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央国企的“潮流敏感度”确实越来越高了。别的企业热衷什么,它们也不甘落后。社会上流行短视频营销,它们玩起了“梗”;年轻人喜欢“扁平化管理”,它们也提出“年轻化改革”。不过,“玩梗”还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让人无奈的是央国企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的“盲目学习”。
比如,“降本增效”。近几年,这个词被挂在嘴边,从高层会议到部门总结,没有哪次不提。而民企的“降本增效”,确实做得干脆利落:关停低效业务、裁员瘦身、压缩运营成本。腾讯、阿里、京东等头部企业,甚至被称为“优化大师”。问题是,这套方法拿到央国企这里,执行效果却成了一地鸡毛。
背景与对比:为什么总盯着普通员工?
民企的“降本增效”,不管是不是出于无奈,至少做到了“人人平等”。压力大的时候,从高层到基层,谁也逃不过调整。但在央国企,风向却截然不同——“高管是主心骨不能动,中层有资源不能动,普通基层员工是最容易被动员的。”于是,“降本增效”被直接简化成“降基层员工的本,增基层员工的效”。

具体操作就更“经典”了:降工资,砍福利,扣绩效。老三件套,屡试不爽。员工的月薪,从4000元减到3000元;年终奖从一万砍到五千。即便这样还不够,接下来就是缩编裁员:裁掉十个普通员工,省下的费用,比砍一个中层干部的年薪还少。可上面呢?会议照开、薪水照领。似乎“问题”都出在了员工那一张打印纸、一顿食堂饭上。
可真的是这样吗?
核心剖析:问题不在基层,锅不该他们背
央国企的成本居高不下,业绩增长乏力,根源真的在普通员工身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很多基层员工每天疲于应付流程审批、写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既没有决策权,也无法主导项目进程,更谈不上左右企业走向。要说影响公司效益的关键,那还得看“上层”。高管的一次失误决策,可能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却要靠普通员工每个月几百块的薪资“省”回来,这公平吗?
说到底,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层对企业实际情况缺乏深刻认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国企盲目启动项目,甚至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大搞形式主义——领导岗位层层叠加,资源关系复杂,反而拖累了执行效率。与其削减基层成本,不如先精简管理层。

反思与建议:降本增效,要从“头”做起
要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必须刨根问底,找准问题所在。与其盯着基层员工的“几块肉”,不如先看看高层的“赘肉”。
比如:
优化组织结构:削减不必要的管理岗位,减少冗余的领导层级。
提高管理效能:要求高管和中层管理者参与一线业务,推动实际业绩。
绩效考核透明化:建立更加公正的考核体系,不让基层员工成为“背锅侠”。
只有从根源入手,央国企才能真正实现效益提升。而不是让普通员工背上本不该承受的重担。
该反思的是谁?
企业有问题,谁的责任谁承担。管理者的错误决策,应该自己反思;基层员工尽心尽力,却还要为整个企业的窘境埋单,这样的逻辑早该淘汰。

降本增效,不是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也不是牺牲普通员工的权益去满足某些人的利益。
央国企是国家的重要基石,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公众信任。
所以,谁该吃药,谁该下课,这笔账,必须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