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生活里,像王大爷这样的情况可不少见。王大爷今年 65 岁,本应是含饴弄孙、悠闲自在的年纪,可身体却给他添了不少麻烦。他血糖高,血压也不稳定,每天都得靠吃药来维持,日子过得马马虎虎。
最近,王大爷明显感觉身体不对劲。老是头晕乏力,就好像脑袋里有团浆糊,走路都有点飘。量血压的时候,那数字像坐过山车似的,时高时低。血糖呢,空腹时勉强能达标,可一吃完饭,餐后血糖就像火箭发射,蹭蹭往上涨。这可把王大爷愁坏了,每次到饭点,看着满桌饭菜,心里直打鼓,都不知道该怎么下筷子了。

实在没办法,王大爷只能跑去医院。医生拿着他的报告单,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突然问了一句:“平常压力大不大呀?晚上睡觉睡得咋样?” 王大爷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唉声叹气地说:“这几年啊,睡眠越来越差,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还老是烦躁得很,家里一堆事儿,身体又不好,真不知道该咋办哟。”
医生听了,点了点头,给出一个让王大爷摸不着头脑的建议:“你可以试试深呼吸,这方法简单,还特别管用。” 王大爷一听,差点笑出声来,心想着:“医生,您这不是开玩笑嘛,血糖血压的问题,靠深呼吸就能解决?” 医生却一脸严肃地说:“不是说能治好,但是可以帮你调节身体状况。每天花 10 分钟练习,效果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王大爷将信将疑地回了家,随后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这一查,他才发现,原来深呼吸的学问可大着呢。科学研究早就表明,深呼吸可不单单是一种放松的小技巧,它和血糖、血压之间的关系,复杂得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
咱们人体的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交感神经啊,就像个急性子,一旦活跃起来,能让身体迅速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也跟着升高;而副交感神经呢,就像是个温柔的安抚者,它工作的时候,能让身体放松下来,心率慢慢减慢,血管也开始扩张,血压自然就降低了。
现在的人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焦虑、睡眠不足这些问题像影子一样跟着。长期这样,交感神经就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血管被它折腾得紧紧绷着,血压一路飙升,胰岛素分泌也乱了套,血糖自然就不稳定了。

而深呼吸的神奇之处恰恰在于,它能主动 “唤醒” 副交感神经,让身体从紧张状态切换到放松模式,从而帮助调节血糖和血压。** 有一项研究特别有趣,科学家找了一组高血压患者,让他们每天坚持做 10 分钟的深呼吸训练。就这么坚持了 6 周,奇迹出现了,这些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了 8 - 10mmHg,这效果,差不多就跟吃了一种轻度降压药一样。
还有另一项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让患者们每天练习腹式呼吸,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 0.5%,胰岛素敏感性更是提高了 20%。这就说明,深呼吸可不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它确确实实对身体的代谢系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可能有人要问了,深呼吸到底是怎么影响血糖的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种叫 “皮质醇” 的压力荷尔蒙。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时,身体就会大量分泌皮质醇。在原始社会,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比如遇到猛兽的时候,身体需要短时间内提升血糖,好有足够的能量逃跑。可现代社会,咱们又不用天天面对猛兽,身体却还保留着这个老习惯,一紧张就释放葡萄糖,时间长了,血糖可不就失控了嘛。
而深呼吸能降低皮质醇的水平,让身体从 “备战” 的紧张模式,切换回 “休息” 的放松模式,血糖自然也就更容易稳定下来。

除了皮质醇,深呼吸还和一种叫一氧化氮的物质有关。一氧化氮可是个厉害角色,它能让血管扩张,使血管放松。有研究发现,进行深呼吸的时候,体内一氧化氮的含量会增加,血管弹性变好,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血管一放松,血流阻力变小,心脏的负担减轻,血压也就更好控制了。数据显示,经过 6 周的深呼吸训练,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平均下降了 4 - 6mmHg,特别是对那些血压波动大的人,效果尤其显著。
再讲讲呼吸和胰岛素的关系。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并不是胰岛素分泌不够,而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了。这就好比胰岛素是一把钥匙,细胞是一扇门,钥匙有了,可细胞这扇门却 “不愿意” 打开,血糖自然就降不下去了。而深呼吸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血糖。

有一个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那些规律练习呼吸训练的人,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 10%,餐后血糖的波动幅度更是减少了 30%。这足以证明,深呼吸对身体代谢过程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看到这儿,估计不少人想问,这深呼吸到底该怎么做呢?方法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深吸一口气,尽量让空气充满腹部,而不是只停留在胸腔,然后慢慢地呼出去,呼气的时间最好比吸气的时间长一点。比如说,吸气用 4 秒,呼气用 6 秒,每天坚持练 10 分钟,效果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有研究表明,当呼吸频率保持在每分钟 6 次左右的时候,副交感神经的活性最强,对降低血压、稳定血糖的效果也最显著。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和王大爷一样,心里犯嘀咕,为啥有人练了深呼吸,血糖血压还是控制不好呢?咱评论区里唠唠!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