儿计划周全,每个小细节都得琢磨透了。他得找李先念和叶剑英商量商量,等跟他们聊透了,再动手不迟。
李先念和叶剑英虽说是在家休息养身体,但其实心里头一直都在盼着这一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时刻。后来,这事儿被李先念写进了他的书里,就是那本《李先念文选》。他在书里是这样说的:“搞定那个反动集团,是华国锋同志先提出来的,然后中央好多同志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就一起动手干了。”
不过,有资料显示,华老提出建议的那天是1976年9月21日。过了两天,李先念就去找了叶剑英。但后来才发现,这个时间不对头,原来是李先念的秘书把日期给记错了。
2001年,那本书重新整理的时候,编辑对日期进行了修改,证实了华老是在9月11日提出的建议。咱们来瞅瞅,1976年的9月11日,到底有啥大事情发生呢?
【当机立断,粉碎阴谋】
在华老的往事回想中,他详细写下了那段关键日子的点点滴滴。
9月11号下午,大概四点的样子,华老忙完毛主席的后事,打算去北京医院瞧瞧病。他出行简单,没啥排场,就带了警卫员和秘书两个人。
华老看完病后,开车直奔李先念住的9号大院。一见到李先念,他就赶紧说:“我这次是借着看病的机会过来的,时间紧,得请你帮个忙。你得找下叶帅,反动分子这事儿挺急的,得让他想想办法怎么处理。”
李先念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过了两天,他找了个去香山逛逛的借口出了门。确认周围一切正常后,他便开车直奔叶帅那里。
九月底的时候,华老给李先念、吴德、陈锡联他们打了个电话,说是一起商量点事儿,开个碰头会。
会议上,华老头一回挑明了要收拾那个反动团伙的事儿。尽管大家伙儿当时都没咋吱声,可背后已经开始动手处理了。
国庆假期结束后,叶帅亲自去找华老,跟他讲了讲计划。他们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得赶紧办,得一下子就把对方的坏主意给打破,绝对不能拖泥带水。
10月6号那天,华老和叶帅一早就赶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他们把里头的会议桌椅都给挪开了,就摆了两个大沙发在那儿。他俩亲自坐镇,就等着那三个主要的反动头头来呢。
这次任务汪东兴是领头人,他定的计划是这样的:下午时分,他给反动集团里除了江青外的那三个人发了消息,让他们晚上八点来开会。
这次会议主要是看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样本怎么样,这三位之前就一直挺在意这事儿。
七点五十五分左右,张春桥头一个迈进屋里。他一瞅见在场的华老和叶帅,心里头就透亮了。还没等他张嘴说话呢,华老就直接把早就弄好的决定和处理办法给公布了。紧接着,警卫员就把张春桥给带走了,速度快得很。
张春桥刚让人带走没多久,王洪文就到了。他一进门,警卫就立马抓住了他的胳膊。王洪文还想拼命往华老和叶帅那边冲,但很快就被警卫给控制住了。接着,华老宣布了相关决定,王洪文也被带到了等待审判的地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左等右等都没见姚文元出现,心里开始焦急起来。就在这时,警卫过来说姚文元的车到了。
没多久,姚文元在休息区被逮了个正着。三个人都被成功抓住,这让负责行动的华老和叶帅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时候,汪东兴已经另外安排了一队人去到中南海江青住的地方,告诉她要被隔离审查。那队人不管江青怎么哭闹耍横,硬是把她带到了审查的地方。
10月7号,中央政治局开了个会,会上告诉大家,那个反动集团被抓了。还有啊,华老被选为了中共中央的主席。
华老在打倒反动势力,确保党和国家利益安然无恙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干了五年,有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帮忙,把那些反动集团剩下的烂摊子给收拾干净了。他给那些被冤枉的干部平了反,让他们政策上得到了落实,也让国家的经济、教育和老百姓的日子重新走上了正道。
他牢记毛主席的嘱托,在那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顺利达成了使命。
华老晚年一直住在皇城根九号院,他依然保持着简单不张扬的生活态度,在院子里亲手栽种了五十多种不同的葡萄。
华老除了种植葡萄,还喜欢练练书法、画画图。不过,不管谁来他家做客,他有个规矩,那就是从来不聊政治话题。
华老平时不怎么出门,就爱散散步,但有个事儿他每年9月9日都雷打不动地做,那就是带着全家人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毛主席的遗容。这习惯,他都坚持了几十年了。
2008年8月20号,这位聪明的老爷爷在北京离开了我们,他那时候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